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软颗粒饲料对“红膏蟹”培育生长、存活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平均体质量(453.6±46.91)g、已交配的健康锯缘青蟹饲养在36cm×26cm×27cm塑料箱中,投喂由鲜杂鱼糜加淀粉、电解多维粉末和卡拉胶制得的软颗粒饲料,培育锯缘青蟹"红膏蟹"。试验结果表明,29~31d育成"红膏蟹";投喂软颗粒饲料的青蟹肌肉占比(59.89%~60.84%)显著低于投喂冰鲜杂鱼和贝类的青蟹(P<0.05),但培育成活率(96.9%~97.1%)、质量增加率(67.26%~69.47%)、特定增长率(1.39%/d~1.53%/d)、可食部分(65.67%~66.32%)和红膏占比(17.36%~17.68%)均显著高于投喂冰鲜杂鱼和贝类的青蟹(P<0.05);软颗粒饲料组"红膏蟹"肌肉中粗蛋白、脂肪和水分的含量分别为19.9%、0.8%和75.1%,生殖腺中粗蛋白、脂肪和水分含量分别为30.59%、14.50%和54.69%,肌肉和生殖腺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5.59%和8.14%,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6.50%和9.90%,氨基酸评分分别为71.7和100,肌肉和生殖腺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为44.0%和49.2%,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为24.6%和29.2%,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为27.9%和15.7%;投喂软颗粒饲料提高了青蟹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和青蟹的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的饵料优化研究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并进行3个试验,研究培育合浦珠母贝幼虫的最佳饵料:(1)在10个500mL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密度为105个/mL的绿藻门、金藻门和硅藻门的10种单胞藻液400mL和饥饿的幼虫(5个/mL),摄食1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对单胞藻的摄食和消化;(2)在育苗池中,给幼虫投喂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及两种单胞藻以数量比为1∶1的混合藻,每组饵料均设3个平行,观察幼虫的生长与成活;(3)在20L桶中,幼虫密度为5个/mL,分别投喂密度为2*10~3、20*10~3个/mL和40*10~3个/mL的湛江叉鞭金藻,每种密度亦设3个平行,观察幼虫的生长与成活状况.试验结果显示,所有日龄幼虫均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和球等鞭金藻,其中幼虫易消化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和球等鞭金藻,难以消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不摄食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和小新月菱形藻;随着幼虫的生长,部分或极少数幼虫摄食少量的杜氏盐藻和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与绿色巴夫藻混合投喂时,幼虫的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两种单胞藻的单独投喂(P<0.05);单胞藻投喂密度过高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和成活.因此,在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中应以易摄食和消化的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以及球等鞭金藻作为主要饵料,并进行混合搭配,少量多次投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的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是珠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资源日趋衰退,科学评估其资源利用现状,对合理开发与科学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9—2015年西江肇庆江段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分析了广东鲂生长与死亡相关特征及参数变化;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 per recruitment,YPR)模型、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ing biomass per recruitment,SBR)和生物学参考点评估了西江肇庆江段广东鲂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西江广东鲂体长(L)和体重(W)关系为W=1.518×10~(-5)L~(3.051)(R~2=0.962,n=2252),生长方程为Lt=419.989[1–e~(-0.225(t+0.172))];现有捕捞强度(F平均1.27/年)远超过种群开发可承受水平(F_(40%)=0.53,F_(0.1)=0.27,F_(20%)=0.94);YPR_(ave)=30.58 g,远低于YPR_(0.1)(36.73 g)和YPR_(max)(45.89 g);SBR=11.5%,低于20%的下限临界参考点。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已过度开发,处于补充型捕捞过度和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目前珠江禁渔期制度的实施对广东鲂资源补充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提高开捕体长至250 mm资源恢复效果将更明显。
关键词: 广东鲂 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生物学参考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肠道健康与饲料添加剂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健康水平决定着动物的健康状况,肠道健康是保障动物快速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外源性饲料添加剂可以改善动物的肠道健康。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在畜禽和水产动物上已报道的可改善动物肠道健康的添加剂,包括功能性氨基酸、锌、脂肪酸、益生菌、多糖等,综述了其对动物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阐述了部分作用机制,以期为改善水产动物肠道健康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塑料袋包装充氧运输胁迫对四指马鲅幼鱼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抗应激剂的作用
《动物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塑料袋包装充氧运输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肝、肌肉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抗应激剂的生理作用。本研究设置了未经运输的幼鱼30尾作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抗应激剂运输的幼鱼90尾作为空白组、添加维生素C(VC)运输的幼鱼90尾作为维生素C组以及添加谷氨酰胺(Gln)运输的幼鱼90尾作为谷氨酰胺组,在运输实验进行的2 h、6 h以及9 h采样,不同时间点每组各取30尾幼鱼分别采集肝、肌肉样品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测定项目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显示,运输胁迫使空白组肝和肌肉中SOD活性最终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而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由于抗应激剂的存在而使其最终活性低于对照组;运输胁迫使空白组和维生素C组肝以及肌肉中CAT活性显著(P<0.05)升高,最终其活性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而谷氨酰胺组最终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运输胁迫使空白组肝和肌肉MDA含量均显著(P<0.05)升高,而抗应激剂维生素C和谷氨酰胺明显缓解了这一现象;GSH含量在空白组、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的肝与肌肉中均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可能与这两种组织所承担的生理功能不同有关;运输胁迫后,空白组肝与肌肉T-AOC值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而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最终则略高于或等于对照组。本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下四指马鲅幼鱼抗氧化系统变化规律以及抗应激的作用效果,旨在为其养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色赤潮藻主导的混合赤潮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浙江南部沿海为例
