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甘肃省武山县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肥力评价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甘肃省武山县施肥管理粗放、土壤养分不均、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研究评价其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及土壤养分诊断提供依据。通过采集和检验分析典型土壤样品,对武山县62个耕层(0~20 cm)土样进行取样监测,用频数分布分析了土壤养分特征,从土壤养分盈缺入手,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武山县土壤pH在7.81~8.67之间,平均值为8.35,属弱碱性。有机质含量在10.55~23.38 g·kg-1之间,平均值为14.82 g·kg-1,处于缺乏范围。全氮含量在0.67~1.69g·kg-1之间,平均值为1.04 g·kg-1,处于中等范围。碱解氮在44.4~166.3 mg·kg-1之间,平均值为85.41mg·kg-1,处于缺乏范围。全磷含量在0.69~3.17 g·kg-1之间,平均值为1.01 g·kg-1,处于丰富范围。有效磷含量在13.1~248.2 mg·kg-1之间,平均值为45.07 mg·kg-1,处于丰富范围。全钾含量在23.0~28.0 g·kg-1之间,平均值为25.04 g·kg-1,处于丰富范围。速效钾含量在111.0~510 mg·kg-1之间,平均值为248.77 mg·kg-1,处于丰富范围。综合肥力评价的结果是大量元素综合肥力指数为2.28,肥力评价状况处于一般等级。可见,该地区土壤综合肥力处于中等偏上,具体表现为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缺乏、磷素和钾素丰富。建议采取增加有机肥投入,适当增氮降磷限钾的化肥施用原则,这一研究结果可为武山县农业生产中科学平衡施肥提供依据。

关键词: 武山县 土壤养分特征 调查评价 养分盈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37份外引种质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及评价

西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对337份外引玉米种质进行抗丝黑穗病的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337份玉米种质中,有14份材料表现高抗(HR),33份材料表现抗病(R),39份材料表现中抗(MR),各占供鉴材料的4.2%,9.8%和11.6%。其余251份表现感病(S)和高感(HS),共占鉴定材料数的74.5%。由此可见,供试玉米种质对丝黑穗病抗性表现存在差异,总体对丝黑穗病的抗病能力较低。分析发现,在261份美国自交系中,表现中抗及以上自交系共72份,占供试自交系的27.6%;在76个俄罗斯杂交种中,表现中抗及以上杂交种有14个,占供试杂交种的18.4%,说明美国自交系较俄罗斯杂交种的抗性资源丰富。

关键词: 玉米 外引种质 丝黑穗病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日粮精粗比下藜麦秸秆与高粱秸秆的组合效应

草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设置两种精粗比(40?60和30?70),11种混合饲料的组合比例[精料 ? 藜麦秸秆 ? 高粱秸秆分别为40?60?0(Ⅰ)、40?45?15(Ⅱ)、40?30?30(Ⅲ)、40?15?45(Ⅳ)、40?0?60(Ⅴ)、30?70?0(Ⅵ)、30?55?15(Ⅶ)、30?40?30(Ⅷ)、30?25?45(Ⅸ)、30?10?60(Ⅹ)和30?0?70(Ⅺ)],并以单独的精料、藜麦秸秆和高粱秸秆为对照,进行体外产气试验,测定不同组合饲粮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瘤胃液pH、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并计算各饲料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以评价不同日粮精粗比下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秸秆与高粱(Sorghum bicolor)秸秆不同配比的饲粮组合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所有组合产气量均逐渐升高(P<0.05),24 h后趋于平缓.且随着高粱秸秆的增多,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呈上升趋势.当精粗比为40?60时,处理Ⅲ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36.2%和53.5%,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0.7%和30.3%,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12.2%和33.3%,且该组合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当精粗比为30?70时,处理Ⅷ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29.2%和23.2%,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5.1%和2.06%,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32.7%和16%,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处理Ⅷ和Ⅺ的氨态氮含量和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处理Ⅵ(P<0.05),且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P<0.05),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Ⅸ和Ⅹ(P<0.05).综合来看,精料 ? 藜麦秸秆 ? 高粱秸秆为30?40?30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最大,可作为较优饲料组合及适宜添加量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关键词: 藜麦秸秆;高粱秸秆;精料;体外产气法;消化率;发酵参数;饲料组合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玉米镰孢茎腐病病原菌种群多样性分析

