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结球白菜根肿病抗性的遗传规律,本试验利用引进的结球白菜根肿病抗源与不结球白菜进行杂交,以双亲、F1、F2和BC14个世代联合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苗期接种鉴定法进行抗性鉴定,并对其进行ISSR分子标记筛选。结果发现,不结球白菜根肿病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ISSR分子标记结合BSA法获得与不结球白菜根肿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命名为CR-873,该标记与抗性基因间的连锁遗传距离为9.72 cM。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简述了物联网技术的体系概况,从江苏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研究水平出发,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能够提供高速率远程接入和信息共享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总结了农业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区域畜禽粪便产生量估算及其农田承载预警分析——以江苏为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江苏省畜禽养殖与农作物产量资料,运用加权法获得的畜禽粪便日排泄系数估算畜禽粪便产生量,并计算畜禽粪便农田负荷和全年作物氮磷吸收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可被利用粪便氮磷量与全年作物氮磷吸收量比例关系进行污染风险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江苏省畜禽粪便产生总量7.57×107t、总氮4.91×105t、总磷1.02×105t,因运输、转移过程中最终进入农田实际可利用粪便氮、磷分别为1.33×105t和8.37×104t;江苏省粪便氮、磷污染风险指数均低于0.4,属于Ⅰ级无污染水平。江苏省各市畜禽污染指数存在较大差异,且总体呈现苏北>苏中>苏南。


基于干旱涝渍胁迫的WCSODS模型订正与检验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淮河流域安徽宿州和寿县、江苏兴化、河南郑州2010~2012年小麦大田和盆栽的水分胁迫控制试验资料,获取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WCSODS)中相关子模型的参数,并对干旱和涝渍胁迫订正因子的算法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对干旱和涝渍环境下净光合速率、根冠比、叶面积的模拟效果较好,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872~0.922、0.824~0.904和0.965~0.982,说明模型的干旱和涝渍订正结构合理,参数选值准确。对比模拟产量和实测产量,其决定系数也达到了0.810~0.820,绝对平均误差(MAE)和均方差根(RMSE)分别为0.382~0.436和0.265~0.502。表明订正后的模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更能适应淮河流域小麦生产的需要。


蟹池套养卡拉白鱼技术试验
《科学养鱼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卡拉白鱼是从国外引进的名贵、珍稀小型经济鱼类。为充分利用蟹池的水体空间,增加养殖经济收入,2012年我们根据卡拉白鱼的生物学特性,在泗阳县史集街道办顾集水产基地开展了蟹池套养卡拉白鱼研究试验,现将研究试验情况总结分析如下,供同行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蟹池总面积114亩,共3口,编号分别为1#、2#、3#,面积分别为32亩、37亩、45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2.清塘消毒2012年1月下旬对蟹池进行彻底干塘,并进行晒


TLR3激动剂对鸡IBDV活疫苗免疫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TLR3激动剂(polyI:C)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首先体外用polyI:C直接作用鸡外周血淋巴细胞,测定chTLR3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polyI:C也是chTLR3特异性配体,并且能够刺激chTLR3 mRNA表达,作用3 h效果最好。再将polyI:C配合鸡法氏囊活疫苗免疫进行体内试验,测定血清抗体效价和攻毒保护效率,结果显示500μg/羽的polyI:C对法氏囊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无明显增强作用。


响应面法优化香橼果胶提取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香橼果皮中酸解醇沉法提取果胶工艺的优化,本研究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中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研究了液固比、pH、萃取时间及温度对果胶得率的影响,并建立了果胶得率与各参数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pH对果胶得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萃取温度、液固比和时间。优化的萃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25mL/g,pH2.0,反应温度85.0℃,反应时间1.75h,得率为15.52%。回归模型较好地反映和预测了果胶萃取的实际情况。


PLD途径合成的PA增强高表达转玉米C_4型pepc水稻悬浮细胞中PEPC酶活性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外源信号分子对高表达玉米C_4型pepc酶活性的调节机制,本实验以高表达玉米C_4型pepc水稻(PC)和原种水稻Kitaake(WT)的悬浮细胞系为材料,研究葡萄糖、胡蜂蜂毒肽(mastoparan,Mas)及其磷脂酸(phosphatidicacid,PA)的两个合成途径的专一性抑制剂(磷脂酶D(phospholipaseD,PLD)的专一性抑制剂正丁醇和磷脂酶C(phospholipaseC,PLC)的专一性抑制剂新霉素)对供试材料PEPC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葡萄糖处理0.5h对WT的PEPC酶活性抑制最明显;相对于PC,则5%的葡萄糖处理5h时,对其PEPC酶活性抑制的最明显。5mmol/L的Mas对WT和PC悬浮细胞的PEPC酶活性分别抑制了约60%和40%。0.01mmol/L、0.1mmol/L和1mmol/L新霉素处理对WT的PEPC酶活性影响不明显,且无时间效应;与WT相比较,不同浓度的新霉素均增强了PC的PEPC酶活性,其中0.1mmol/L新霉素处理增加为对照的约7倍。正丁醇处理明显抑制了WT的PEPC酶活性,但不同浓度处理之间却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PC,0.02%、0.04%正丁醇处理使得PEPC酶活性显著下降,且比WT的更显著。同时0.04%的正丁醇的抑制效应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以上结果表明,对PC的PEPC酶活性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由PLD途径产生的PA的参与。
关键词: 水稻 玉米C_4型pepc 磷脂酸 磷脂酶C 磷脂酶D 悬浮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