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糯玉米可溶性糖组分特征与采后品质特性

浙江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糯玉米采收后的鲜食品质是衡量品种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为进一步探讨糯玉米品质形成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以63份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采后不同贮藏期果穗中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测定其中8份优异材料蒸煮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蒸煮前后糯玉米果穗都含有果糖、葡萄糖和蔗糖。鲜样中,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44.22 mg·g-1,占可溶性糖的65.61%,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接近,平均含量分别为11.30 mg·g-1和10.49 mg·g-1。鲜样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低主要是由蔗糖决定。蒸煮过后,糯玉米熟样中蔗糖和还原性糖含量均下降。可溶性糖和蔗糖是判断糯玉米生化甜度的两个重要指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糯玉米鲜样中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降解速率的快慢主要由蔗糖决定。根据可溶性糖含量与降解速率,筛选了两份糯玉米特异可溶性糖种质,研究结果可为鲜食玉米采后保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糯玉米 贮藏耐性 糖代谢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可溶性糖组分特征及其采后降解规律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62份优质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HPLC-ELSD)开展不同基因型甜玉米自交系采后贮藏过程中糖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甜玉米中含有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三种可溶性性糖,蔗糖是可溶糖的主要成分,甜玉米的生化甜度与蔗糖和果糖的含量有关,蔗糖是其决定性因素(P<0.01).总体来说,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不同基因型甜玉米可溶性糖降解速率存在差异.根据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筛选了 6份特异性优质材料.D93(超甜低降解速率)和D13(加强型低降解速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果糖和葡萄糖均先增加后降低,蔗糖的变化相反,表明在低降解速率材料中,先动员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的途径占主导地位,其呼吸作用缓慢.D70(超甜高降解速率和)和D160(加强型高降解速率)的蔗糖含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不再和果糖及葡萄糖的趋势保持一致,表明在这些材料中,采后呼吸作用强烈.8 h后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下降剧烈,说明甜玉米的最佳贮藏时间是在8 h内,为超甜玉米采后保鲜技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甜玉米 种质资源 糖代谢机理 HPLC-ELS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益生菌对黄羽肉鸡生长发育、肠道形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益生菌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内脏器官指数、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19日龄的健康中速型黄羽肉鸡2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 g/kg的复合益生菌,预试期7 d,正试期37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41~62日龄时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屠宰率极显著提高(P<0.01),半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有上升趋势(P>0.05);试验组肝脏重和肌胃重有所提高(P>0.05);试验组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绒隐比,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表明,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复合益生菌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并改善肠道形态.

关键词: 复合益生菌 肉鸡 生长性能 屠宰率 肠道形态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旋翼无人机辅助籼粳杂交稻制种授粉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是浙江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而籼粳杂交稻品种已成为浙江省的主要水稻种植品种类型.但籼粳杂交稻制种是一种劳力密集型技术,其中水稻授粉阶段主要依靠人工采用绳索、竹竿或木杆振动父本和自然风力辅助授粉.随着近年来中国农用无人机的发展与研究,为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机械化提供了可能.以四旋翼无人机为例,通过田间授粉试验、花粉密度观测、结实率测算,考察农用无人机和人工拉绳的授粉效果.结果显示,无人机辅助授粉与人工拉绳相比效果相当,即花粉统计为95个/视野左右,平均结实率为27%左右.但无人机辅助授粉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节约50%的人力成本,同时克服种植地形环境等困难,有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无人机 辅助授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猪伪狂犬病病毒分离及其gD和gE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8-2019年采自浙江省部分地区的30份猪伪狂犬病病毒阳性病料开展病毒分离鉴定,并进行分离毒株gD和gE基因克隆、测序和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从30份样品中分离到11株猪伪狂犬病病毒;11个分离株之间的gD基因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3%~99.9%和98.0%~100.0%,gE基因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5%~99.9%和99.0%~99.8%;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1株猪伪狂犬病病毒与我国2011年以后流行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与2011年前分离的国内毒株亲缘关系较远,与欧美毒株的亲缘关系更远;与疫苗株Bar-tha相比,11个分离株的gD和gE基因均存在碱基插入和点突变现象;gE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第48位均存在天冬氨酸的插入.本试验结果对于了解浙江省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变异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猪伪狂犬病病毒 gD基因 gE基因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植稻年限序列土壤耐药组演替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杭州湾南岸两个前期已鉴定的跨2000 a的水稻土序列(上虞:30~2000 a;慈溪:9~2000 a)为模型,探究长期植稻下稻田土壤耐药组演替特征,以期拓展对人为水耕土土壤耐药组形成与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研究采用了高通量荧光定量PCR(HT-qPCR)技术,分析了不同土壤深度(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下水稻土序列中320个耐药基因(ARGs)的检出情况、丰度、多样性及其随植稻年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土序列共检出289种ARGs,以氨基糖苷类和多重耐药类ARGs最为丰富多样,两个地区共有181种ARGs.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指出,上虞和慈溪水稻土序列的ARGs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部分体现在ARGs亚型数量上.慈溪持有108种在上虞水稻土序列中不存在的ARGs,但85%的慈溪特有ARGs在植稻100 a后消失.因此,随植稻年限增加,不同地区水稻土序列在ARGs亚型数量上的差异缩小,在植稻千年后趋于接近.同时,随着植稻年限增加,水稻土耕作层、犁底层和母质层土壤间的ARGs亚型数量差异缩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杭州湾南岸水稻土序列的ARGs丰富度和多样性随耕作年限的增加整体呈衰减趋势,同时伴随ARGs相对丰度的上升,其中相比耕作层和犁底层,母质层ARGs与植稻年限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综上,时间驱动了稻田土壤耐药组发展,而植稻年限对母质层中ARGs组成有强烈的塑造作用.在杭州湾南岸,新生稻田土壤(≤50 a)比成熟稻田土壤(≥1000 a)拥有更为丰富的ARGs亚型但更低的ARGs相对丰度.水稻土序列中细菌丰度与ARGs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暗示成土过程中ARGs演替与微生物间的密切关联.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序列 土壤耐药组 抗生素抗性基因 演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成熟度莲子鲜食品质评价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适合鲜食的莲子成熟期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测定莲子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枯熟期的理化品质并进行感官评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确定理化品质与感官指标的关系,进而对鲜食莲子的品质特性进行定量。结果表明,随成熟度增加,莲子硬度、丰满度、淀粉质量分数、还原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而水分质量分数下降;脆度、咀嚼性和黏度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先减少后增加。乳熟期滋味最受欢迎,蜡熟期外观和颜色最令人满意且整体接受度也最高。适合鲜食的莲子具有果皮黄绿有光泽、水分质量分数高、还原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硬度低等特性。通过建立预测模型确定整体接受度(Y)和硬度(X)的模型方程为■=9.766-0.537X,简化了莲子鲜食适宜性的确定过程。

