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瓜蔓枯病菌子实体的诱导及抗性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6~28℃,12h光照/12h黑暗的条件下,西瓜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在西瓜叶汁B培养基上培养3周左右,能形成大量黄褐色的小点即分生孢子器;而在21~23℃,12h光照(40W荧光灯)/12h黑暗的条件下培养,在西瓜叶汁C培养基能大量形成黑色小点即子囊座。来源不同的蔓枯病菌对西瓜的致病力差异显著。用致病力最强的蔓枯病病菌菌株XD-99-04-29-01 2~4×10~5孢子/ml孢子液,喷雾接种3~4叶期的西瓜苗,保湿120h,20个被鉴定的国内外西瓜组合/品种的蔓枯病病情指数在15~50,差异明显。对美国的4个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与先前的报道一致。


低温弱光对不同生态型黄瓜苗期若干测定指标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以华南和华北两个生态型的保护地黄瓜品种为测试材料 ,分别研究了对低温弱光下苗期黄瓜的若干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及光合特性。以 2 5℃ /1 8℃和 1 0 0 μmol·m-2 ·s-1 光强为对照 ,进行不同的低温弱光处理 ,除MDA含量、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外 ,华南型黄瓜宝杂 2号的其它测定指标值均大于华北型黄瓜山东密刺。表明华南型黄瓜宝杂 2号较华北型黄瓜山东密刺耐低温弱光。经差异显著性分析 ,可把比叶面积、干重、干鲜重比、MDA含量、CAT活性、POD活性、chl(a/b)及光合速率作为耐低温弱光的鉴定指标


牛IL-2cDNA缺失突变的矫正及表达产物生物学活性测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中的牛IL 2基因序列 ,设计一对引物Pa和Pd ,以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 ,用RT PCR方法扩增得到牛IL 2cDNA ,测序发现在扩增产物的第 2 4 0位缺失了一个A碱基。采用重叠延伸剪接术 (SOE法 )向突变体定点插入该碱基 ,然后与表达载体连接 ,获得了正确的表达产物。经RT PCR检测证明 ,重组的牛IL 2蛋白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 ,能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和干扰素IFN γ的产生。
关键词: 牛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 重叠延伸剪接术 定点突变 表达


我国森林害虫监测预报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概述了我国森林害虫监测预报技术的最新进展 ,包括与测报有关的基础研究 (种群空间格局、抽样技术 ) ,以及应用技术 (地面诱捕、雷达监测、数理统计预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等 ,对森林害虫监测预报技术的研究和生产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幼虫的致死速率与温度关系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利用非线性模型描述了斜纹夜蛾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病死速率、病死时间分布与饲育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随着饲育温度的升高 ,感病幼虫病死速率加快。Schoolfield模型、Stinner模型和分段Lo gistic模型均可很好地描述幼虫病死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不同饲育温度处理下 ,感病斜纹夜蛾每日病死率可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较好地拟合 ,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吻合 (Hosmer Lemoshow统计量检验不显著 ) ,方程中各项系数经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 ;不同饲育温度下的幼虫病死时间分布可用Weibull模型、Gompertz模型及Logistic模型很好地拟合 ,通过用决定系数R2 和剩余平方和Q 比较各模型的拟合程度 ,表明在 2 9℃以下 ,以Logistic模型拟合最好 ,Gompertz模型次之 ,Weibull模型稍差。当饲育温度在 3 2℃以上时 ,以Gompertz模型最好 ,Weibull模型和Logistic模型拟合次之。应用模型可以模拟分析不同饲育温度下的幼虫病死时间分布及温度对幼虫病死速率的影响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疾病流行学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非线性模型 温度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