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磷肥施用量对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了科学合理地施用磷肥,通过施用不同数量磷肥研究其对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对大豆株高和叶绿素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盛花期和鼓粒期,NP3K(N 10.13kg·hm-2,P2O577.63kg·hm-2,K2O 60kg·hm-2)和NP2K(N 10.13kg·hm-2,P2O551.75kg·hm-2,K2O 60kg·hm-2)处理与NP1K(N 10.13kg·hm-2,P2O525.88kg·hm-2,K2O 60kg·hm-2)处理相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盛花期根瘤数和根瘤干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固氮酶活性NP2K处理最强,能够显著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得到较高的产量,并改善大豆产量性状。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及其特异性条带克隆测序的方法,对同为小麦茬的搬迁前2010年和搬迁后2013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菌DGGE图谱中搬迁前后两个土层不同处理所有样品之间具有相似性,进一步对细菌DGGE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可得,细菌群落结构在两个土层各处理中搬迁前后变化不大。再对细菌DGGE图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得,在0~20 cm土层细菌各处理的分布虽然搬迁前和搬迁后产生分异,但在搬迁前后两年中处理间的分布规律相似,在20~40 cm土层搬迁前和搬迁后细菌的MNPK和NPK处理分布规律发生了变化。研究说明,搬迁前和搬迁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受到耕作方式、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的影响远大于搬迁的扰动影响影响。
关键词: 黑土 原状土搬迁 细菌群落多样性 PCR-DGGE


气象因子对马铃薯晚疫病病情指数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 2015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性流行病,气候条件是流行的决定因素。为了明确佳木斯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中各个时期气象因子的重要性及相关性,2005~2013年对佳木斯地区马铃薯田的马铃薯晚疫病病情指数进行调查,同时对6~8月份的气象因子进行收集,在此基础上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月份雨雾露天数、7月份降水量、8月份的日照时数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病情指数直接影响较强,同时他们之间的互相辅助效果也较强。主要气象因子的确定可以明确最佳喷药时期,避免马铃薯晚疫病的爆发,为马铃薯晚疫病短期预测预报奠定基础。


利用籼粳交RILs群体的水稻粒形QTLs定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剖析水稻粒形性状的遗传调控机理,以典型籼稻品种七山占(Qishanzhan)和典型粳稻品种秋光(Akihikari)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于2011~2013年分别对各株系的粒长、粒宽和粒厚3个粒形性状进行表型测定,并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粒形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7个控制粒形性状的QTLs,包括3个粒长QTLs,11个粒宽QTLs和13个粒厚QTLs,它们分布于第1,2,3,4,5,11和12号染色体上,可分别解释14.45%~38.48%,28.98%~52.36%和38.77%~44.23%的表型变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第3,5和12号染色体上检测到的粒形性状QTL位点较多,且呈簇分布;此外,检测到q GL12a,q GL12b,q GW1,q GW5a,q GT11a和q GT12b等6个较新的QTLs位点,其中控制粒宽的q GW5a连续3年表达稳定,是一个重演性极好的QTL位点。以上结果将为水稻粒形性状的QTL克隆和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磁场处理对作物生物效应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不同磁场强度处理作物种子所产生的生物效应表明:磁场强度290 G处理60 min对玉米根长和株高的促进率最高,达59.33%和99.83%;磁场强度290 G处理90 min对大豆根长和株高的促进率最高,达65.06%和53.95%;磁场强度290 G处理60 min对大蒜根长促进作用最大,达30.71%,处理90 min对株高促进作用最大达27.56%。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规律,选用1941-2006年间育成的主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产量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r=0.769 1**),单产水平增加了70.09%,每年增幅为1.06%。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与品种的育成年代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0.557 1**、r=0.566 8**),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平均每年增加0.26%和0.36%。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育成品种生育日数和生殖生长期长短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并且分别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r=0.488 8*、r=0.803 5**)。节间长度呈降低趋势,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r=-0.437 7*)。品种本身的倒伏级别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并且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0.629 0**、r=-0.862 3**)。综上所述,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生育日数和生殖生长期延长,节间缩短,有效分枝减少,抗倒伏能力增加,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金针菇菌渣中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金针菇菌渣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微波时间、微波功率和料液比为变量,以金针菇菌渣中多糖得率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提取工艺的最佳参数:微波时间115 s、微波功率640 W、料液比1∶26。在此条件下金针菇菌渣中多糖得率为7.53%,比热水浸提的多糖得率提高了15.14%。提取得到的多糖具有一定还原力,且对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8.40、1.01mg/m L和1.95 mg/m L,证明金针菇菌渣中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 金针菇菌渣 多糖 响应面优化 微波辅助 抗氧化活性


野生蓝莓混浊汁最佳酶解条件研究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为试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野生蓝莓混浊汁的最佳酶解条件,研究不同的果胶酶添加量、不同的酶解温度、不同的酶解时间条件对野生蓝莓混浊汁出汁率、抗坏血酸(维生素C)含量、总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确定野生蓝莓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果胶酶添加量0.25%,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