核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肃玉米镰孢茎腐病致病菌的种群结构和数量,于2015和2017年在甘肃省10个市(州)采集玉米茎腐病样品42份,根据形态学特征和EF-1α(tef)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10种镰孢菌,分别为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 FGSC, 59.3%)、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11.5%)、木贼镰孢(F.equiseti,10.3%)、胶孢镰孢(F.subglutinans,5.9%)、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 4.7%)、变红镰孢(F.incarnatum, 4.0%)、三线镰孢(F.tricinctum, 1.9%)、温带镰孢(F.temperatum, 1.2%)、锐顶镰孢(F.acuminatum,0.8%)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 0.4%),其中三线镰孢和锐顶镰孢作为玉米茎腐病新病原,属国内外首次发现。禾谷镰孢菌复合种、拟轮枝镰孢、木贼镰孢和胶孢镰孢在甘肃四大生态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陇中地区和河西走廊)均有分布,其余种仅在1~3个生态区分布。利用镰孢菌的特异性引物EF-1α(tef)对甘肃玉米镰孢茎腐病优势病原菌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种群检测,共鉴定出布氏镰孢(F.boothii)和禾谷镰孢2个种群,其比例为2.75∶1。选用玉米品种甘宇301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10种镰孢菌均可致病。本研究结果为甘肃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甘肃 玉米 镰孢菌 茎腐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中部干旱区不同品种饲用高粱产量及营养品质的比较

饲料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筛选适宜甘肃中部干旱区种植的饲用高粱品种.2020年4~10月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七山乡,对陇草1号等10个饲用高粱进行田间小区筛选试验.结果 显示,各品种之间的鲜草、干物质、粗蛋白(CP)和总可消化养分(TDN)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将各品种的干物质(DM)产量、TDN产量、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品种NX-D-61的综合生产性能较优,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饲用高粱;品种评价;产草量;饲用品质;营养物质产量;隶属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广适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8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啤8号是2004年由甘肃省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以甘啤4号为母本、chariot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啤酒大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倒伏、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酿造品质优良等特点。2021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171984.5),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1植物学特征甘啤8号,二棱、皮大麦、春性,生育期100d左右,中晚熟品种。株高84.5cm左右,地上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8份高粱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发病条件研究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高粱品种抗丝黑穗病类型和差异,本研究于2019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榆中县对28份高粱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吉杂122’和‘瑞杂8号’2份材料表现免疫,占比7.14%;‘龙杂5号’‘吉杂227’和‘新粱N6VA’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占比10.71%;‘晋杂22号’‘吉杂127’‘吉杂124’‘吉杂137’和‘新粱SN2’等5份材料表现抗病,占比17.86%;‘晋糯3号’‘吉杂140’和‘吉杂138’等3份材料表现中抗,占比10.71%;9份材料表现感病,6份材料表现高感,占比分别为32.14%和21.43%。不同播种时期和接菌量研究结果表明,前者与平均病株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后者与平均病株率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高粱 丝黑穗病 抗性 发病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种杀螨剂对枸杞瘿螨的田间防效

中国植保导刊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登记药剂40%哒螨·乙螨唑乳油为对照药剂,研究了多种杀螨剂对枸杞瘿螨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两次用药后,各供试药剂在其低、中、高剂量下对枸杞瘿螨均表现出一定防效。其中,高剂量处理第2次施药后7 d防效在72%以上,以阿维菌素防效最高,为90.70%,显著高于其他药剂。药后14 d,各药剂高剂量处理防效有升有降,总体变幅不大,均在73%以上。各药剂低剂量处理在第2次药后7d对枸杞瘿螨的防效达53%以上,14 d防效达63%以上。

关键词: 枸杞瘿螨 杀螨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条件对苹果酵素品质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发酵条件对苹果酵素品质及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自然发酵方式制备苹果酵素,研究初始pH、糖添加量、料液比对苹果酵素pH、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感官品质等品质指标, SOD、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功效酶活性, DPPH、超氧阴离子、羟基、ABTS等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 4.5、糖添加量15.00%、料液比值200 g/L时,苹果酵素产品的pH和可溶性固形物较低,总酸含量和感官评价较高, SOD、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5种功效酶活力较好, DPPH、超氧阴离子、羟基、ABTS等4种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较高,该研究为苹果酵素产品质量控制和指导生产实践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苹果酵素 发酵条件 品质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杀菌剂对苹果黑星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农药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苹果黑星病的防治筛选出优良杀菌剂。[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组合)在试验设计剂量(推荐剂量)下对苹果黑星病的控制效果及对苹果的安全性。[结果]参试的13种杀菌剂(组合)对苹果生长发育均无明显影响,其中250 g/L吡唑醚菌酯EC、25%苯甲·吡唑酯SC和10%苯醚甲环唑WG+400 g/L氟硅唑EC对苹果黑星病控制作用突出,末次药后20 d的防治效果、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2.18%~96.47%、14.00%~16.67%和1.70~3.78,末次药后54 d的防治效果、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在83.87%~89.99%、30.67%~32.00%和5.33~8.59,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其他杀菌剂;75%肟菌酯·戊唑醇WG、34%苯醚·甲硫SC、10%苯醚甲环唑WG和64%苯甲·锰锌WP防效较好,末次药后20 d的防治效果、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83.90%~93.10%、12.67%~34.00%、3.33~7.78,但末次药后54 d的效果大幅度下降;其他6种杀菌剂表现差或较差。[结论]苹果黑星病防治中应优先选用吡唑醚菌酯、苯甲·吡唑酯和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其次可考虑选用肟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硫、苯醚甲环唑、苯甲·锰锌等。

关键词: 苹果黑星病 杀菌剂 病叶率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