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群体杂交后代分子特征比较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否具有生殖隔离及杂交后代的变异程度,选用1条3-4龄幼虫与5条雄虫,将不同基因型群体进行生物学杂交,对F1代数量、ITS-rDNA序列及其二级结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产生F1代数量普遍较少,不同基因型杂交组合F1代线虫数量≤6条/处理,部分组合的后代仅为1条。因F1代数量较少,11个杂交组合中获得5个F1代群体的ITS-rDNA序列,不同基因型杂交F1代与其亲本ITS-rDNA序列均存在0-86 bp的碱基差异,且其二级结构与亲本也有差异,核糖体ITS-RFLP结果呈现丰富的多态性,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部分F1代群体与父本亲缘关系较近,部分与母本较近。不同基因型群体未发现生殖隔离,杂交F1代的变异主要出现在ITS1区H9螺旋区域,且变异程度与亲本间的差异呈正比。本研究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了腐烂茎线虫不同群体扩散后可能产生的杂交代基因型分化,研究结果对于腐烂茎线虫遗传多样性研究和防治实践均具有参考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甜高粱品种(系)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饲料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甜高粱农艺性状与产草量和营养品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5份甜高粱品种(系)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产草量、营养成分含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5个引进品种(系)在甘肃临夏山旱地区均能正常生长,但均达不到完全成熟。农艺性状在各品种(系)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株高与鲜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干物质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主茎叶片数与酸性洗涤纤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中性洗涤纤维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全株叶片数和节间数与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均呈显著正相关(P <0.05),节间数与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0.05);茎粗和单株茎重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单株鲜重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株高与粗蛋白质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系)划分为3类,第1类8个品种(系),典型特点为品质最优,产量较低;第2类5个品种(系),典型特点为高糖,产量、品质中等;第3类2个品种(系),典型特点为产量最高,但品质较差。综合分析认为,以品质较优为目的时,应选择植株较低、茎秆粗壮和分蘖数较少品种;以单位面积产草量和营养物质产量较高为目的时,应选择植株较高、茎秆较细和分蘖数较多品种。
关键词: 甜高粱 农艺性状 产草量 品质性状 相关性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7份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97份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生育期、抗性调查,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种质,为大麦高产育种提供依据。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6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4.45%,主穗粒数和穗下节长的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通过系统聚类,将参试的97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属于矮杆组,第Ⅱ类群属于低蛋白组,第Ⅲ类群属于高杆高蛋白组,第Ⅳ类群包括48份材料,产量性状优异。在主成分分析中,可选取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9.9%的前4个主成分来评价97份大麦资源。本研究揭示了大麦不同资源的表型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了部分优异资源,为高产优质大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两种典型盐成土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盐分离子的分布特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粉质黏壤土(瓜州)和砂质壤土(金昌)两种不同质地的典型盐成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进行土壤颗粒大小分级(>5、2~5、1~2、0.5~1、0.25~0.5、<0.25 mm),探讨盐分及其离子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盐分离子的分布与土壤颗粒的粒径大小有关。对于粉质黏壤土和砂质壤土,可溶性总盐、HCO-3、Cl-、SO42-、Ca2+、Na+均主要分布在粒径<0.25 mm的土壤颗粒中,其次是分布在粒径2~5 mm的土壤颗粒中,粒径>5 mm的土壤颗粒中分布最少。在粉质黏壤土中,可溶性总盐、HCO-3、Cl-、42-、Ca2+、Na+在粒径<0.25 mm土壤颗粒中所占百分比最高,依次为28.1%、29.7%、27.1%、32.1%、36.2%、29.3%,在粒径>5 mm土壤颗粒中所占百分比最低,依次为7.9%、9.1%、8.7%、6.1%、5.8%、7.5%;在砂质壤土中,可溶性总盐、HCO-3、Cl-、42-、Ca2+、Na+在粒径<0.25 mm土壤颗粒中所占百分比最高,依次为39.5%、45.7%、32.5%、36.6%、40.2%、31.3%,在粒径>5 mm土壤颗粒中所占百分比最低,依次为8.1%、6.7%、9.6%、8.2%、5.8%、8.8%。Mg2+的分布与土壤质地类型有关,且主要分布在粒径2~5 mm或>5 mm的土壤大颗粒中。在粉质黏壤土中,Mg2+在粒径2~5 mm的土壤颗粒中所占百分比最高,为24.6%,在粒径>5 mm土壤颗粒中所占百分比最低,为8.6%。在砂质壤土中,Mg2+在粒径>5 mm的土壤颗粒中所占百分比最高,为32.4%,在粒径0.5~1 mm的土壤颗粒中所占百分比最低,为4.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对设施延迟栽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有机氮组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甘肃河西地区设施延迟栽培葡萄制定合理的胁迫灌溉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采用水分胁迫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运用Bremner法测定着色成熟期葡萄根际土层中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全生育期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水分胁迫(中度W1、轻度W2、充分供水W3)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中度和轻度水分胁迫对设施延迟栽培葡萄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机质以及有机碳无显著影响,却降低了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新梢生长期和果实膨大期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为12.06 mg·kg-1和28.88 mg·kg-1,显著低于充分供水处理.(2)中度和轻度水分胁迫对葡萄全生育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对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的脲酶、蔗糖酶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3)各处理有机氮组分的含量大小顺序为非酸解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酸解氨基糖态氮;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均有助于葡萄根际土壤酸解总氮的积累,比对照分别提高21.16%和10.34%.(4)相关分析表明,蔗糖酶与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RDA分析显示硝态氮、铵态氮为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全氮次之.
