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丁香酚对大西洋鲑麻醉效果的实验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首先测定了在14~15℃10min浸浴使不同规格的大西洋鲑进入麻醉状态的丁香酚质量浓度及其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显示,使均重为99,153,375g以上的大西洋鲑进入麻醉状态的丁香酚质量浓度分别为11,10,9mg/L;10min浸浴LC50的95%置信区间为(56.5,61.6)mg/L。基于上述实验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丁香酚质量浓度、浸浴时间、温度及实验生物规格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提高丁香酚质量浓度和延长浸浴时间能有效延长大西洋鲑的复苏时间,在50mg/L丁香酚质量浓度下浸浴12min,可将其复苏时间延长至14~19min,是运输、转运过程中的理想麻醉条件。本研究对鱼类活体转运及其他处理过程中所需麻醉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选育F3代家系的建立及遗传效应分析
《海洋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牙鲆是太平洋西岸海水养殖、捕捞和自然增殖的主要鱼类,但是人工养殖病害多、生长慢,针对这一问题,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牙鲆选择育种。本文利用筛选和培育的F1、F2代牙鲆家系核心群体,构建了F3代家系52个,在生长到196d时,对家系1 560尾鱼苗全长、体宽、体质量、全长日增量和体重日增量5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和计算,获得7 800个数据。采用"加性-显性"线性模型、最小范数二阶无偏估计法(MINQUE)对以上生长性状的边际平均值、加性方差分量、显性方差分量、随机方差分量、狭义遗传力、广义遗传力、亲本加性效应、杂交随机效应等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202、1206、1226和1211家系以上生长性状的边际平均值同时显著高于其他家系。以上5个生长性状的加性方差分量比率为(0.099±0.01)~(0.24±0.02),显性方差分量比率(0.30±0.02)~(0.31±0.02),随机方差分量比率(0.48±0.02)~(0.61±0.01),5个性状狭义遗传力0.099~0.24,广义遗传力0.38~0.54,以上遗传参数均达极显著性水平(P<0.01)。综合比较18个亲本5个性状的加性效应预测值,发现F0917、F0908、F0905、F0915、F09125和KS(韩国牙鲆)亲本在5个性状上都具有极显著的正向效应(P<0.01),其他亲本5个性状都不同程度的表现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负向加性效应。对42个杂交组合显性随机效应进行预测,D(2×6)、D(2×18)、D(3×4)、D(7×12)、D(7×14)和D(8×13)6个杂交组合在5个性状上都表现为极显著(P<0.05)正效应,利用这些杂交组合建立家系将促进牙鲆以上5个性状的生长。本文研究结果,为牙鲆优良家系的建立及新品种的培育初步筛选出了性状优良的亲本、杂交组合和家系,同时为牙鲆进一步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养殖鱼类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型和抗生素耐药谱
《海洋与湖沼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常见的海水鱼类病原菌,有23种血清型,其中O1—O3为主要的致病血清型。我国海水养殖鱼类鳗弧菌的血清型种类尚未明确。本研究对实验室分离和收集自海水养殖鱼类的31株鳗弧菌临床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16S r RNA基因序列、血清分型、抗生素敏感性的分析,旨在系统了解存在于我国海水养殖环境的鳗弧菌血清学型及耐药特征。首先用API ID32E生化反应鉴定系统对鳗弧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未能将待测菌株鉴定到种的水平;然后测定鳗弧菌的16S r RNA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聚为一簇,与鳗弧菌有最近的亲缘关系(相似性99%—100%),据此可将临床菌株鉴定为鳗弧菌。以鳗弧菌O1—O5血清型标准菌株为O抗原制备兔抗血清,采用玻片凝集反应对鳗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学分析,结果显示属于O1、O2、O3、O5血清型菌株分别有16、5、3、1株,表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存在3种血清型的致病性鳗弧菌,O1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用ATB药敏检测系统检测鳗弧菌对2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菌株对7种抗生素(林可霉素、夫西地酸、甲硝唑、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3种抗生素(红霉素、原始霉素、泰洛星)的耐药率为94.4%(34株),有83%以上的菌株(30株)对12种以上的抗生素产生耐药,表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鳗弧菌普遍存在多重耐药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鳗弧菌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防控弧菌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鳗弧菌 生理生化反应 16S rRNA基因 血清学鉴定 抗生素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洋纵列海鞘共附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FDZ35-2的化学成分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鞘共附生微生物是尚待关注的海洋微生物资源重要来源之一。本文研究了大洋纵列海鞘(Symplegma oceania)的一株共附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FDZ35-2的代谢产物,以探讨其主要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和菌株的潜在药用价值。运用多种柱层析和HPLC等分离技术,从菌株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2个主要的单体化合物;经LC-MS、1H-和13C-NMR等波谱学方法和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9-甲基-β-咔啉-3-羧酸甲酯(1)和放线菌素D(2)。考虑放线菌素D生物合成可能利用培养基氮源中的氨基酸,本文还利用磷虾蛋白水解产物代替商品蛋白胨作为培养基氮源,对Streptomyces sp. FDZ35-2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能产出更多种放线菌素D的结构类似物的发酵培养基为:磷虾蛋白水解产物2.0 g、葡萄糖2.0 g、硫酸铵1.0 g、碳酸钙0.5 g、氯化钠0.05 g、磷酸二氢钾0.05 g、海水1.0 L,p H 7.8~8.0。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商品蛋白胨组相比,南极磷虾蛋白水解产物作为发酵培养基氮源所发酵产生的放线菌素D的结构类似物多样性更好,二者产生总放线菌素含量相当。这为开发南极磷虾蛋白在微生物发酵工业中的新用途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共附生微生物 大洋纵列海鞘 次级代谢产物 放线菌素D 南极磷虾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红点鲑和白斑红点鲑及其杂交子代幼鱼的生长曲线拟合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对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minalis)和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及其杂交子代从受精卵到1年零两个月幼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以美洲红点鲑和白斑红点鲑为亲本,建立2×2双列杂交组合,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动物生长模型对美洲红点鲑(A)和白斑红点鲑(B)及其杂交子代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并分析比较其生长性能。实验设置自交组AA、BB和杂交组AB(A♀×B♂)、BA(B♀×A♂)4个实验组。根据模型拟合的R2值判断各组生长性能的拟合程度,并对其体质量、体长、成活率及肥满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Gompertz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R2均大于0.99,其中AB组生长优势明显。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A、AB、BA、BB,但AA组与其他3组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g/d)和肥满度(g/cm3)等生长指标均由高到低依次为:AB、AA、BA、BB,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正交子代(A♀×B♂)幼鱼生长性能明显高于反交子代(B♀×A♂)及其亲本,可见此杂交组合可能具有较高的推广潜力。
