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稞普通根腐病的调查与病原鉴定
《草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稞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地区广泛种植,根腐病对青稞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2016年6-8月,分别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海东市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苗期和成株期青稞根腐病进行了调查,并采集疑似青稞普通根腐病样品。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其病原,测定致病性,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病原的分类地位。结果发现,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地区甘肃省甘南州、青海省海东市和海北州等地均有青稞普通根腐病发生,发病率为5%~15%;其发病症状为叶片呈黄绿色,幼苗瘦弱或死亡,穗白粒瘪,根部发黑、腐烂或断裂;分离鉴定发现其病原为麦根腐平脐蠕孢和链格孢。该研究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为青稞根腐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种质种子萌发期耐冷性鉴定与综合评价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粱春季播种后突遇低温常使种子在土壤中"粉种"或霉烂导致萌发率、出苗率降低,为确保高粱能在更多温带地区尤其是在西北高寒地区推广利用。本研究以来自国内外60份高粱种质为材料,通过低温胁迫(4℃)和常温(25℃,设为对照)两种处理方式对参试种质种子萌发期进行耐冷性鉴定,测定5个性状指标,并用加权隶属函数值、综合耐冷系数、加权耐冷系数等3种综合评价法对其耐冷性进行评价和分类。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高粱种质5个测定指标均出现下降,且经低温处理的60个种质与对照相比性状之间差异显著,种质耐冷性存在较大差异。对测试指标耐冷系数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发芽率与胚芽长和胚根长相关性不显著以及胚根鲜重与胚芽长大小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根据3种综合耐冷评价方法筛选出高耐冷型材料2份(平凉1 B、晋草10号),敏感型材料5份(泰斯、89105(R)、扫帚高粱、NTJ-2(IS 33892)、J 101-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土壤水分及饲用玉米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耕作和施肥方式对西北半干旱区饲用玉米(Zea may L.)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以饲用玉米陇饲1号为材料,设置传统旋耕、立式深旋耕2种耕作方式以及单施化肥、有机肥替代化肥2种施肥方式组合,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的耕作和施肥方式对饲用玉米土壤贮水量、花前花后耗水量、单株鲜重和干重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旋耕相比,立式深旋耕能够降低饲用玉米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提高花前耗水量,降低花后耗水量,增加生育期总耗水量,而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降低立式深旋耕方式下土壤总耗水量;立式深旋耕使成熟期单株干重增加1.3%~10.6%,单株鲜重增加4.9%~21.9%,而且不同程度增加了饲用玉米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双穗率,降低了秃顶长,以上指标的变化均有利于高产试验形成。3年试验中立式深旋耕化肥处理较其他处理的籽粒产量增加1.8%~38.6%,丰水年生物量增加1.2%~15.1%,立式深旋耕有机肥处理较其他处理提高了干旱年生物量4.9%~21.9%、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6.3%~34.8%、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7.1%~21.5%。综上,立式深旋耕能够改善作物生长土壤环境,有利于饲用玉米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以及干物质量的积累,其组合化肥处理可以增加饲用玉米籽粒产量和丰水年生物量,组合有机肥替代处理可增加干旱年饲用玉米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为西北半干旱区饲用玉米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甘肃省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大豆育种提供优异亲本。【方法】利用SPSS 17.0软件和R语言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国内外引进的417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417份大豆种质资源中有363份在甘肃中部地区能够正常成熟,折合产量最高为3 901.65 kg/hm2,百粒重最高为42.71 g。16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0.084 2~1.916 0,变异系数在18.17%~35.70%,除子叶色外,其余性状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将363份种质划分为8个类别,甘肃省大豆种质与我国华北和黄淮地区大豆种质相似系数比较接近。【结论】引进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筛选出26份特异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留茬免耕播种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河西绿洲灌区单作小麦、小麦/玉米间作、小麦/大豆间作3种典型春小麦生产模式下,长期留茬免耕播种对春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春小麦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相比,留茬免耕播种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间作的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度下降明显,降幅分别为3.3%~8.6%、9.6%~20.5%和2.9%~8.8%、10.7%~61.7%;单作小麦的出苗均匀度有所提高,其中2019年显著增加14.9%,而出苗率在2020年显著降低4.2%;3种种植方式下,春小麦麦苗整齐度均有所下降。