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热滞活性的差示扫描量热法评价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法评价了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热滞活性(thermal hysteresis activity,THA)并进行了优化实验。以纯化的南极磷虾抗冻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DSC法研究了样品的升降温速率、样品质量浓度、冰晶含量、缓冲体系等对南极磷虾抗冻蛋白THA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磷虾抗冻蛋白分子质量约为76 k Da,THA为1.76℃。通过优化实验确定以DSC法评价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THA升降温速率为1.00℃/min,样品质量浓度为1.0 mg/m L,冰晶含量为10%~15%之间;不同的缓冲体系对THA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DSC法可以用于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THA评价,重要参数经过优化后能够有效地评价抗冻蛋白的THA。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抗冻蛋白 热滞活性 差示扫描量热法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大亚基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ACE技术克隆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大亚基基因,并通过攻毒实验揭示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基因的先天免疫防御作用,为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免疫防治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研究成功克隆了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大亚基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大亚基cDNA全长2192 bp,开放式阅读框长2034 bp,5′非编码区长21 bp,3′非编码区长137 bp,将该基因命名为EcHcL。EcHcL编码667个氨基酸,前21个氨基酸组成信号肽,推测成熟肽的分子量为78.5 k D。Blast比对结果显示,由脊尾白虾血蓝蛋白EcHcL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日本沼虾、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到87%、73%,其M结构域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等物种同源性性高达90%左右,由此推断该cDNA序列属于血蓝蛋白家族。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EcHcL基因在脊尾白虾鳃、卵巢、肝胰腺、心脏、肠、肌肉、胃、腹神经节、眼柄、血细胞中均有表达,肝胰腺中相对表达量最高。Real-time PCR分析发现EcHcL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和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后脊尾白虾肝胰腺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并具有不同的时空表达模式,推测脊尾白虾EcHcL基因在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脊尾白虾 血蓝蛋白大亚基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中氟的研究进展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摘要:南极磷虾蕴藏量大,营养价值高,是我国开发的战略性极地生物资源。然而因其高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南极磷虾的食用价值开发,如何科学地评价高氟带来的局限性,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南极磷虾中氟的来源、含量与分布情况、富集机理、赋存形态、迁移变化、脱氟工艺以及食用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南极磷虾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氟含量与分布 氟的赋存形态 氟的毒性与食用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柘林湾海洋牧场不同功能区食物网结构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牧场是由多个功能区组成的生态系统工程,不同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和食物网结构各不相同,通过研究不同功能区食物网结构有助于了解功能区之间生态系统差异。实验通过对南澳柘林湾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环境调查,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海洋牧场不同功能区食物网结构进行比较,并借助SIBER对稳定同位素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洋牧场调查共采获生物种类78种,其中,消费者的δ~(13)C比值介于–19.94‰~–13.62‰,δ~(15)N比值介于8.78‰~15.29‰,营养级范围介于1.73~3.64。不同功能区同位素数据对比表明,人工鱼礁区生物资源相对丰富,食物网结构较为复杂;海藻增殖区中生物生态位分布最广,营养冗余程度较高;贝类增殖区生物生态位较窄,营养级分布较为集中。在不同功能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对比中,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最佳,海藻增殖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关键词: 海洋牧场 食物网 营养级 稳定同位素 SIBE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淀山湖河蚬与翘嘴红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质评价及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淀山湖河蚬与翘嘴红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水质及初级生产力现状,2015年在保护区选取了10个采样点进行了野外采样和实验室研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评价和相关性分析,分析了当前淀山湖保护区水质因子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叶绿素a(Chl.a)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营养元素含量、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Chl.a含量季节间差异显著,呈现为春夏季节高于秋冬季节,而实验区与核心区无明显差异。水体N/P值范围为5.30~64.66,氮磷比适宜藻类生长。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范围为46.67~60.70,水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保护区Chl.a变化范围为6.06~29.37 mg/m~3,初级生产力范围为65.18~1 423.11mg/(m~3·d),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较为一致,均为季节间差异较大,而核心区与实验区无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Chl.a含量与TN、TP均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01和0.432。保护区氮磷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这为保护区水华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保护区 时空变化 营养元素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卵形鲳鲹早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影响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为其人工选育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方法】随机选取45、65和110日龄3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池塘养殖的卵形鲳鲹群体,共383尾,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其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头高、吻长、眼径、眼后头长、尾柄长和尾柄高等10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以此评价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不同生长阶段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45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709~0.854,关联度排序为:体长>全长>体高>头长>眼后头长>尾柄高>头高>眼径>尾柄长>吻长;65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788~0.904,关联度排序为:体长>全长>体高>头高>头长>尾柄高>尾柄长>眼后头长>吻长>眼径;110日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674~0.826,关联度排序为:体长>体高>全长>头长>眼后头长>尾柄高>头高>眼径>吻长>尾柄长。各生长阶段卵形鲳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且相关性最高的前3个形态性状均为体长、全长和体高。【结论】在不同生长阶段卵形鲳鲹的各形态性状中,以体长与体质量的关联度最高,全长和体高次之,因此生产中宜将体长和体高作为间接选育卵形鲳鲹体质量的形态指标。

