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蜇产品中铝含量3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蜇中因加工过程添加大量的明矾而含有较高的铝含量,文中通过比较EDTA滴定法、火焰原子吸收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对海蜇中铝含量的测定结果,找出准确测定海蜇中铝含量的方法,同时做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取即食海蜇和盐渍海蜇样品各15个,采用湿法消解完毕后,以3种检测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检测方法的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3种检测方法测定即食海蜇和盐渍海蜇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除了在即食海蜇铝含量的检测中,EDTA滴定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的回收率分别为86.10%、88.50%较低外,其他测定的结果都达到了较高的回收率。EDTA滴定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的检出限分别为7.4、3.5 mg/L。因此,EDTA滴定法及火焰原子吸收法适用于企业及检测机构对海蜇中铝的测定。
关键词: 海蜇 铝 EDTA滴定法 火焰吸收法 ICP-AES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飞云江口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2011年在飞云江附近海域(27°46'N—27°75'N,120°66'E—121°01'E)秋、冬、春3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布、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飞云江口附近水域秋、冬、春三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0种,分属于11大类;秋季检出浮游动物9大类42种,冬季检出5大类20种,春季检出8大类34种;调查水域浮游动物丰度在秋、冬之间和冬、春之间有较大变化,秋、冬、春三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221.69、19.52和137.50 ind·m-3;秋、冬、春季种类数近岸较少,外海较多;三季中,秋季浮游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高值区位于调查水域的东南部,其次为春季,最高值出现在飞云江口外海域,冬季为三季最低,最高值出现在调查水域北侧岛群之间;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冬、春季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秋季总丰度变化主要受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影响;各水团随季节变化此消彼长共同作用于研究水域,对该水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和群落组成产生相应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病原性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鲟鱼脓包病症的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从濒死鲟鱼病料中分离病原菌,纯化后进行回归感染试验,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进行病原菌鉴定,并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鲟鱼的肌肉病灶组织、肠组织和腹水分离获得3株优势菌株(BX0814、BX0815和BX0816),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BX0815菌株为致病菌;结合BX0815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可确定BX0815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BX0815菌株对痢特灵、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多黏霉素、环丙氟哌酸、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头孢噻肟、新霉素、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而对万古霉素、阿莫西林、麦迪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氨芐西林、青霉素等7种药物已产生了耐药性。【结论】引起鲟鱼患脓包病症的病原是温和气单胞菌,实际生产中可选用磺胺异噁唑、多黏霉素、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头孢噻肟、新霉素、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质影响的同位素证据
《海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贝类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了养殖海区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向海底的输送。在桑沟湾中筏式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将大量的有机物以生物沉积物(真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向养殖区海底。为完成对桑沟湾筏式养殖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质影响的量化研究,作者通过在桑沟湾内不同的海区设置采样点(5个养殖区,3个对照点),对采样点SG 2与SG 6两个点的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与海区悬浮颗粒物进行了稳定同位测定及有机物来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采样点沉积物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集中于δ~(13)C–22.82‰~–21.62‰,δ~(15)N 4.73‰~6.21‰。在SG 2点的悬浮颗粒物中,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贡献有机物占9.95%,对照区沉积物与SG 2区沉积物贡献分别为54.19%和35.86%。在典型的采样点,稳定同位素法能较准确地量化出各有机物来源的贡献比例。以SG C点为对照,其余7个采样点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有机物贡献在4.06%~28.64%,平均贡献率为13.96%±8.62%,牡蛎养殖已经对桑沟湾底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δ13C δ15N 生物沉积物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3个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3个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采用21对微卫星引物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成功扩增出具有一定多态性片段的微卫星位点共19个。共得到125个等位基因,每位点等位基因数为3-11,平均值为6.58,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7.8,平均值为4.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156-1.00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99-0.87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53-0.858。广州、上海、江苏3个群体的PIC由小到大依次为0.588、0.633、0.655,三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分别为0.048、0.062、0.076,平均值为0.081,表明三群体间发生了小程度的遗传分化。三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UPGAM分析显示,广州和上海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0.351),广州和江苏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0.204),聚类分析显示,广州群体和江苏群体聚为一类,上海群体为一类。研究结果基本符合养殖群体的养殖环境,也表明3个养殖群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特别是江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作为选育群体具有一定的遗传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对皱纹盘鲍幼鲍免疫因子的影响
