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5个苹果砧木品种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耐寒性评价

果树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寻适宜评价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方法,将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和冻害指数相结合而快速准确判断植物的抗寒能力.[方法]以SH1、Y-1、B9、M9T337和M26的1 a生深度休眠期的枝条为试材,对其进行-15℃、-20℃、-25℃、-30℃、-35℃、-40℃低温冷冻12 h,测定低温胁迫后的相对电导率,利用Logistic方程确定LT50的大小,同时采用目测法计算相应胁迫温度下的冻害指数.[结果]经低温胁迫,5个苹果砧木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相对电导率与胁迫温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利用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确定的SH1、Y-1、B9、M9T337和M26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6.0℃、-32.7℃、-40.1℃、-23.4℃和-31.3℃.冻害指数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呈不等幅度的上升趋势且在某一低温区出现突然越级的现象.[结论]利用低温半致死温度和冻害指数法可简单快速评价苹果砧木枝条的抗寒性.综合得出,5个苹果砧木枝条的抗寒能力依次为B9> SH1> Y-1> M26> M9T337.

关键词: 苹果砧木 抗寒性 相对电导率 半致死温度 冻害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种质资源籽粒表型与品质性状评价及其相关性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通过籽粒表型来预测籽粒品质情况,本研究测定了238份胡麻资源的8个籽粒表型指标和7个品质性状,探索了它们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源中籽粒黄度、表面积、千粒重和木酚素含量变异较大,籽粒周长、粒长、粒宽和含油率变异较小。中国育成品种的平均籽粒亮度、亚油酸和木酚素含量最大,中国地方品种的平均籽粒红度、黄度、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大;国外品种的平均籽粒长度、宽度、周长、表面积、千粒重、含油率和亚麻酸含量均最大。黄粒资源的籽粒亮度、黄度、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木酚素含量和含油率均比棕粒资源的大。籽粒长度、宽度、周长和表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籽粒越大,红度越低,含油率就越高。籽粒越长、越饱满、亮度和黄度越大,其棕榈酸含量越高;籽粒越大越饱满,黄度越低,油酸含量越高;籽粒短小、干瘪的胡麻亚油酸和木酚素含量越高;籽粒越大、黄度越高的品种亚麻酸含量越高。因此,可通过对胡麻籽粒形状和种皮颜色的选择实现对胡麻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为胡麻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胡麻 籽粒形态 品质性状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硅调控葡萄生理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大田葡萄品种‘梅鹿辄’为试材,采用大田喷施硅酸钾与室内低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温度下葡萄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外源硅酸钾调控葡萄生理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探讨其提高葡萄抗寒性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葡萄Inv活性被抑制,而其它指标则升高;喷施硅酸钾可显著降低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的MDA含量,且当硅酸钾浓度为0.75%时对低温的损伤缓解作用最大;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Inv、SPS活性及SS净活性均随硅酸钾浓度的升高而显著提高,但是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硅酸钾浓度为0.50%时最大,其它指标均在浓度为0.75%时最大;通过葡萄叶片各抗寒指标的隶属度值与综合评价指标看出,始花期0.75%的硅酸钾处理后葡萄抗寒性最强。综合分析,喷施硅酸钾可提高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加快蔗糖转运及代谢速率,缓解活性氧累积,增强其耐寒性。

关键词: 硅酸钾 葡萄(Vitis) 低温胁迫 蔗糖代谢酶 渗透调节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补灌时期对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节水灌溉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补灌对砂田西瓜提质增效与水肥高效利用的协同效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砂田西瓜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西瓜关键生育时期设置4个补灌处理(CK:西瓜生育期无补灌;W1:西瓜伸蔓期补灌;W2:西瓜坐果期补灌;W3:西瓜膨果期补灌),所有处理补灌量均一致,即45 m~3/hm~2,研究不同时期补灌对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砂田西瓜坐果期补灌较对照增产32.74%,果实中糖和边糖含量分别提高了5.58%和9.80%,Vc含量提高了21.25%,且糖分梯度最低.同时,坐果期补灌有利于促进氮素从西瓜营养器官向果实的转运,果实氮素积累量较对照提高了41.6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35.48%.水分利用效率也随着西瓜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坐果期补灌处理的西瓜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了25.13%.在砂田西瓜坐果期进行补灌可有效提高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率.

关键词: 补灌 砂田 西瓜 产量 品质 水氮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stVosA1转录因子基因在调控小麦条锈菌耐高温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冷凉生态区气传真菌病害,病原菌在越夏易变区(即秋季菌源基地)的越夏情况决定了冬季繁殖区条锈菌的初侵染菌源。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极易受到温湿度关键气象因子的影响。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小麦条锈菌越夏海拔下限逐年下降,且越夏区范围进一步扩大,说明条锈菌耐高温胁迫能力增强,给未来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及制定防治策略带来了全新挑战。真菌特有的Velvet转录因子家族中VosA基因参与了真菌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的调控,但关于该转录因子在条锈菌耐高温性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温度敏感菌系蓬9和耐高温菌系A4在侵染寄主过程中PstVosA1基因均受高温胁迫诱导表达,但耐高温菌系PstVosA1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温度敏感菌系蓬9。利用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HIGS)沉默小麦条锈菌耐高温菌系A4中的PstVosA1基因能显著降低在高温(21℃)接种条件下的平均发病严重度、孢子堆密度和生物量。研究结果说明PstVosA1基因正调控小麦条锈菌耐高温胁迫反应过程,增加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利于增强小麦条锈菌耐高温性。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转录因子 耐高温反应 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IG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苣荬菜漂烫过程中护绿工艺研究

