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8
摘要: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树立了榜样,中国水产养殖业如何"走出去"并与世界有关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完善水产养殖业的对外区域布局以及建立与合作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络沟通机制,需要系统思考。从区域布局、产业内容、科技和参与主体方面阐述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国际合作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存在的有关问题,并从产业、资源、市场、信息沟通与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以期对今后中国水产养殖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剂量三苯基锡暴露对鲤GH/IGF-Ⅰ轴的毒性效应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环境内分泌物对鱼类生长的毒性影响及作用机制,以鲤(Cyprinus carpio)为实验动物,利用三苯基氯化锡(TPT)为目标毒物,设定对照组和0.024、0.24、2.4μg/L三个TPT暴露组,不同时间(7、21、48 d)暴露取样,通过检测血浆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水平及肝脏生长激素受体(GHR)、IGF-Ⅰ基因和脑垂体GH基因的表达量,探讨三苯基锡暴露对鲤GH/IGF-I轴毒性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暴露7 d时,高浓度的TPT(0.24、2.4μg/L)促进垂体GH的合成与分泌,而IGF-Ⅰ的合成与分泌及肝脏IGF-I基因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暴露21、48 d时,血浆GH、IGF-Ⅰ含量显著下降,脑垂体GH基因及肝脏GHR、IGF-Ⅰ基因的表达均受到显著性抑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鲤血浆GH、IGF-Ⅰ含量及肝脏GHR、IGF-Ⅰ基因和垂体GH基因的表达量对不同浓度的TPT反应敏感,可以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物对鱼类GH/IGF-Ⅰ轴毒性影响的指示因子.
关键词: 三苯基锡 鲤(Cyprinuscarpio) GH/IGF-Ⅰ轴 毒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脆肉鲩鱼片加工过程中风味变化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脆肉鲩鱼片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脆肉鲩鱼片最佳加工工艺条件为:盐浓度10%(m/v),腌制时间15 min,固液比1∶4。在此基础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脆肉鲩鱼片加工过程中关键性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得出脆肉鲩鱼片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醇类和醛类,含量较高的风味物质有1-辛烯-3-醇、壬醛等,其中壬醛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在盐浓度10%,腌制时间20 min,固液比1∶4条件下均高于各因素下的平均值,对脆肉鲩风味效果贡献较大。正交实验结果得出:影响脆肉鲩鱼片风味的工艺条件依次是盐浓度、腌制时间和固液比。本实验结果为脆肉鲩加工工艺路线提供参考,为加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脆肉鲩鱼片 腌制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沙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季节变化及其与养殖活动的关系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71种,包括硅藻门43属122种、甲藻门10属44种、蓝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和裸藻门1属1种。流沙湾内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5~79.04)×10~4个/L,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季丰度远大于其他三季,内湾和外湾差异不显著。春季须状角毛藻(Chaetoceros crinitus)、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明壁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冬季主要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uswailesii)、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岛脆杆藻(Fragilaria islandica)。其中,奇异棍形藻为春、秋、冬季的优势种,红海束毛藻为春、夏、秋季的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春季与水温和氨氮密切相关,夏季受透明度显著影响,而在秋、冬季受亚硝酸氮含量影响显著。流沙湾不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多态性和丰度有明显季节差异。与2012年相比,流沙湾外湾的养殖覆盖率提高了近50%,内湾的珍珠贝养殖减少了近90%,养殖品种、规模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流沙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正是对其变化的一种响应。