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0008条记录
辐照花粉诱导西葫芦单倍体

中国蔬菜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西葫芦花粉后授粉,剥取不同发育阶段的胚接种在E20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研究不同基因型、辐照剂量、剂量率对西葫芦单倍体诱导的影响。结果发现:单倍体的产生和植株再生率受基因型、胚发育阶段和辐照剂量的影响明显。281基因型平均单倍体诱导率最高,为1.30%;点状胚和箭形胚易发育成单倍体苗;辐照剂量80~100Gy时获得点状胚和箭形胚及胚总数最多,杆状胚的植株再生率和植株成活率最高,分别是83.33%和35.71%;适宜的剂量率为45.19Gy.min-1。

关键词: 西葫芦 辐照花粉 胚形态 剂量率 单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型舞毒蛾在北美的适生性

昆虫知识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DYMEX V2.0软件和ArcGIS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的DYMEX参数指标体系和适生性评判标准,分析亚洲型舞毒蛾在北美的适生范围与适生程度。研究表明,加拿大的南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墨西哥中南部极少部分区域为该虫的适生区。研究结果将为国家植物保护部门提供有关亚洲型舞毒蛾的植物检疫决策支持。

关键词: 亚洲型舞毒蛾 适生性 DYMEX ArcGIS

草莓日光温室栽培新品种燕香的选育

中国果树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燕香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2001年以女峰(Nyoho)作母本、达赛莱克特(Darselect)作父本杂交育成的草莓日光温室促成栽培新品种。果实圆锥形或长圆锥形,一、二级序果平均单果重33.3 g,最大单果重54.0 g,果实橙红色;果肉橙红色,风味酸甜适中,有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70%,总酸含量0.59%,维生素C含量727.60 mg/kg,果实硬度0.51 kg/cm2。在北京地区,露地栽培果实成熟期为5月中旬,果实发育期25天左右;日光温室栽培,果实成熟期为1月中下旬。2008年通过北京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草莓 品种 燕香 日光温室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熟大白菜新品种京秋75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京秋75号是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快速育成的中熟大白菜一代杂种。生长期75 d(天)左右,植株较直立,株高49 cm,开展度约71 cm,外叶绿色,叶柄白色;叶球中桩合抱,牛心形,顶部抱合较好,球高29 cm,横径19 cm,球形指数1.5,结球紧实;单株净菜质量3.0 kg左右,每667 m2净菜产量6 500~7 000 kg,净菜率72%,抗病毒病、霜霉病、黑斑病,品质优良,商品性好,适合北京、河北、山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栽培。

关键词: 大白菜 京秋75号 一代杂种 中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DNA指纹图谱辅助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可能性

生物技术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植物品种分子指纹图谱的建设逐渐成为当前的重要应用领域。综述了DNA指纹数据库建设及辅助植物新品种保护DUS测试进展,综合分析了DNA指纹图谱和分子标记应用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优越性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新品种DUS测试工作。

关键词: DUS测试 指纹图谱 植物新品种保护 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纹夜蛾的识别与防治

中国蔬菜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曾用名Prodenia litura(Fabriciu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食性复杂的重要害虫。该虫分布于全国各省区。为害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近些年,该虫在广东、广西、安徽和江苏等南方地区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室穴盘苗移栽机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规格穴盘苗移栽的移栽机。移栽机的硬件主要由移栽机械手、框架和苗盘输送系统组成。移栽机械手末端执行器的水平运动、升降和抓紧放松动作分别由3个步进电机驱动完成。利用轨迹规划确定移栽机械手末端执行器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并讨论了在平面内进行轨迹规划的方法。建立了移栽机的ADAMS简化模型,通过运动学仿真验证了结构设计、轨迹规划的合理性,为物理样机的优化设计提出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移栽机 穴盘苗 仿真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光生态效应对春玉米物质生产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优化北京地区的春玉米生产,通过设计不同的播期,研究了不同温光生态条件与玉米物质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播期从4月底推迟至5月底时:春玉米平均增产17.6%,穗粒数增加了15.4%,而千粒重增加4.3%;玉米灌浆中期(吐丝后16—45 d)和后期(吐丝后46 d—成熟)的光温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日均光辐射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6%和10%),日均温明显下降(1.7和4.3℃),日均温差则明显增加(4.3和3.1℃)。相关分析表明,灌浆中后期日辐射量以及日温差的增大是推迟播期后春玉米增产的主要气候因素。灌浆中后期日均温的降低和日温差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春玉米的绿叶持续期,同时有利于加强后期的光合势,主要表现在成熟期LAI的增大。另外,推迟播期后,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增加与穗粒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前者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营养生长期相对较高的日均温。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春玉米 播期 生态效应 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化曲叶病毒病传入北京,番茄生产面临威胁

植物保护 2009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螟的识别与防治

中国蔬菜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又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网锥额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突发性多食迁飞害虫。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北纬34°~54°间的森林草原及草原带。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