关键词: 鲜食莲子 不同成熟期 理化成分 感官评定 品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振包装对双孢菇采后贮运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物流运输振动对双孢菇采后贮运品质的影响,以发泡聚乙烯(EPE)为材料对菇柄进行柔性固定,设计针对双孢菇的EPE单菇固定缓冲包装.以普通减振包装和无缓冲包装为对照组,将不同包装的双孢菇模拟运输振动16 h后置于4℃冷库贮藏,每3 d取样1次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缓冲包装降低了双孢菇的褐变程度,延缓了衰老进程,减少了抗氧化物质的消耗,维持了抗氧化酶的活力,贮藏品质优于普通减振包装组,说明所设计的缓冲包装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可应用于双孢菇的采后物流运输.

关键词: 双孢菇;缓冲包装;振动损伤;贮运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表达小黄鱼生长激素的转基因家蚕品系构建

蚕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转小黄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家蚕新品系,外源表达鱼生长激素。通过检索小黄鱼转录组序列,获得小黄鱼生长激素和转铁蛋白的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以接头序列连接,N端为生长激素、C端为转铁蛋白的融合蛋白编码框。利用piggyBac转座子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将融合基因转入家蚕基因组中,转育得到可表达小黄鱼生长激素且人工饲料摄食性较好的转基因家蚕品系皓月-Fc,蛹体中小黄鱼生长激素表达量最高约为0.27 ng/mg,蚁蚕24 h疏毛率约为85%。构建的转基因家蚕品系为下一步小黄鱼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打下基础。

关键词: 家蚕生物反应器 小黄鱼 生长激素 转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樟树籽油抗氧化能力及物质基础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油中天然抗氧化成分对油脂的加工、货架期及营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樟树籽油抗氧化活性及物质基础,分别对其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含量、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测定,分析总多酚及不皂化物对樟树籽油抗氧化活性的贡献率,明确其活性物质基础.结果表明,樟树籽油中主要为中链脂肪酸癸酸和月桂酸,占总脂肪酸的94.80%,不皂化物质量分数为(0.55±0.01)%,总多酚含量为(33.07±0.63)mg/kg.樟树籽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为0.13 g/mL.相同油质量浓度的樟树籽油、不皂化物和总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8.92±1.58)%、(38.49±0.66)%、(49.60±3.78)%.因此,不皂化物及总酚对樟树籽油抗氧化贡献率分别为38.91%、50.14%.研究结果表明樟树籽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为多酚类成分和不皂化物,二者对樟树籽油抗氧化能力的总贡献率高达89.05%.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樟树籽油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可为樟树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樟树籽油 总多酚 不皂化物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