关键词: 卵形鲳鲹 形态形状 体质量 灰色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外科手术后切口愈合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方法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外科手术后不同时期的切口及周围组织进行观察,研究切口愈合过程,探讨施氏鲟组织修复能力,为术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采用150mg/L的MS-222对30尾2龄施氏鲟进行快速麻醉,于腹中线第3~5腹骨板处切开约5cm的切口。采用间断缝合法对切口进行缝合,于术后4d、7 d、14 d、28 d、42 d、56 d,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的变化。结果发现:术后4~7 d表皮沿切口边缘向腹腔内延伸,并与腹膜相连。切口边缘出现炎性渗出物,并有少量网状或束状的Ⅲ型胶原纤维生成。术后14~42 d切口显著愈合,红肿明显减少(P<0.05)。表皮逐渐覆盖切口,并在切口中部发生部分重叠。切口处表皮细胞层数显著增加(P<0.05),并高于周围与对照组。切口边缘出现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聚集和新生血管,形成肉芽组织。42~56 d表皮完全愈合,与对照组无差异。肉芽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显著增加(P<0.05),成纤维细胞和血管明显减少,形成瘢痕组织。研究结果表明,施氏鲟具有较强的组织愈合能力,术后56 d切口完成愈合。14~42 d是切口愈合的主要时期,这一时期应作为术后管理关注的重点时期。相比于表皮细胞的快速迁移,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愈合速度缓慢,是愈合过程中的限制因素。

关键词: 施氏鲟 手术 切口愈合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鳞鱚目标强度的模型法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目标强度测量是渔业水声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基尔霍夫近似模型对19尾多鳞鱚(Sillago sihama)样品的理论目标强度进行近似计算,模型计算所需鱼类形态学参数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属X光机(SOFTEX M-100)拍摄X光影像获得。通过编程计算获得多鳞鱚不同频率下目标强度随姿态倾角的变化图案,并通过数据拟合方法建立了不同频率和倾角分布函数下多鳞鱚目标强度随体长变化的经验公式,并与常规的b20表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70 kHz、120 kHz和200 kHz 3种频率下多鳞鱚目标强度的倾角变化图案呈多峰状特征分布,且频率越高目标强度对倾角变化越敏感,波峰数增加,目标强度最大值对应的倾角增大。70 k Hz下多鳞鱚目标强度最大值出现在–15°~5°,120 k Hz和200 k Hz下目标强度最大值则出现在–10°~0°,且各频率下目标强度最大值出现的位置各不相同。不同频率及倾角分布函数下多鳞鱚目标强度随体长变化特性各不相同,其中在角度函数为(–5°,15°)、频率为120 kHz,以及角度函数为(0°,10°)、频率为200 k Hz时目标强度对体长经验公式和常规的b_(20)表式曲线基本重合,拟合度较高,可将常规的b20表式直接用于多鳞鱚的资源评估;而其他情形下2种表式存在一定偏差,采用直接拟合的参数方程更为恰当。研究表明,基尔霍夫近似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多鳞鱚的目标强度特性,可为中国南海近岸鱼类目标强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为提高渔业资源水声学评估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目标强度 多鳞鱚 姿态倾角 基尔霍夫近似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病原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编号为20160303005-1,通过16S rRNA和分子伴侣蛋白groEL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将该细菌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其血清型为O1:KUT(K untypeable)。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可引起对虾AHPND的相关毒力蛋白基因pirA~(VP)和pirB~(VP),但不携带副溶血弧菌临床菌株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hen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和相对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related hemolysin,trh)基因。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浸泡感染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为7.96×10~3 CFU/ml。对虾急性感染后,6 h肝胰腺颜色变浅,肠胃变空;9 h肝胰腺呈浅白色,萎缩变小。9 h死亡数过半,24 h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感染后对虾肝胰腺小管崩塌,上皮细胞严重脱落,呈现出典型的AHPND病理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等16种药物敏感,对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和头孢噻吩等5种药物表现为耐药。上述研究可为该病原的流行病学及药物防控研究提供基本数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副溶血弧菌 细菌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速比拖网渔船机桨网匹配动态特性研究

机电工程 2018

摘要:针对拖网渔船在拖网工况下主机和螺旋桨匹配工作点发生显著变化,渔船变工况动态特性影响渔船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的问题,对双速比渔船在正常航行工况和拖网工况下的航速、扭矩、功率等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船机桨网匹配理论模型,通过对螺旋桨特性曲线进行数值拟合,构建了适合数字仿真研究的Chebyshev多项式解析形式,建立了基于AMESim的双速比拖网渔船机桨网匹配数学模型,对双速比渔船在多工况下的运行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双速比推进方式能够使主机在拖网工况时维持额定转速的状态下降低主机扭矩和功率,有效地提高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基于AMESim的船机桨网匹配建模仿真研究结果与实船运行情况十分接近。

关键词: AMESim 双速比 船机桨网匹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