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猴菇健胃胶囊”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
《食用菌学报 》 2003
摘要:选择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作为试验人群,观察"猴菇健胃胶囊"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猴菇健胃胶囊";阳性对照组30例,服用"气滞胃痛冲剂"。观察期间,停用其他治疗胃病的药物或保护胃粘膜的保健食品,服用后同时观察功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猴菇健胃胶囊"能较好地改善胃脘痛、腹胀、泛酸、食欲不振等症状,总有效率达70%,对受试者无不良影响。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两年QTL剖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水稻汕优 6 3(珍汕 97×明恢 6 3)重组自交系群体 2 41个株系 ,对株高、生育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等 9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年度间的QTL定位和比较。结果表明 ,9个性状的表现型在两年均为连续分布 ,且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两年共检测到 6 4个QTL ,分布于水稻除第 4染色体外的其余 11条染色体 ,其中 1999年检测到 45个 ,2 0 0 0年检测到 35个 ,两年相同的QTL共 16个。 2 0 0 0年检测到的QTL贡献率介于 2 83%~ 14 99%,且大多低于 1999年。不同环境可以影响QTL的表达 ,但表达差异并不全是QTL×环境 (QE)互作结果 ,也可能是由于该性状的遗传力偏低、QTL本身效应偏低或QE互作等原因共同造成的。另外 ,检测到 8个显著的QE互作 ,但其互作效应明显低于对应的QTL效应。
水稻蜡质基因(Wx)反义片段在转基因后代中的遗传稳定性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用根癌农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 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 ,将携带水稻蜡质基因反义片段导入中花 11号粳稻中 ,分析了 2 0个独立转化的转基因植株。经GUS染色、PCR分子检测 ,证明蜡质基因反义片段已整合到这些植株的染色体组中 ;在转基因植株后代T1的籽粒外观糯性检测中 ,有 8个转基因植株检测到糯性籽粒的存在 ;在 12个转基因植株T2后代直链淀粉含量测定中 ,有 5个T3的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有明显的降低 ;在T3、T4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中 ,获得了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低 1%的株系 ;来自T2的糯稻株系其后代能相对稳定遗传。在籽粒GUS检测和外观糯性检测中 ,发现二者的分离比存在差异


水稻穗部突变体Cl的形态和定位分析
《科学通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簇生穗突变体Cl表型为多数枝梗顶端有2或3个小穗簇生在一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Cl的功能与水稻枝梗顶部的发育有关,同时Cl影响了顶端小穗的伸长;而Cl突变体中穗粒数有一定降低,提示Cl基因可能对水稻穗粒数也有一定的影响.分别利用Cl与中花11及Cl与浙辐802杂交的F2群体对Cl位点进行遗传定位,Cl位点初步定位在第6染色体的CAPS标记CK0214和SS0324之间.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Cl位点,在CK0214和SS0324之间发展了5个CAPS标记,连锁分析表明,Cl与其中2个标记R0674E和C12560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0.2和2.1 cM,并且Cl被定位在这两个标记之间.以此为起点,构建覆盖Cl基因区域的PAC重叠群,两个PAC克隆AP004571和AP004236将Cl位点覆盖,物理距离为196 kb,为最终克隆Cl基因奠定了基础.等位性测定显示,Cl与另一个水稻簇生穗突变体Cl2是等位突变.
熊蜂对番茄常用农药的敏感性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用触杀和残毒试验的方法 ,测定了番茄生产中常用的 1 0种杀菌剂和 1 1种杀虫剂对欧洲熊蜂(Bombusterrestris)的毒性。触杀试验结果表明 :(1 )杀菌剂对熊蜂也具有杀伤作用 ,但其致死作用明显低于杀虫剂。 (2 )在供试的杀菌剂中 ,以 6 2 .2 %仙生 (myclobutanil mancozebl)可湿性粉剂和 4 0 %百可得 (iminoctadinetris)可湿性粉剂对熊蜂的毒害比较明显 ;其次为 4 0 %福星 (flusilazole)乳油、5 0 %多菌灵 (carbendazim)可湿性粉剂、5 0 %速克灵 (procymidone)可湿性粉剂、4 0 %达科宁 (chlorothalonil)悬浮剂、5 0 %扑海因 (iprodione)可湿性粉剂、80 %大生(mancozeb)可湿性粉剂等 ;5 8%的雷多米尔 (metalaxyl mancozeb)可湿性粉剂和 6 4 %杀毒矾 (oxadixyl mancozeb)可湿性粉剂对熊蜂的毒害作用最低。 (3)杀虫剂对熊蜂的毒害比较明显 ,2 0 %米满 (tebufenozide)悬浮剂、5 %抑太保(chlorfluazuron)乳油、5 0 %阿波罗 (clofentezine)悬浮剂的毒性较低 ;而 5 %锐劲特 (fipronil)悬浮剂、1 0 %一遍净 (imi dacloprid)可湿性粉剂、4 8%乐斯本 (chlorpyrifos)乳油的毒性较高 ;2 5 %扑虱灵 (buprofezin)可湿性粉剂、1 0 %除尽(chlorfenapyr)乳油、1 .8%害极灭 (abamectin)乳油、2 0 %喹硫磷 (quinalphos)乳油、2


脂肪酸类化合物对昆虫致死作用和菜虫田间防治试验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测试了10种天然脂肪酸类化合物对菜粉蝶(Pieris rapae)以及豆圆蝽(Megacopta cribraria)、稻蓟马(Thrips oryzae)、桃蚜(Myzus persicae)、豆毒蛾(Cifuna locuple)、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等4个目12个属15种昆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杀虫活性。根据不同用药方法的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脂肪酸类化合物渗透和堵塞昆虫呼吸道并覆盖呼吸细胞表面,造成呼吸系统细胞膜破坏致使虫体丧失正常生理功能是致死的主要因素。部分化合物试用于甘蓝田间除虫取得良好防效并讨论了利用天然脂肪酸作为农林、园艺作物害虫非药物防治新技术的可行性。
关键词: 杀虫脂肪酸 天然无毒杀虫剂 非药物除虫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6”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沪油16”是采用品种(系)间杂交方法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种子含油率41.22%、芥酸含量为0.71%、硫苷含量为20.62μmol/g。该新品种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菜籽产量达2387.3kg/hm2,比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2”增产11.4%。沪油16适应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