留茬免耕播种3种种植模式下,春小麦成穗数在收获时均与传统翻耕处理持平,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下的春小麦均可以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弱化出苗对产量的影响,在收获时,春小麦籽粒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0.3%~12.9%(单作小麦)、10.5%~11.9%(小麦/玉米间作)和10.3%~22.5%(小麦/大豆间作),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农田风蚀退化极其严重的河西绿洲灌区,留茬免耕播种是春小麦生产中切实可行的耕作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干旱区复种饲料油菜生产性能及营养分析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在陇东干旱区复种的饲料油菜的生长适应性及营养价值变化.研究分析比较2个饲料油菜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情况,结合气候因素对2个品种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华油杂62的生育期比饲油2号早2~3d.2个油菜的农艺性状各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华油杂62部分指标优于饲油2号.气候因素对其营养成分没有影响,决定营养成分的因素是品种.试验表明,华油杂62适宜在干旱区种植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2份鲜食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性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鲜食玉米品种对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差异,于2019年通过人工接种对42份鲜食玉米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对丝黑穗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在42份鲜食玉米品种中,未发现高抗材料;'盛甜糯9号'和'三禾甜加糯6号'表现抗病;'盛彩甜3号'福王9号'和'脆甜1号'3份材料表现中抗;16份材料表现感病;21份材料表现高感.对瘤黑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3份材料表现高抗,分别为'脆甜168'金陇12'和'原玉黄糯1168';'盛甜糯10号'和'陇糯2号'表现中抗;9份材料表现感病;28份材料表现高感.参试材料中未发现同时兼抗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品种,由此说明,在鲜食玉米上,对黑粉类病害的抗性品种较为匮乏,需进一步加强抗性材料的筛选利用,并加快多抗组合的选育.
关键词: 鲜食玉米;丝黑穗病;瘤黑粉病;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个砧木苹果枝条的抗寒性评价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不同砧木的长富2号(Nagano Fuji No.2)苹果枝条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旨在筛选能提高长富2号苹果抗寒性的优良砧木,为陇东地区长富2号苹果抗寒栽培和砧木引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H1、Y-1、B9、T337和M26砧木嫁接的1年生深度休眠期苹果枝条为试材,分别在-15、-20、-25、-30、-35、-40℃的低温处理12 h,测定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利用电导法结合Logistic方程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5个砧木苹果枝条的抗寒性。【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5个砧木苹果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呈"S"形变化曲线;丙二醛、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在低温半致死温度附近出现突然跃变的现象;抗寒性强的砧木品种能保持较高的酶活性。【结论】5个砧木品种的耐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B9(-40.1℃)>SH1(-36.0℃)>Y-1(-32.7℃)>M26(-31.3℃)>T337(-23.4℃)。
关键词: 苹果砧木 苹果枝条 抗寒性 低温胁迫 低温半致死温度 隶属函数法 生理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紫斑病的病原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8月在甘肃省通渭县的一块燕麦田中,叶片和小穗上出现大量紫色病斑,病株率达100%。ASA-13的致病性:在8-22℃下,接种植株产生紫色叶斑,在20-25°℃下,?·接种植株产生中心黑色、周围黄褐色至淡黄色叶斑,一些病斑几乎成为条斑。在20℃下,菌株ASA-13人工接种可侵染皮燕麦、裸燕麦、高粱、小麦、玉米和青稞离体叶片。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燕麦紫斑病病原为毛壳核腔菌Pyrenophorachaetomioides(syn.:D.avenae)。采用温度梯度法测定了试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在PDA培养基上菌株ASA-13的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和玉米叶表皮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植物生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单子叶植物尤其是禾谷类作物水稻(Oryza sativa)及玉米(Zea mays)中,对表皮发育过程及控制其发育的基因研究较少,调控表皮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仍不明朗,本研究拟为阐明单子叶植物表皮形态发育及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原始材料及候选基因。本研究经1 mg·L~(-1)的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水稻‘中花11’干种子,构建了水稻突变体库,并用0.5 mg·L~(-1)的EMS诱变玉米自交系K22花粉,构建了玉米突变体库。利用牙齿树脂合成印迹技术,分离到调控水稻表皮形态建成相关突变体E202和E330。E202株型矮小,叶片卷曲,有两个气孔簇生,E330表皮细胞边缘凸出减弱,表皮平滑。分离到调控玉米叶形态建成相关突变体sep-1(smooth epidermal pavement cell lobes-1)和dsp-1(disturbed stomatal pattern-1),并发现sep-1突变体表现出平滑的表皮细胞形态,dsp-1气孔簇生分布。分别对这些突变体进行了表皮形态、发育鉴定及遗传学分析,构建了F_2群体,将对调控表皮形态建成的候选基因进行图位克隆。植物表皮细胞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细胞分裂与分化、形态建成的理想模型,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水稻和玉米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其表皮发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农业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