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口水域四种鱼类的耳石微化学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对长江口不同水域中捕获的焦氏舌鳎、皮氏叫姑鱼、鮸鱼和光泽黄颡鱼耳石中的Sr含量进行耳石微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焦氏舌鳎是典型的海水鱼类,不仅Sr:Ca比(按惯例标准化为Sr:Ca×10~3)的移动平均值高(>7),而且Sr含量面分析图亦呈现为对应高盐度海水的黄色或红色图谱。虽然皮氏叫姑鱼和鮸鱼从出生直至被捕Sr:Ca比的移动平均值都在3—7间波动,总体上属河口半咸水栖息鱼类,但从Sr含量面分析图来看,皮氏叫姑鱼生活史履历更为复杂,可包括淡水(对应蓝色图谱)和半咸水生境(对应绿色图谱);而鮸鱼仅在长江口较高盐度半咸水或海水生境中活动,未见进入过淡水的履历。光泽黄颡鱼表现出仅利用淡水生境的履历,其Sr:Ca比的移动平均值仅在1.5—3间窄幅波动,整个生活史均在淡水区域里活动,表现为长江口典型的淡水栖息鱼类。本研究从新的角度提供了较为客观、直观和最新的信息,用以较为准确地重建和掌握长江口这些不同鱼类的生境利用特征。
关键词: 耳石 微化学 焦氏舌鳎 皮氏叫姑鱼 鮸鱼 光泽黄颡鱼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鲷幼鱼力竭运动后代谢酶活性的恢复水平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鱼类力竭运动后代谢水平的恢复情况,以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为实验对象,用手持续逆流追赶黑鲷幼鱼使其做力竭运动。结果显示,全长8.9~9.9 cm的黑鲷幼鱼力竭运动后,不同恢复时间血清中的乳酸(LD)和血糖(GLU)浓度,以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琥珀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激酶(PK)和己糖激酶(HK)活性均有极显著变化(P<0.01)。力竭运动后第0小时,血清中的LD和GLU浓度及AST、ALT、SDH、LDH、PK、HK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力竭运动后第4小时,血清中的LD浓度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力竭运动后第16小时,血清中的SDH、HK、PK、AST活性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但血清中的GLU浓度及LDH、ALT活性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黑鲷幼鱼力竭运动后第0到第4小时处于应激反应中,其无氧代谢水平得到短时提高。从血乳酸恢复水平上看,黑鲷幼鱼在首次力竭运动后4 h可再次进行力竭运动,但血糖检测结果显示此后无氧代谢耐力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地标点法的九龙江口和珠江口凤鲚和七丝鲚耳石形态学特征比较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把握珠江口、九龙江口鲚属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与七丝鲚(C. grayii)的耳石形态特征,并了解这2种鱼类在不同河口资源群体间的关联性,文章首次引入地标点法研究了耳石形态的地理差异性。选择耳石轮廓上6个地标点和主凹槽上4个地标点并进行地标点法分析。这2个水域的2种鲚属鱼类种间及种内不同群体的判别分析正确率均达100%。其中主凹槽上的地标点相对扭曲贡献率达76.1%,余下23.9%为轮廓上地标点所贡献,说明主凹槽上的地标点位置为形态差异的主要来源,并在耳石种群形态区分中起到较大作用。2种鱼耳石形态的种间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要宽;而种内不同河口群体间的差异表现为珠江的七丝鲚主凹槽较九龙江的更窄,而珠江凤鲚则较九龙江凤鲚的更宽。研究还发现珠江口和九龙江口凤鲚和七丝鲚群体均为互相独立的不同地理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架区金线鱼矢耳石形态及其与体长、体质量关系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8月—2015年2月于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 106尾,测量其耳石样本的长、宽、周长、面积等形态指标,分析耳石形态特征,以探讨其耳石形态特征与个体体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金线鱼耳石的形态指标在雌、雄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耳石的宽、面积及长宽比在左右耳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耳石的长、最大半径、最小半径、周长、最小外接矩形面积和半径比在左右耳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主成分分析发现,耳石的长、宽、最大半径、最小半径、周长、面积、最小外接矩形面积和半径比这8个形态指标为金线鱼耳石的主要形态指标。金线鱼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体长、体质量的最佳拟合函数为多项式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优化水酶法提取裂壶藻油的工艺