关键词: 水分胁迫;设施栽培;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有机氮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配方施肥对花椒幼树生长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了解配方施肥对花椒幼树生长的影响,为生产中幼树期花椒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3年生‘大红袍’花椒作为研究对象,按照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施肥试验。施用肥料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镁,其有效成分分别为N(46%)、P2O5(12%)、K2O(24%)。通过测量施肥前后花椒树株高、干径、冠幅以及施肥后花椒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施肥对花椒树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配方施肥有助于促进幼树期花椒的干径、树体冠幅的增加,与对照相比各处理施肥后明显增加了花椒叶片的百叶质量,促进了叶片鲜质量和厚度的显著增加。施氮肥能有效增加花椒树叶片全氮含量,对叶片全磷、全钾含量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10种处理中以每株施氮肥(尿素)163.05 g、磷肥(过磷酸钙)468.75 g、钾肥(硫酸钾镁肥)208.34 g的效果为最佳。花椒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全氮、全钾、全磷。氮含量较低的配方处理中花椒树平均高度比3个氮含量相对较高的配方处理有0.04~0.40 m的增幅,可见合理的施肥配比非常重要,如果一味增加氮肥施用量可能会导致树体生长量的下降。【结论】适宜的氮、磷、钾配方施肥有助于幼树期花椒的营养生长,在花椒幼树期进行配方施肥时应以氮定磷、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株促生菌及其混合微生物菌剂对莴笋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验证从莴笋根际分离筛选出的菌株GNB6、MGBC3、MGBD1及其混合菌剂对莴笋生长与品质的影响,进而确定不同菌株及混合菌剂的最佳用量,为研制莴笋专用促生菌剂提供依据,文章采用盆栽法,设置不同用量固氮菌A(2、4、6 mL·株-1)、溶磷菌B(2、4、6 mL·株-1)、分泌IAA菌C(2、4、6 mL·株-1)、混合微生物菌剂D(2、4、6 mL·株-1),及清水对照(CK)共计13个处理。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添加适宜用量的单一和混合微生物菌剂能显著促进莴笋生长、提高莴笋的营养品质,并且可有效促进莴笋叶片花青素的积累,同时显著降低莴笋茎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其中,D3处理表现最好,较CK处理茎粗和单株鲜重分别增加24.71%和55.67%,茎和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83.49%和139.46%,茎和叶可溶性糖含量增加51.28%和29.19%,茎和叶VC含量增加88.89%和13.57%,茎中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了1.47%,叶片花青素含量提高53.63%。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各处理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为:D3>B1>C2>B2>D2>A2>D1>C3>A1>A3>B3>C1>CK。综合分析发现,每种菌剂促生效果最适宜用量分别是A2(4 mL·株-1)、B1(2 mL·株-1)、C2(4 mL·株-1)、D3(6 mL·株-1),其中混合微生物菌剂D3(6 mL·株-1)对促进莴笋生长和改善品质的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的划分及地理分布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肃省地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但甘肃各地大豆品种生育期生态类型并不明确。本试验以25份MG 0~Ⅴ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将从甘肃各地收集到的151个大豆品种在甘肃境内5个生态区进行生育期性状鉴定和生育期组划分。结果表明,甘肃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在MG 00和MGⅥ之间。在所鉴定的品种中,属MGⅣ的比例(44.37%)最高,其次为MGⅤ(29.14%)、MGⅢ(11.26%)、MGⅡ(4.64%)、MG 0(3.31%)、MGⅥ(3.31%)、MG 00(2.65%)和MGⅠ(1.32%)。归属于MGⅢ的品种主要分布在河西灌区,占该区域参试品种总数的47.62%;归属于MGⅣ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陇东旱塬区,占中部地区参试品种总数的56.67%,占陇东旱塬区的63.83%;归属于MGⅤ的品种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占该区域参试品种总数的61.40%。