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早熟砂梨新品种'苏翠1号'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翠1号'是以'华酥'为母本,'翠冠'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砂梨新品种.树姿半开张,花芽易形成.在南京地区7月中旬成熟,果实倒卵圆形,果皮黄绿色,果锈极少或无.平均单果质量260 g.果肉白色,肉质细脆,石细胞极少,汁液多,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13.0%.早果丰产性强.


响应曲面法优化油菜籽清油提取工艺
《中国粮油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油菜籽清油的提取工艺并测定了清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通过对碱性蛋白酶Alca-lase 2.4L、Protex 6L和中性蛋白酶Protex 7L的筛选,发现碱性蛋白酶Alcalase 2.4L的清油出油效率最高。选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 2.4L,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曲面优化蛋白酶酶解提取菜籽清油工艺,得到最佳参数为:加酶量1.50%,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100 min,酶解pH 9.0,此时菜籽清油出油效率为62.31%。且本研究所制得的清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际标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45%,是很好的食用性油脂。


解淀粉芽孢杆菌BGP20-γ的诱变选育及生防效果
《核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Ecc)引起的细菌性软腐病是导致采后蔬菜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前期研究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GP20对该病害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BGP20对采后蔬菜细菌性软腐病的生防效果,本研究利用60Co辐照诱变技术,对该菌株进行诱变选育。结果表明,在200-800 Gy剂量范围内,60Co对BGP20的致死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迅速上升。600 Gy剂量的60Co辐照致死率为78.3%,选用该剂量进行诱变选育。利用辣椒对409株突变菌株的生防效果进行活体评价,获得1株生防效果显著提高的突变菌株BGP20-γ(P<0.05)。与野生型菌株BGP20相比,利用突变株BGP20-γ处理的辣椒伤口腐烂面积下降64.4%,其在辣椒伤口上的定殖能力显著提高,将病原菌Ecc的群体数量限制在一个更低的水平。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 60Co 诱变育种 群体动态


即食毛豆温和加工栅栏因子调控研究
《核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速冻毛豆为原料,通过设置乳酸链球菌素(Nisin)、烘干时间、杀菌温度、杀菌时间等栅栏因子,考察叶绿素含量和细菌总数,结合质构参数分析,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栅栏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即食毛豆的优化工艺参数为Nisin浓度0.15g·kg-1,烘干时间1h,杀菌温度105℃,杀菌时间20min。研制的即食毛豆色泽鲜亮、豆香味浓郁、软硬适中。


狼尾蕨基因组DNA提取及SSR反应体系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蕨类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及建立适合狼尾蕨的SSR-PCR反应体系,以狼尾蕨为试验材料,利用改良的CTAB方法提取狼尾蕨叶片基因组DNA,分析SSR-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DNA模板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和Taq DNA聚合酶)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并对引物的适宜退火温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引物DB-23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4℃;20μl PCR反应体系中,DNA模板浓度为30 ng/μl,引物浓度为1.5μmol/L,Mg2+浓度为2.0 mmol/L,dNTPs浓度为0.20 mmol/L,Taq DNA聚合酶加入量为1.5 U。利用建成的SSRPCR反应体系对8个蕨类品种进行扩增,扩增谱带清晰且有较高的多态性,说明该体系稳定可靠。


鸭瘟病毒LH2011强毒株部分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鸭瘟病毒LH2011强毒株部分基因序列的特征。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方法扩增鸭瘟病毒强毒株LH2011株的LORF11、UL47、UL41、UL12、UL2和US10序列,然后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已发表的鸭瘟病毒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序列分析结果显示,LH2011株LORF11同源子与中国强毒株CHv中有相同的结构,而与欧洲强毒株(2085株、Jansen株、Holland株和D11-JW-016株)和中国疫苗株(VAC株和Clone-03株)存在较大差异,发生了大片段碱基插入,使其被分为LORF11A和LORF11B 2个开放阅读框(ORF)。UL47、UL41、UL12、UL2和US10序列与德国强毒株2085株完全一致,其中UL2序列与N3株、LS株、N2株、N1株、2085株和CHv株6株强毒株均一致,而在Attenuated strain 2株、Attenuated strain 1株、Clone-03株和VAC株4个弱毒株中都缺失了一个528 bp的大片段。表明:LH2011株具有强毒株的基因型特征,提示弱毒株中LORF11同源子和UL2发生的大片段碱基缺失很可能与病毒的毒力减弱直接相关。
关键词: 鸭瘟病毒 LH2011株 LORF11同源子 UL2 序列测定 毒力


桃果实发育阶段肉色形成与类胡萝卜素的变化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肉色类型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成分的变化特点及其颜色差异形成的因素,选择‘半斤桃’(红肉)、‘图八德’(黄肉)、‘正姬’(白肉)桃品种为试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桃果实类胡萝卜素及其组分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桃果实的主要类胡萝卜素成分为叶黄素、玉米黄素、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2)随着果实的发育,‘半斤桃’和‘正姬’的类胡萝卜素总含量逐渐降低,而‘图八德’则是先降低后上升,且明显高于前二者;3种类型桃果实的叶黄素均逐渐降低,果实成熟时接近0;玉米黄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果实成熟时达到最大值;‘半斤桃’和‘正姬’的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图八德’的β-隐黄质含量先升后微降最后上升、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则逐渐增加,且均在果实成熟时达到最大值。(3)‘图八德’成熟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达到最大值,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占5个成分之和的75.99%。研究表明,桃果实肉色形成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其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


陆地棉GhNIP5.1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是古老的通道蛋白MIP(Membrane intrinsic protein)家族成员之一,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负责转运水分子和某些小分子物质的一类膜嵌入式蛋白。
关键词: 陆地棉 水通道蛋白 GhNIP5.1基因 电子克隆 生物信息学


梨胶胞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由胶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梨炭疽病在江苏、安徽两省酥梨产区普遍发生.本研究采集病样,分离并鉴定梨胶胞炭疽病菌25 株.采用梨果表面刺伤后接种菌块的方法,观察炭疽病菌对砀山酥梨的致病性.平板接种炭疽病菌菌块,测试不同培养温度、pH 值、碳源、氮源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的25 株炭疽病菌中3 株致病性较强,18 株致病性中等,4 株致病性较弱.致病性强的菌株其菌落颜色较深,菌丝浓密;致病性弱的菌株其菌落颜色均为白色,菌丝稀疏.菌落生长快,菌株的致病性较强;菌落生长慢,菌株的致病性较弱.菌株的产孢能力和致病性之间无相关性.梨胶胞炭疽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 - 30 ℃,最适生长pH 值为5. 0 -7.0;菌丝对多种单糖和双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


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管理探讨
《中国兽医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动物疫病区划管理是动物疫病管理的有效手段,适用于一定区域内重大动物疫病控制或净化,确保动物卫生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达到进口国或地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1]。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区划管理的探索中认识到在整个国家或区域水平建立和维持无规定动物疫病状态较为困难,而采取严格的监测和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更利于使区域内特定卫生状况的动物亚群体与外界进行流行病学隔离。因此,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