《中国油脂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裂壶藻干藻粉为原料,以清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两步酶解法提取油脂。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清油得率影响较大的碱性蛋白酶的作用条件应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依据回归分析确定碱性蛋白酶的最适作用条件。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裂壶藻油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7,中性蛋白酶添加量7%,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3 h,酶解p H 6.5;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0%,酶解温度68℃,酶解时间6 h,酶解p H 9.4。在最适工艺条件下,裂壶藻清油得率可以达到(91.37±0.14)%。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裂壶藻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7.43%,其中DHA含量为35.0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养鲮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适宜的养殖模式,跟踪调查了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前期单养对虾,后期混养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测定了混养前、后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组成,水质指标以及凡纳滨对虾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混养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混养前(P<0.05),磷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混养前(P<0.05),混养模式对虾养殖产量提高;经鉴定,混养前浮游植物共6门46种,混养后共6门44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67.32×10~6个/L和7.84 mg/L、53.69×106个/L和4.24mg/L,混养后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均降低;浮游动物混养前共4门23种,混养后共4门17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3 014.6 ind./L和3.981 mg/L、1 201.65 ind./L和0.968 mg/L,混养后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密度均降低;混养后,浮游植物多样性提高,浮游动物多样性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与单养模式相比,混养模式能降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等含量,减少浮游生物数量,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同时降低浮游动物多样性,促进养殖水体藻相稳定,有利于提高对虾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唇鱼声谱特征的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通过被动声学方法监听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的声音,初步分析了其声谱特征,旨在为黄唇鱼声学无损调查、水下噪声影响分析和发声的生物学行为等物种保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017年3—5月,用microMARS型声学记录仪对东莞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室内水族箱和室外2个驯养池中救护驯养的96尾黄唇鱼进行了2个时段、每个时段连续7个昼夜的声学监听。监听到黄唇鱼共发声246次,发出7类声音,分别是类鼓声、咔嚓声、雀鸣声、嗡嗡声、嗒嗒声、嚓咕声和其他声音等。黄唇鱼昼夜发声次数没有明显差异。黄唇鱼发声以类鼓声为主(175次),类鼓声由1~3个脉冲组成,又以单脉冲类鼓声为主(139次)。类鼓声为类正弦波形,能量集中在0~1 000 Hz,声纹与时间轴平行,谱峰中心频率为50~140 Hz。嗒嗒声与类鼓声相似,其能量也集中在0~1 000 Hz,但谱峰中心频率范围为180~190 Hz。嗡嗡声、咔嚓声、雀鸣声和嚓咕声同时包含低频(0~1 000 Hz)与高频(3 000~12 500 Hz)成分。类鼓声时长、脉冲宽度和脉冲间隔范围分别为67~1 333 ms、35~733 ms和0~1 130 ms,平均值分别为279 ms、70 ms和183 ms;类鼓声时长和脉冲间隔随着声信号脉冲数的增加而增长,脉冲宽度则减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NET的渔业船舶结构计算软件研发
《渔业现代化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渔业船舶结构设计计算通常依据规范采用手工或编制Excel表格计算,针对不同船型主尺度及其所对应的规范条款,需要对每艘渔船重新编制结构计算书。为提高设计人员的计算工作效率,依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钢制海洋渔船建造规范(2015版)》,采用C#.NET+SQL Server进行渔业船舶结构计算软件的研发,预留软件更新升级的功能,使渔船结构设计始终符合最新适用的规范。该计算软件实现了打印与导出PDF格式结构计算书功能,不仅可用于基本结构图等结构图纸设计,亦可直接用于审图机构审查使用,大大提升了渔船结构设计工作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地区施氏鲟池塘养殖技术
《科学养鱼 》 2018
摘要:施氏鲟肉质优良、生长迅速,是我国鲟鱼养殖的重要种类。由于施氏鲟属高耗氧、高窒息点鱼类,其适宜生长温度为18~24℃,养殖水温过高会导致施氏鲟耗氧率增高、摄食和生长受到抑制、存活受到威胁等诸多问题,所以国内外目前的养殖方式以流水养殖和网箱养殖为主。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高温期短,在保证池塘水深和溶解氧的条件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