北方园艺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野生苣荬菜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及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二次多元回归数学模型,研究护色液pH、漂烫时间、植酸钠浓度对野生苣荬菜叶绿素保留率的影响,以期优化苣荬菜漂烫过程中的护绿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护色液pH、漂烫时间、植酸钠浓度对苣荬菜叶绿素保留率的影响均极显著,最佳护绿工艺条件为护色液pH 8、漂烫时间60 s、植酸钠浓度0.10 g·L~(-1),苣荬菜叶绿素含量实测值82.96%,与理论预测值83.75%相差不大。

关键词: 苣荬菜 护绿工艺 响应曲面法 叶绿素保留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银市污灌区土壤-小麦系统镉赋存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白银市有色冶炼污灌区土壤镉(Cd)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小麦中Cd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空间插值方法,研究污灌区表层土壤和不同污染程度典型土壤剖面Cd赋存形态及其空间分布差异,阐明污灌区Cd在不同生育期春小麦不同器官中分布和富集特征,并利用健康风险模型计算Cd的健康风险水平并进行空间区划。结果表明,表层土壤Cd不同形态平均含量依次为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离子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占全量比例依次为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可交换离子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其空间分布与Cd总量分布相似。Cd的五种形态均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SOM)呈显著正相关。除残渣态外,其他四种Cd形态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显著正相关。0~60 cm土壤剖面Cd形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可交换离子态随污染程度降低而降低,残渣态随污染程度降低而增加。春小麦不同器官的Cd含量随春小麦生长总体表现为根>叶>茎>籽粒。Cd健康风险分布与土壤Cd总量、土壤可交换离子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的空间分布一致。不同区域居民食用小麦对成人的健康风险指数(HQ)范围在1.2~5.6之间,均大于1,已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为白银市土壤重金属Cd污染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赋存形态 春小麦 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17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陇薯17号是以L0020-14为母本,以D153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而成的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晚熟,生育期132 d(天)左右。植株生长势较强,枝叶繁茂,结薯集中,单株平均结薯5个,商品薯率91%。薯块椭圆形,薯皮网纹,薯肉淡黄色,芽眼浅,薯形好。干物质含量25.66%,粗淀粉19.16%,粗蛋白2.84%,VC 150.9 mg·kg~(-1),还原糖0.128%。每667 m~2产量2 000 kg左右。田间对晚疫病的抗性强于对照陇薯6号。适宜在甘肃省临夏州、定西市等二阴地区栽培。

关键词: 马铃薯 加工型 陇薯17号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7份鲜食玉米对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中国蔬菜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2018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对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进行了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对丝黑穗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中无高抗材料;4份材料表现抗病,分别是三禾甜加糯6号、金辉588、金辉895和黑甜糯520,占8.5%;1份材料盛彩甜3号表现中抗,占2.1%;14份材料表现感病,占29.8%;28份材料表现高感,占59.6%。对瘤黑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中27份材料表现高抗,占57.4%;6份材料表现抗病,占12.8%;6份材料表现中抗,占12.8%;5份材料表现感病,占10.6%;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6.4%。鲜食玉米新品种中抗丝黑穗病品种比较匮乏,抗瘤黑粉病品种比较丰富,但兼抗两种病害的品种严重缺乏。

关键词: 鲜食玉米 丝黑穗病 瘤黑粉病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德尔布有孢圆酵母与酿酒酵母纯种及混合发酵苹果酒过程中的酶活变化

现代食品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以富士苹果为原料,将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按纯培养和混合培养(MST1:10~5 cfu/mL S.cerevisiae/10~6 cfu/mL T. delbrueckii;MST2:10~4 cfu/mL S.cerevisiae/10~6 cfu/mL T. delbrueckii)接种到苹果汁中,研究不同发酵方式酿造苹果酒中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酶、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纯培养中,除了α-淀粉酶和果胶酶以外,酿酒酵母32168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酸性蛋白酶的最大酶活性值及酶曲线下面积都高于德尔布有孢圆酵母1004,最大酶活性值为2.03 nmol/(min·mL)和43.93 nmol/(min·mL),酶曲线下面积为10.65和223.73。而果胶酶曲线下面积在德尔布有孢圆酵母1004中较高,达到了14.17,而α-淀粉酶无明显差异。混合培养中,除了酸性蛋白酶和α-淀粉酶以外,β-葡萄糖苷酶和果胶酶最大的酶活性值及酶曲线下面积都高于纯培养,最大酶活性值最高为2.37nmol/(min·mL)和4.56mg/(h·mL),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15.11和19.71。德尔布有孢圆酵母与酿酒酵母纯培养与混合培养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都产生了大量的酶活性物质,这些酶有助于催化苹果汁中天然前体聚合物的水解和提高苹果酒的品质,而混合接种可以作为不同于酿酒酵母纯种发酵的另一种发酵方式。

关键词: 德尔布有孢圆酵母 酿酒酵母 混合发酵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