根据甘肃不同地区可成熟的最晚熟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与当地经度、无霜期建立回归方程,推断甘肃省大豆各生育期组的地理分布区间,提出了基于生育期组的甘肃省大豆品种引种方案,以期为甘肃地区大豆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旱塬苹果细根对覆膜的可塑性响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陇东旱塬苹果树根系年周期生长动态规律,以及覆膜保墒措施下垂直土层根系数量、形态、分支特性、土壤理化性状的时空差异,以18 a生苹果树(‘长富2号’/山定子)为试材,于苹果根系3次发根高峰:春季萌芽至新梢旺长前(Ⅰ)、新梢停长期(Ⅱ)和采果后至落叶期(Ⅲ),采用土壤剖面法调查清耕(CK)、覆膜2 a (2Y)、覆膜4 a (4Y)和覆膜6 a (6Y)的根系空间分布,并对根系生物量、根长、表面积、比根长、比分支数等进行测定,探索不同覆膜年限处理下细根生长时空动态特征。借助回归统计分析,阐明苹果树细根生长策略对覆膜年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苹果根系生长年周期中,第Ⅲ次发根高峰最为重要。各处理苹果细根在第Ⅲ次发根高峰的生物量占3次发根高峰期总生物量的73.55%~84.85%,在第Ⅰ发根高峰表层土壤(0~20 cm)的细根分支数分别为第Ⅲ次发根高峰的130.67%、100.53%、156.63%和238.63%,可提高原位土壤资源利用效率;在第Ⅲ次发根高峰中, CK促进细根根长与根表面积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分别为第Ⅰ次发根高峰的275.64%和248.96%;并抑制细根分支,分支数和比分支数仅为第Ⅰ次发根高峰的76.53%和14.68%,以达到扩展有效营养空间、降低根系内部竞争的作用。短期覆膜(2Y)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CK的112.39%、118.04%、124.06%、133.59%和114.49%,细根生物量在3次发根高峰中分别为CK的116.72%、232.35%和112.09%;土壤表层细根比根长在第Ⅰ和Ⅲ次发根高峰相比CK分别提高47.1%和62.92%,根表面积则分别提高67.21%和56.88%;深层土壤(80~100 cm)细根分支数相比CK分别提高282.22%和7.27%。可见2Y处理可促进表层土壤细根形态性状的表达及深层土壤根系分支结构的建成,细根均匀分布于垂直土层0~100 cm的距干0~120 cm范围内。6Y处理在年生长初期表层土壤的细根分支数和比分支数相比CK分别提高6.11%和34.6%,而在年生长后期则仅为CK的58.1%和19.56%,呈年生长初期重分支、年生长后期简化分支的构型特点,并显著抑制第Ⅲ次发根高峰细根生长,深层土壤的细根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长仅为CK的35.19%、40.43%和82.67%。即苹果细根生长受物候期和树体营养周转的影响,在年生长初期应用"资源保守获取型"生长策略,在年生长后期采取"资源快速获取型"生长策略;短期覆膜(2Y)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细根拓展延伸范围;长期覆膜(6Y)对亚表层土壤(20~40 cm)的破坏作用,阻碍细根下扎,集中土壤表层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O2高CO2贮藏环境对马铃薯块茎淀粉-糖代谢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低O2高CO2贮藏环境对马铃薯块茎淀粉-糖代谢的影响,本试验以大西洋马铃薯为试验材料,研究体积分数为5%O2+2%CO2(CA1)、5%O2+4%CO2(CA2)、5%O2+6%CO2(CA3)、5%O2+8%CO2(CA4)及5%O2+10%CO2(CA5)的气体环境对马铃薯在4℃贮藏期间块茎中糖类、淀粉及淀粉-糖代谢相关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淀粉磷酸化酶(SP)及转化酶(INV)]活性的影响,并对块茎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与淀粉-糖代谢相关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低O2高CO2贮藏环境可有效抑制淀粉含量、AGPase活性、UGPase活性的下降,并且能够抑制还原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及SP、INV活性的上升,CA1环境贮藏的马铃薯块茎在整个贮藏期间淀粉含量显著高于CK(P<0.05),还原糖、蔗糖、果糖及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CK(P<0.05),AGPase、UGPase活性显著高于CK(P<0.05),而SP、INV活性均显著低于CK(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还原糖含量与淀粉含量、AGPase活性、UGPase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SP活性及INV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马铃薯在CA1(5%O2+2%CO2)环境下贮藏可有效延缓块茎低温贮藏期间"糖化"现象的出现,AGPase、UGPase、SP、INV在贮藏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加工型马铃薯的安全贮藏及明确"低温糖化"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 2高CO2','','CmuhqQcQ-GwL8is4Ztxour7hOnuG3pyLWpWnLQ0xmmaOCbmwwoe3LuTptposTPZT'); >低O2高CO2 调控 低温糖化 淀粉-糖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