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食性特征
《海洋与湖沼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对南海大鹏湾海域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及其食物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进行分析,定量研究了不同食物对六指马鲅的贡献比率,研究结果表明:六指马鲅的δ13C值在–16.9‰—–16.1‰间,δ15N值的范围为14.0‰—15.4‰,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均较小,表明六指马鲅的食物来源较为单一。六指马鲅的食物主要由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桡足类和蟹类组成,它们的营养位置分别为2.97±0.21、3.18±0.08、1.82±0.08和2.53±0.66,均低于六指马鲅的3.34±0.13。其中蟹类为六指马鲅的主要食物,平均贡献率为50.8%;其次为口虾蛄和近缘新对虾,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4.9%和17.0%;桡足类的平均贡献率最低,仅为7.3%。相关分析显示,六指马鲅的δ13C和δ15N值与其个体体长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不同大小的六指马鲅食物组成有差异。
关键词: 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 食性 营养位置 碳和氮稳定同位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专家系统的舱室智能化设计在渔船上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合理优化舱室布局,提高渔船设计工作效率,该文针对船舶设计过程中存在舱室划分重复性工作多、涉及知识面广、设计人员容易忽略公约、法规中规定等问题,在分析舱室划分基本理论方法和设计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舱室划分专家系统知识库和推理机制平台,探索基于专家系统的舱室智能化设计方法在渔船舱室设计中的应用。该设计方法以Visual Basic为编程语言,以CATIA软件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研发智能化程序模块,应用于某渔船设计过程,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该程序的开发实现了输入较少数据推动快速建模能力,使舱室划分在满足渔船规则规范的同时,至少可以缩短整船设计周期5-10 d,为渔船智能化设计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镜鲤脂肪酸延长酶5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脂肪酸延长酶5(ELOVL5)是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为了研究鲤HUFA合成的能力和机制,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镜鲤ELOVL5全长c DNA序列。ELOVL5基因c DNA全长1 121 bp,开放阅读框为876 bp,编码29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镜鲤ELOVL5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组氨酸簇(HXXHH),1个典型的内质网驻留信号,多个跨膜区域和多个保守区域(KXXEXXDT、QXXFLHXYHH、NXXXHXXMYXYY、TXXQXXQ),具有典型的脂肪酸延长酶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镜鲤ELOVL5基因与其他鱼类同源性为79.0%~93.1%,与人同源性为69.0%。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该基因在镜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发现脂肪酸延长酶基因在镜鲤肝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脑,在背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镜鲤ELOVL5基因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镜鲤HUFA的合成途径及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域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生态系统能量和多重元素(主要是C、N、P)平衡的科学,其从元素比率的角度将生态学科的各个层次(分子、个体、种群、生态系统以及全球尺度)有机联系起来。本文综述了生态化学计量学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研究历史及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生态化学计量学在生长率假说及其分子基础、内稳态与生物进化、食物网及养分循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水域生态学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域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化学计量学 元素比率 生长率假说 内稳态 食物网 养分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兴凯湖翘嘴鲌H-FABP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H-FABP基因在兴凯湖野生和养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各相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根据Gen Bank中已知鲤科鱼类的H-FABP基因序列进行引物设计,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出兴凯湖翘嘴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全CDS区序列(402 bp)、3'UTR区序列(242 bp)和5'UTR区序列(134 bp)共778 bp的c DNA序列。将其提交到Gen Bank中,获得基因登陆号为KJ629286,通过Blast比对发现,兴凯湖翘嘴鲌H-FABP基因的CDS区与鲤Cyprinus carpio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同源性高达91%;氨基酸同源性比对显示,兴凯湖翘嘴鲌H-FABP氨基酸序列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同源性为76%,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同源性为85%;分析野生翘嘴鲌7个组织(鳃、心脏、肠、肝胰脏、肌肉、肾脏、脾脏)以及养殖翘嘴鲌除心脏之外的6个相同组织H-FABP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FABP基因在野生组和养殖组肝胰脏中表达量均为最高,与其他组织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H-FABP基因在野生组和养殖组各相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兴凯湖翘嘴鲌H-FABP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与鲤形目鱼类的同源性更高。