夏季鱼类网箱养殖提高了水域营养盐水平并降低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扇贝养殖则导致了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的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獐子岛海域冬季分级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6年1月对獐子岛海域进行了航次调查,研究了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表层总叶绿素a、小型(>20μm)、微型(2~20μm)和微微型(0.45~2μm)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24~0.92、0.15~0.58、0.09~0.46、0~0.03μg·L-1,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69、0.36、0.33、0.002μg·L-1,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1.72%、48.01%、0.26%;底层总叶绿素a、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29~1.77、0.12~1.45、0.17~0.50、0μg·L-1,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78、0.43、0.34、0μg·L-1,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2.97%、47.03%、0;从垂直分布上来看,表、底层总叶绿素a及两种粒级浮游植物(>20μm、2~20μm)的浓度均差异不显著,分布较为均匀;从水平分布上来看,总叶绿素a及两种粒级浮游植物(>20μm、2~20μm)浓度的表、底层空间分布趋势相近,均呈现出由獐子岛海域西北部向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RDA分析表明,温度、盐度、溶解氧、颗粒态有机物、NO2--N和NH4+-N是影响獐子岛海域冬季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石漠化贫困地区渔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渔业经济 》 2018
摘要:论文采用函调、座谈和现场调研方式,全面收集广西石漠化贫困地区渔业主产业布局情况、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以及产业需求等资料与信息,通过归纳分析,详细阐述了广西石漠化贫困地区渔业发展现状,并从资金、技术、环境、种业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制约地区渔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筹集加大渔业发展资金、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养技术示范、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培植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促进广西石漠化贫困地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十三五"广西"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鳍异鮡年龄与生长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在怒江、槟榔江和龙川江共采集大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230尾,对其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胸鳍棘作为大鳍异鮡年龄鉴定材料,鉴定结果与脊椎骨的吻合率为86.36%,胸鳍棘是比较可靠的年龄鉴定材料。所采集样本年龄范围为1—9龄,1—3龄为主,占65.00%。雌雄个体生长不存在显著差异,全长与胸鳍棘半径呈幂函数关系,L=2.0787·R_C~(0.6273)(R~2=0.8866,n=180)。各龄组实测体长均值和退算体长均值无明显差异(χ~2=0.776,df=8,P=0.999)。雌雄群体实测全长与体重之间无明显差异,拟合得体重与全长的关系式为:W=1E–4L2.4807(R~2=0.8189,n=180),其生长属异速生长类型。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L_t=377.015·[1–e~(–0.0491)(t+4.0195)],W_t=246.134·[1–e~(–0.0491(t+4.0195))]~(2.4807)。生长拐点年龄为14.48龄,拐点处的全长和体重分别为225.00 mm和68.40 g。大鳍异鮡个体出现小型化现象,应合理捕捞、加强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大黄鱼成活、生长和耳石金属元素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面临的海水养殖病虫害感染加剧、海岸带土地局限性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最终实现内陆工厂化低盐养殖,采用缓慢降盐法,进行大黄鱼室内不同盐度养殖试验,研究不同盐度对大黄鱼成活率与温度、生长性能和耳石金属元素组成变化的影响。试验期180d(6个月),每个试验组设置3个重复,每组2万尾;海水盐度由24直接降至8,再以日均2的幅度将盐度降至6和4,然后以日均1的幅度继续将盐度降至2,最终将大黄鱼养殖在盐度分别为2、4、6、8、24的环境中;每天投喂2次颗粒饲料,每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5%,并视摄食情况酌情调整。结果显示,大黄鱼室内养殖成活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降低,水温28℃时,盐度24的海水养殖组全部死亡,水温30℃时,盐度2养殖组成活率(68.8±2.89)%极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组(P<0.01);低盐养殖组的质量绝对增加率、绝对增长率、增积量和肥满度等生长指标在后期均优于盐度24养殖组;耳石金属元素锰(Mn)、钙(Ca)和锶(Sr)及Sr/Ca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铁(Fe)、钴(Co)和钡(Ba)元素变化没有规律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限制投喂环境下中国对虾体重的间接遗传效应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竞争性环境下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体重性状的间接遗传效应,设计多家系多分组方案,对来源于中国对虾G11代育种群体的103个测试家系限制配合饲料投喂量(正常投喂量50%),利用经典动物模型和包含间接遗传效应的扩展动物模型估算收获体重的遗传参数。基于2种模型估计出的经典遗传力分别为0.581±0.071和0.616±0.074。似然比率检验表明,体重的间接遗传效应显著,对总遗传方差的贡献度高达75.03%。由于存在一个较大的负直接遗传效应与间接遗传效应协方差(-2.1982),导致总遗传方差与表型方差的比值仅为0.524±0.212,小于经典的遗传力估计值。基于协方差获得的直接遗传效应与间接遗传效应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95±0.184,暗示测试个体间存在较强的竞争交互。本研究表明,在饲料投喂量受限制的竞争性环境下,对虾个体间较强的竞争交互行为,对中国对虾收获体重间接产生了可遗传的效应,减少了可利用的总遗传变异。今后在设计中国对虾育种方案时,应避免在资源受限的强竞争环境下开展性状测试和遗传评估。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间接遗传效应 竞争环境 多家系多分组设计 遗传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