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鲜食菜用玉米——中糯2号

上海蔬菜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代科技强国政策的若干思考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3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科技政策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科技本身 ,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科技强国的科技政策分析 ,对有关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提出一些探索性观点。

关键词: 后发国家 科技战略 科技政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青素产生菌单线态氧NTG诱变育种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3

摘要:采用了单线态氧和亚硝基胍相结合对法夫酵母进行三次诱变处理,经过多次的初筛、复筛,得到了高产虾青素的菌株3-139,和出发菌株L-01相比,其类胡萝卜素总量提高了40%,从7.03 μg·mL~(-1)提高到9.83μg·mL~(-1)。虾青素的比率也从72%提高到78%.并且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 法夫酵母 虾青素 单线态氧 亚硝基胍(NT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4)C-绿磺隆在土壤中的可提态残留、结合残留和矿化研究

核农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14 C 绿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 ( 14 C ER)、可提态残留( 14 C ER)以及矿化为14 C CO2 的规律、影响14 C BR的主要因子及其在腐殖质中的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 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的14 C ER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粘粒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14 C ER中的绿磺隆母体化合物的消减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其在 7种土壤中的半减期分别为 1 3 0~ 1 3 3 3d。pH是影响绿磺隆母体化合物降解的主要因子 ;( 2 ) 14 C 绿磺隆在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 ,并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pH是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BR的主要影响因子 ;( 3 ) 14 C 绿磺隆形成的14 C BR主要分布在富啡酸和胡敏素中 ;14 C BR分布在胡敏酸中的相对百分比约为 2 % ,在14 C 绿磺隆BR的形成过程中 ,富啡酸的作用 >胡敏素 胡敏酸 ;( 4) 14 C 绿磺隆在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 ,在培养 2 0d内均随时间而快速增加 ,2 0d后变化量较小。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最大值分别占引入量的 53 5%、40 9%、3 7 8%、1 6 4%、42 5%、41 0 %和 3 1 3 % ;( 5)培养 90d内 ,14 C 绿磺隆通过三嗪杂环开环矿化为14 CO2 的量约占引入量的 4%~9% ,而土壤 1表明14 C

关键词: 14C-绿磺隆 结合残留 可提态残留 矿化 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技期刊与农业科技创新的关系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知识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趋势席卷全球 ,使作为传统媒体的农业科技期刊面临严重的挑战。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这一伟大的变革中 ,农业科技期刊将充分发挥其媒介作用、桥梁作用和导向作用。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农业科技期刊 媒介作用 桥梁作用 导向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复混肥中有机肥的效果

上海农业科技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噁·乙除草剂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

上海农业科技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蝴蝶兰不同花色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利用筛选到的 2 5个特异引物对蝴蝶兰不同花色品种作RAPD分析 ,确定了 12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并根据Neighbor joining遗传距离矩阵构建系统聚类文件 ,将该 12个品种分为两个家族 :第一家族中包含基色为白色的花色品种 ,花蕊颜色略有不同 ;第二家族为具有条纹的花色品种。品种间遗传距离最大为 0 .783 2 ,最小为 0 .10 3 4。

关键词: RAPD 蝴蝶兰 花色 家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轮状病毒感染和防治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过DNA改组技术获得高活性β-葡萄糖苷酸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 葡萄糖苷酸酶是在植物转基因中广泛应用的报告基因 .以质粒pBI12 1中的GUS基因为基础 ,利用DNA改组方法 ,经DNaseⅠ降解 ,PrimerlessPCR ,PrimerPCR对GUS基因进行了突变和改组 ,然后将改组的GUS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G2 5 1中 ,构建了库容为 10 8的突变体库 .经过活性的筛选 ,得到活性提高的克隆 ,再以此为基础 ,经过新的改组、筛选得到活性大幅度提高的克隆GUS2 4 .基因测序显示 ,GUS2 4与GUS基因之间的同源性为 99 7% ,共有 6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了改变 ,分别是 :379位的A突变为G ,396位的T突变为C ,711位的G突变为A ,95 8位T突变为C ,990位的T突变为C ,1649位的A突变为G .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显示 ,3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 ,12 7位的Ser突变为Gly ,32 0位的Trp突变为Arg ,5 5 0位的Asn突变为Ser.X gluc染色检测和荧光测活结果显示GUS2 4基因表达的 β 葡萄糖苷酸酶基较GUS基因表达产物活性提高 3倍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酸酶 DNA改组 体外分子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