关键词: 翘嘴鲌 兴凯湖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比例复合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能力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中分离出的鲍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liot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双壳气单胞菌(Aeromonas bivalvium)3株有益菌株,利用正交设计得到9种复合比例,通过饲料中添加上述9种比例混合的菌体(菌数总量为109 cfu/g)饲喂凡纳滨对虾,经过28 d养殖实验,评价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指标的影响。随后,利用氯化铵调节水体氨氮浓度至26.67 mg/L,经过16 d的氨氮毒性实验,研究不同比例复合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氨氮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9个复合益生菌实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以3株菌菌数6︰1︰3比例效果较好;不同配比的复合益生菌能够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P<0.05),并表现出了不同的影响效果,其中,3株菌菌数(菌数总量为109 cfu/g,下同)2︰3︰3、4︰2︰3及6︰1︰3比例对ACP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3株菌菌数4:2︰3和6︰1︰3比例对ALP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3株菌菌数2︰1︰1比例对T-SOD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各比例的复合菌对溶菌酶活力的影响不显著(P>0.05);氨氮浓度26.67 mg/L条件下,不同比例复合菌组对虾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3株菌菌数4︰3︰1和6︰3︰2比例组累计存活率较高,即抗氨氮效果较好。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鲍鱼希瓦氏菌 蜡样芽孢杆菌 双壳气单胞菌 生长 免疫 抗氨氮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渔业专利技术布局分析——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分析渔业领域授权专利的特点,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渔业知识产权运用、引导产业创新提供借鉴。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采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渔业专利的时间分布、IPC技术类别、主题词、研究领域、法律状态等。研究发现,渔业专利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波动增长期。渔业领域专利在传统水产养殖技术和捕捞方面布局广泛,如水产育种,饲料加工,深水网箱等方面,而在工业化水产养殖技术略显薄弱。中国渔业专利的授权率高于总体专利授权率,但专利成果存在转移转化率低、专利维持年限较短、技术走出去不足等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家系4个选育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选育性状之间的相关性,2009年建立了38个牙鲆实验家系和1个养殖场对照组。选取其中33个家系和对照组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并对存活个体进行荧光标记后混合养殖在2个水泥池中,其中一个混养池在平均400日龄时暴发了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D),LD发病率为62.4%,包括16个家系和对照组。从这些家系中筛选出4个发病率低于40.0%的抗病家系(F0939,F09104,F0915,F0908)。另外,在4~5月龄时,从每个家系中平均选取100尾鱼进行荧光标记后混合养殖,580日龄时测定这些家系的养殖存活率和体重,平均养殖存活率为32.0%,将7个养殖存活率高于55.0%的家系定义为高养殖存活率家系(F0908,F0975,F0990,F09125,F0927,F09119,F0905)。对牙鲆LD的抗病个体和易感个体的体重和全长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抗病个体的体重和全长均显著高于易感个体(P<0.01),同时分析牙鲆各个家系的LD发病率与发病时的体重和全长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牙鲆各个家系LD发病率与发病时体重和全长均呈强负相关(r<–0.6)。对牙鲆家系鳗弧菌感染存活率、LD发病率、580日龄的养殖存活率和体重这4个性状两两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LD发病率与580日龄的体重呈强负相关(r=–0.790);鳗弧菌感染存活率与养殖存活率之间为弱正相关(r=0.371);其他性状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0.092≤r≤0.185)。本研究共筛选到了4个牙鲆LD抗病家系和7个高养殖存活率家系,并揭示了4个牙鲆选育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培育速生多抗的牙鲆新品种提供了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半乳糖凝集素(SbGal)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作为动物凝集素家族的一员,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因子,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都参与了重要的免疫防御反应。为明确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半乳糖凝集素基因的结构特征、组织分布及其对病原菌刺激的免疫反应规律,本研究从构建的魁蚶转录组文库中筛选得到半乳糖凝集素基因部分序列,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获得该基因c 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b Gal)。序列和结构分析表明,该c DNA全长3120bp,编码554个氨基酸,是一个含有4个糖识别结构域(CRD)的且在双壳贝类中较为独特的半乳糖凝集素;预测蛋白的分子量(Mw)为63.3158 k Da,理论等电点(p I)为4.99。同源性及系统分析表明,Sb Gal基因与美洲牡蛎、合浦珠母贝、海湾扇贝galectin的同源性分别为70%、65%、46%,Sb Gal基因四个CRD彼此的相似性为36%—41%。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表明:Sb Gal m RNA在魁蚶血细胞、斧足、闭壳肌、外套膜、鳃和肝胰腺中均有表达,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低;注射鳗弧菌后,相对于对照组,Sb Gal基因在所检测的每个组织中m RNA水平上的表达量都显著上调(P<0.01),而且表达量具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和瞬时表达趋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