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酚酸对水稻种子和幼苗的化感效应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酚酸是还田麦秸腐解产生的主要化感物质,为明确由麦秸腐解产生的不同酚酸物质对水稻的化感效应及作用阈值,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砂培法,设置不同浓度的10种外源酚酸溶液(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丁香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对香豆酸、芥子酸、咖啡酸和水杨酸),研究它们对水稻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种外源酚酸均对水稻种子的萌发产生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大部分种类的酚酸溶液对水稻生物量的累积、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产生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而对水稻植株体内丙二醛含量产生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作用。酚酸溶液对水稻产生的化感效应与酚酸种类以及浓度有关,不同酚酸对水稻的作用阈值不同。


高淀粉甘薯新品种皖苏178的选育和主要品质性状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苏178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以徐薯22为母本、宁99-9-5为父本,在其有性杂交后代中定向选育出的高淀粉型甘薯新品种。对皖苏178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萌芽性好,中短蔓,分枝数多,结薯整齐集中,大中薯率高,高抗蔓割病,耐贮藏,淀粉率和淀粉产量比对照徐薯22分别增加5.47%和5.34%。适合在以淀粉加工为主的长江以北地区种植。2013年3月25日通过国家甘薯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3002。


丁香酚与硫氢化钠促进番茄幼苗侧根生长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天然化合物丁香酚对番茄侧根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番茄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丁香酚和硫化氢(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对番茄幼苗侧根生长的影响,以及H2S清除剂亚牛磺酸(HT)对丁香酚和NaHS调控侧根发生过程的影响。同时,根据番茄根细胞内Ca2+的响应情况,研究丁香酚调控侧根发生可能的信号途径。结果显示:(1)丁香酚处理能显著促进番茄幼苗侧根的生长,并呈现出浓度和时间效应,其中30μmol/L丁香酚促进侧根生长效果最为显著;H2S供体NaHS可以增加番茄侧根数目,15μmol/L NaHS是促进番茄侧根生长的最佳浓度。(2)H2S清除剂HT可以抑制NaHS和丁香酚促进侧根生长效应,表明丁香酚促进侧根生长效应与细胞内H2S信号途径有关。(3)NaHS和丁香酚处理都可显著提高番茄幼苗根细胞内Ca2+含量,而加入HT后则抑制了丁香酚诱导Ca2+积累的效应。上述结果表明丁香酚促进侧根生长过程是通过调控H2S信号,进而导致根细胞内Ca2+的累积,最终促进侧根的生长。


基于GGE双标图的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遗传力校正的GGE双标图分析方法,对以安庆、南阳、黄冈、荆州、武汉、襄阳、常德、岳阳、南京、南通、盐城、九江、简阳、射洪和慈溪等15个试验点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棉区,基于皮棉产量进行品种生态区划分,并对划分结果进行信息比(IR)校正,为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棉区可以划分为3个棉花品种生态区,即以简阳和射洪为代表的"四川盆地棉花品种生态区"、以南阳和襄阳为代表的"南襄盆地棉花品种生态区"和涵盖其余试验点的"长江流域主体棉花品种生态区".


大豆GmNAC8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GmNAC8基因的功能,设计带有Nde I和Xba I双酶切位点引物,从大豆根系cDNA中克隆到GmNAC8基因全长ORF(Open reading frame),编码蛋白质分子质量为37 000,理论等电点为6.43。将扩增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ZN1,构建重组质粒pCZN1-GmNAC8,经过酶切和PCR验证,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0.2 mmol/L IPTG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检测获得了目的蛋白质,该蛋白质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镍柱子纯化获得纯化蛋白质,然后利用His标签蛋白质作为抗体进行Western-blot分析,证明所纯化蛋白质为目的蛋白质。


甘薯块根产量性状生态变异及其与品质的相关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徐薯25"与"徐22-5"去雄杂交得到的105个后代材料,在我国主要甘薯种植区4个不同生态点(徐州市、烟台市、万州市和南昌市)进行种植试验,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下甘薯产量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茎叶干率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主要产量性状表现为环境效应远大于基因型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不同生态条件下,主要产量性状的变幅很广,单株鲜薯重变异系数最大,单株干薯重变异系数次之,而薯块烘干率的变异系数最小。在4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徐州点的茎蔓长与单株分枝数最大,茎粗与单株结薯数最小;烟台点的茎粗、单株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和鲜薯重最高,茎叶干率最低;南昌点的茎蔓长、单株茎叶鲜重和茎叶干重最低,薯块烘干率、茎叶干率、单株结薯数及干薯重最高;万州点的薯块烘干率、单株分枝数、鲜薯重和干薯重最小。结合相关性结果可知,在所有供试地点中,单株鲜薯重与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关,表明甘薯高产、高蛋白质育种工作难度较大。
关键词: 甘薯 基因型 生态环境 产量性状 互作效应 相关性


厌氧发酵对猪与奶牛两种粪污固液相中磷含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阐明畜禽粪便厌氧发酵过程中磷在固、液相中含量变化,对畜禽粪便养分管理极为重要。以猪粪和奶牛粪为发酵原料,在中温([37±2)℃]条件下,采用连续流动搅拌反应器(CSTR)进行了130d厌氧发酵试验,分析厌氧发酵过程中磷元素的总量及其在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猪、牛粪发酵后总磷损失率分别为2.96%和2.44%。猪粪和牛粪沼渣(即总出料的固体与残留在反应器内的固体总和)中的总磷量分别为进料(含本底值)总磷量的95.95%和91.96%。与进料相比,猪粪发酵后随沼液排出的总磷在液体中的含量降低了77.35%,在固体中的含量降低了29.95%;而牛粪总磷在液体中的含量降低了79.47%,在固体中的含量增加了38.66%。猪粪和牛粪发酵后的沼液中可溶性磷含量降低了79.04%和78.77%。经厌氧发酵后,猪、奶牛粪中的磷元素会由液相向固相迁移。


草莓品种宁玉再生体系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品种宁玉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选育,于201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委员会鉴定的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果实圆锥形、果型端正、色泽艳丽、风味甜香,植株抗病性强、耐低温性好,为优良的设施栽培专用新品种[1]。针对这样的优良品种,如果能建立其再生体系,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利用与研究奠定基础[2-3]。


免疫鸭体内副黏病毒的分离及其F基因的分子特征
《中国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当地鸭副黏病毒流行状况及其融合蛋白(F)基因的序列特征,从江苏省某新城疫疫苗免疫过的鸭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清学试验和中和试验鉴定为鸭副黏病毒,命名为JS0920株.生物学特性分析,9日龄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5.3;9日龄SPF鸡胚的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为47.7h,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875,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为2.7.用该病毒的培养物(鸡胚尿囊液)经肌肉注射攻毒,鸭的发病率为70%,死亡率为40%;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用RT-PCR方法扩增该分离毒株的F基因,序列分析表明,JS0920株与标准强毒株F48E9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2%和99.5%,与免疫预防用的LaSota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9.0%和92.2%;其多肽裂解位点为112R-R-Q-R-R-F117,具有高致病性鸭副黏病毒毒株的分子特征;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JS0920株与LaSota株的基因型不同,JS0920株为基因IX型,与F48E9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试验结果对认识当前DPMV的流行和变异现状以及疫苗研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