科研产出
根癌农杆菌介导籼稻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系统分析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籼稻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比较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继代次数、菌液浓度、侵染时间等因素对籼稻遗传转化的影响,并组建一个高效的籼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成熟胚或幼胚经过NMB培养基诱导,NB培养基继代培养这样的培养基组合比较适合籼稻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在农杆菌介导转化时控制好菌液浓度、侵染时间以及分化培养基中KT和NAA的浓度配比,并进行预分化处理,可显著提高抗性植株的分化效率,减少白化苗的产生,最终使转化率提高到8%。


花鳗鲡鱼体肌肉的氨基酸分析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体重花鳗鲡鱼体肌肉氨基酸的营养功效,指导消费者合理消费。本研究比较了不同体重(A组:360~420g;B组:250~300g;C组:200~250g)花鳗鲡肌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分析了其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药效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花鳗鲡肌肉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达14.40%、18.30%、18.16%,谷氨酸含量最高。不同组别花鳗鲡的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低顺序一致,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分别41.60%、41.63%、41.63%,呈味氨基酸的分布依次为甜味类氨基酸含量(A组:6.91%;B组:8.73%;C组:9.37%)、苦味类氨基酸含量(A组:5.46%;B组:6.96%;C组:6.94%)、酸味类氨基酸含量(A组:3.71%;B组:4.87%;C组:4.87%)、鲜味类氨基酸含量(A组:3.22%;B组:4.22%;C组:4.19%),药效氨基酸的分布依次为C组:12.56%、B组:11.93%、A组:9.33%。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花鳗鲡鱼体肌肉蛋白是一种药食两用、氨基酸全面、肉质鲜美的优质蛋白,建议如以常规滋补兼顾口味为目的,以250~300g的体重为宜;如以药用为目的,则选用200~250g较好。
关键词: 花鳗鲡 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 呈味氨基酸 药效氨基酸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不同日龄黑番鸭屠宰性能与肉质特性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黑番鸭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公、母鸭在70日龄与120日龄的屠宰性能、常规肉品质及胸肌营养成分,初步明确黑番鸭屠体的经济价值。结果显示:①屠宰性能:120日龄公鸭的活重、屠体重、屠体率、全净膛重、半净膛重、腿肌重高于70日龄,差异显著(P<0.05);母鸭2个日龄屠宰性能各项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屠宰性能公鸭以120日龄为佳,母鸭以70日龄为佳;②肉质性状:70日龄公、母黑番鸭在胸、腿肌的pH、滴水损失均差异不显著(P>0.05);③胸肌常规营养成分:70日龄、120日龄公母黑番鸭,胸肌中水分、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的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④胸肌氨基酸含量:70日龄母黑番鸭胸肌中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公鸭(P<0.05);120日龄公黑番鸭胸肌中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必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70日龄(P<0.05)。表明氨基酸的含量公鸭120日龄较高,母鸭70日龄较高。
关键词: 黑番鸭 屠宰性能 常规肉品质 胸肌营养成分 胸肌氨基酸含量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临床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病死鸭肝脾中分离到病毒。病原特性鉴定显示,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均能复制出与临床自然发病鸭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分离毒能在MDEF等多种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电镜下病毒在细胞浆中呈大量散在、成堆和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双层衣壳、直径70nm左右。在SDS-PAGE中具有禽呼肠孤病毒10个RNA片段的特征,但M1-3和S1-4片段的迁移率明显不同于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分离毒S3基因全序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火鸡呼肠孤病毒(TRV)和MDR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60%~60.2%,61.9%,62.3%~62.7%,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8.2%~69%,68.2%,69.3%~70.1%;S3基因编码的σB蛋白属于单独的进化分支,提示分离毒S3基因具有不同于ARV和MDRV的特征。结果表明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病原是一种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关键词: 鸭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出血性坏死性肝炎 分离 鉴定


有机肥及其配施钙肥在沿海耕作风砂土中的钙淋溶迁移、转化特征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方法,研究1次中等强度降雨条件下,沿海耕作风砂土施用猪粪及其配施贝壳粉钙和壳灰钙在土壤垂直方向上的淋溶迁移及转化特征。结果表明:60mm中等强度降雨条件下,肥料钙淋失强烈,以水溶钙和吸附钙为主要淋失形态。砂土中混合施用猪粪可降低钙肥的淋失,但淋失率仍高达79.8%~83.1%,且壳灰淋失率高于贝壳粉。此外,1次60mm中等强度降雨可使表层的贝壳粉钙集中分布在10~15cm,迁移深度至15cm或20cm;壳灰钙集中分布在15~20cm,迁移深度至20cm以下。未随降雨淋失的钙在土壤中12.31%~14.6%转化为吸附钙,4.7%~5.8%以水溶钙态存在,只有不到0.6%的钙转化为非酸溶钙和非交换钙。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全氮(TN)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SMBN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而TN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SMBN在0~10cm表层土壤含量高于10~30cm,差异极显著(P<0.01);10~30cm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表现为自上层向下显著递减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有机碳(SOC)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蚕豆不同部位左旋多巴(L-Dopa)含量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采用HPLC法测定蚕豆不同品种的花、茎、叶片、荚壳、种皮、子叶中L-Dopa的含量和不同颜色蚕豆花L-Dopa含量,以及蚕豆花不同烘干温度对L-Dop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蚕豆不同部位L-Dopa含量以花中最高,子叶中含量最低,含量高低顺序为:花>叶片>荚壳>茎>种皮>子叶;91份蚕豆品种不同花色蚕豆花L-Dopa含量高低顺序为:白花>浅紫>紫色,表现出随花色加深,L-Dopa含量下降的趋势;100℃烘干的蚕豆花L-Dopa含量仅为40℃烘干的60%,显示高温烘干L-Dopa含量显著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