《海洋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抗逆性强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选取经过选育的皱纹盘鲍进行试验,评价其对高温的耐受性。试验共设置4个温度梯度,其中自然水温组(22℃)A为对照组,其他3组高于最适温度,分别为B组25℃、C组28℃以及D组31℃。研究不同温度组幼鲍体内几种免疫因子(AKP,ACP,SOD,LZM等)的变化情况,最终结果显示所选皱纹盘鲍幼鲍体内SOD,LZM,ACP活性有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变化趋势,而AKP的活性在31℃组有轻微下降。总体结果表明,在试验控制的温度范围内该种鲍可以通过自身免疫因子的变化来抵抗高温带来的伤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肠炎红嘴病病原菌的确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肠炎红嘴病的病原菌,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从患病虹鳟肝脏和脾脏内分离到一种细菌(BH1206),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并且采用常规生化鉴定、API 20E试剂盒、Biolog鉴定系统和分子测序方法对该菌进行判断,采用纸片法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BH1206菌株为患病虹鳟的致病菌,感染该菌后虹鳟体表呈现出血点,吻端红肿及溃烂,有红色脓状物包裹肛门,肠道出血,内部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该菌为革兰阴性、氧化酶阴性的非发酵型需氧杆菌;根据生理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分析,BH1206菌株为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 ruckeri;BH1206菌株在温度为28~30℃时生长状态最佳,在p H为6.5~7.5范围内生长状态最佳,在Na Cl浓度为3%内的培养基中能生长并且Na Cl含量为0时生长状态最佳;BH1206菌株对利福平、多黏菌素、阿莫西林完全耐药,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羧苄青霉素、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红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氯霉素、呋喃唑酮、新霉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敏感。研究表明,虹鳟肠炎红嘴病病原菌为鲁氏耶尔森菌,药敏试验结果可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迟缓爱德华菌luxS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表达水平的差异
《微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迟缓爱德华菌Lux 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关键基因lux S的分布及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特征和生物功能。【方法】克隆迟缓爱德华菌lux S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网络数据库分析该基因序列的特征及编码蛋白的基本特征和保守结构;原核表达Lux S蛋白,纯化后制备抗Lux S的抗体,运用Western-blot技术分析Lux S在不同毒力、不同来源迟缓爱德华菌中的分布情况及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水平;利用抗体中和方法,分析抗Lux S抗体对迟缓爱德华菌生长的影响,探索Lux S是否为信号分子AI-2的特异依赖模式。【结果】克隆到迟缓爱德华菌lux S基因,长度为516 bp,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迟缓爱德华菌属中高度保守;对多株迟缓爱德华菌Lux S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该菌属中普遍存在;对不同生长时期Lux S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Lux S蛋白的表达量在迟缓期较低,进入对数生长期逐渐增加,在对数生长后期最大,稳定后期逐渐减少;抗体中和生长试验结果表明,1%抗血清(效价1:40000)能延长迟缓爱德华菌生长的平台期,但对细菌生长无显著影响。【结论】Lux S/AI-2介导的密度感应系统在迟缓爱德华菌中普遍存在;关键基因lux S的序列高度保守,在不同生长时期表达量不一致,在对数生长后期达到峰值。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菌 LuxS/AI-2密度感应系统 LuxS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制备抗五氯酚钠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于酶联免疫试剂盒的初步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五氯酚钠与4-溴丁酸乙酯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半抗原,制备出抗五氯酚钠单克隆抗体,然后利用酶联免疫技术研制了一种快速检测鱼肉、虾肉中的五氯酚钠试剂盒,经过测试,该试剂盒对鱼肉、虾肉样本的检测限为0.75μg/kg,IC50为0.31μg/L,平均回收率为71.5%~104.7%,试剂盒的标准曲线范围为0.05~4.05μg/L,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稳定性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体质量和主要体尺性状异速生长的遗传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联合异速生长遗传模型,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培育的F1杂交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F2杂交虹鳟的体质量和体尺性状异速生长进行了遗传分析,旨在为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异速生长的遗传参数估计和实现体质量与体型的同步选育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选择体尺性状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显著的性状,建立最优表型联合静态、动态异速生长指数模型,随后构建了两个用于遗传分析多个静态、动态异速生长的随机回归模型。虹鳟多个体尺性状相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与体质量具有较大的异速生长指数,为1.633 8,且为正异速生长,而其他体尺性状相对体质量呈现负异速生长;遗传方差大小顺序和表型的偏异速生长指数一致,体宽和背鳍基长的异速生长的遗传相关最大,为-0.867 5,其次为体长和体高,为-0.619 4,最小的是-0.021 7,为体高和体宽。体长与体质量的动态异速生长的加性遗传方差估计值为0.292 9。结果表明,虹鳟体质量和主要体尺性状的异速生长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遗传方差及遗传相关的估计能够用来筛选优良亲本,这为进一步利用异速生长理论指导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体质量与体型的同步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