《海洋环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年6月中旬浙江南部沿海一次红色赤潮藻主导的混合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赤潮海域和非赤潮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及丰度、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以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2种,浮游动物20种,赤潮区浮游植物平均丰度显著高于非赤潮区,赤潮区与非赤潮区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赤潮区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非赤潮区,而赤潮区和非赤潮区浮游动物各指数均差异不显著。赤潮发生对桡足类影响较大,其在赤潮区的种类和丰度均显著少于非赤潮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非赤潮区最主要优势种红色赤潮藻与氮磷浓度呈正相关,赤潮区则相反。浮游动物总丰度在非赤潮区及赤潮区均与叉状角藻丰度呈正相关,与有毒赤潮生物具刺膝沟藻丰度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为主的混合赤潮爆发能够显著改变赤潮发生海域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沙蚕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双齿围沙蚕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浙江舟山、温岭和江苏盐城三个不同地区沙蚕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盐城野生沙蚕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而其灰分含量显著性低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P<0.05)。温岭养殖沙蚕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舟山养殖和盐城野生沙蚕(P<0.05)。盐城野生沙蚕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温岭和舟山养殖沙蚕,盐城野生沙蚕的非必需氨基酸低于温岭和舟山养殖沙蚕。不同地区沙蚕的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约39.65%~40.35%。盐城野生沙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53.41%)高于舟山(50.23%)和温岭(48.47%)养殖沙蚕,盐城野生沙蚕体内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3.90±0.15)μg/kg]显著性高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0.73±0.03)μg/kg和(0.77±0.03)μg/kg)](P<0.05),盐城野生沙蚕体内二十碳五烯酸含量高达(17.30±0.95)μg/kg。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沙蚕营养成分丰富,江苏盐城野生沙蚕的粗蛋白、氨基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并且在营养组成特征方面优于浙江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与海水鱼制备混合鱼糜的凝胶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罗非鱼、五种海水鱼(海鲈鱼、黄花鱼、金鲳鱼、红三鱼、马鲛鱼)、鸢乌贼鱼糜的凝胶特性,筛选凝胶特性强的鱼糜与罗非鱼鱼糜复配,以提高罗非鱼混合鱼糜的凝胶特性。通过比较五种海水鱼和鸢乌贼鱼糜的凝胶特性(凝胶强度,白度,盐溶性蛋白含量,巯基含量),得到海鲈鱼的凝胶特性较好,凝胶强度为4569.27 g·mm,盐溶性蛋白含量为48.17 mg/m L。将海鲈鱼与罗非鱼混合,当海鲈鱼添加量为25%时,混合鱼糜的凝胶强度、盐溶性蛋白含量、白度分别为2585.10 g·mm、29.73 mg/m L、72.62%,比单一的罗非鱼鱼糜分别提高了27.3%、63.8%、5.2%,而巯基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添加25%海鲈鱼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罗非鱼鱼糜的凝胶特性,为罗非鱼混合鱼糜制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部位西伯利亚鲟鱼肉的营养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定西伯利亚鲟鱼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以及矿物元素含量,分析不同部位肌肉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鱼背部肌肉蛋白含量高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脂肪、灰分含量则显著低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p <0.05);氨基酸总量(16.1 g/100 g)及必需氨基酸含量(6.85 g/100 g)均高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各部位鲜味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腹部肌肉鲜味氨基酸比值略高于背部肌肉和尾部肌肉。西伯利亚鲟鱼尾部肌肉和背部肌肉各脂肪酸组成含量均高于腹部肌肉,但差异不显著(p> 0.05)。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背部肌肉较高(2.67 mg/g),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尾部肌肉较高(4.89 mg/g),但不同部位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部位肌肉的矿物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尾部肌肉中Na、Fe元素含量最高(p <0.05),K元素在背部、尾部的含量均高于腹部(p <0.05),而Ca、Mg、Zn元素在不同部位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总体上看,西伯利亚鲟背部肌肉营养价值高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尾部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和Fe含量较背部和腹部高,更易发生脂质氧化而产生腥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18
摘要:为客观地分析国内外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获得的有关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的英文文献423篇、中文文献665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研究状况。结果发现,区域性近海的海洋生态价值评估最受关注。其中,海洋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及模型模拟是当前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的前沿领域,区域性海洋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及模型应用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国内研究热点海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华南海岸带、舟山海域、大亚湾和长江三角洲等,文章最后提出,创建海洋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完善海洋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和模型,进一步提高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将成为海洋生态价值评估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海洋生态系统 价值评估方法 价值评估模型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