关键词: 美洲红点鲑 白斑红点鲑 种间杂交 生长曲线 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组蛋白酶B基因克隆及其在组织和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海洋与湖沼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组蛋白酶B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与免疫、消化和繁殖等生理功能息息相关。为了研究组蛋白酶B在甲壳动物体内的作用尤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3’RACE和5’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组蛋白酶B(简称Mn CB)基因c DNA全长,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PCR)测定了Mn CB在日本沼虾不同组织中和卵巢发育过程中m RNA的表达量。序列结果分析表明:Mn CB序列含有12 bp的5’-UTR,996 bp的ORF和702 bp的3’-UTR。ORF共编码331个氨基酸的多肽,此多肽由1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63个氨基酸的前导肽和252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组成,其理论p I为6.36,分子量为36.5KDa。q PCR的结果表明:Mn CB在测定的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肌肉、肝胰腺和胸神经节中表达量中等,肠、鳃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较低。Mn CB的表达量在卵巢的发育过程中逐步升高,卵巢发育至初级卵黄发生期(Ⅲ期)Mn CB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次级卵黄发生期(Ⅳ期)表达量继续增加,并增至最大值,Ⅳ期与Ⅲ期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成熟期(V期)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Mn CB广泛存在于日本沼虾的组织中,并且参与卵黄蛋白原或卵黄蛋白的水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鲥仔稚鱼异速生长模式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异速生长指生物体某一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不等于第二种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身体各个功能器官表现出了生长不同步的现象,是动植物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所进化保留下来的发育特征[1,2]。在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很多仔鱼的各个器官的发育也存在着不同的生长阶段,即器官在早期发育中具有比整体更快的生长速率,一直到器官发育完全或者发育达到某一阶段后,生长明显变慢或与整体对比表现为等速生长[3,4];这种发育策略保证了仔鱼如摄食、呼吸和运动等重要器官的优先发育,从而提高了其逃避敌害和主动摄食的能力,为适应复杂多变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近岸人工鱼礁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渤海湾近岸不同年份构建的人工鱼礁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方法分别在2010、2012、2014年构建的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未投放人工鱼礁的海域(对照区)各设三个站位共采集12个沉积物样品,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沉积物中Cu、Pb、Zn、Cd、As、Cr 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运用地累积指数(I_(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沉积物中Cu、As、Pb含量顺位为对照区>2014年人工鱼礁区>2012年人工鱼礁区>2010年人工鱼礁区;Zn,Cr,Cd的含量顺位为对照区>2014年人工鱼礁区>2010年人工鱼礁区>2012年人工鱼礁区。Igeo指数表明Cd达到严重污染程度,Cu,As为轻度偏中度污染,其他重金属无污染。RI指数表明2010年和2012年人工鱼礁区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均为中度,2014年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均为重度。结论本次调查的人工鱼礁区表层沉积物中Cd的污染应引起关注,投礁年限长的鱼礁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较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微卫星标记指导红鳍东方鲀亲本选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定红鳍东方鲀家系配组方案提供可行性指导,利用微卫星标记辅助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家系的建立,选择34个微卫星标记对红鳍东方鲀两个群体进行遗传评估。结果表明:A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6.647 0和0.711 5,B群体的相应值分别为4.647 1和0.646 1,且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50 7,基因流(Nm)为4.679 6,表明红鳍东方鲀群体间存在低程度的遗传分化和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所占比例为78.49%,而群体之间仅占21.51%;根据群体间Nei氏遗传距离构建UPGMA系统树,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1~0.82,依据遗传距离的远近将全部个体分成多个分支,不同分支内含有数个个体;各项遗传参数表明,试验群体具备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不同个体之间拥有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以根据个体之间遗传距离制定育种计划,建立家系进行选育研究。研究表明,利用微卫星标记信息构建红鳍东方鲀家系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义可加模型分析时空和环境因子对2013年南极磷虾资源分布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1—9月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作为资源密度指标,分析南极磷虾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月间变化。结果表明,1—6月的月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值相对稳定,7—9月逐月下降。渔区的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值以48.1小区最高,为(25.12±31.04)t/h,48.3小区最低,为(11.49±12.06)t/h;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值的波动幅度48.1小区大于48.2小区和48.3小区。广义可加模型筛选出的解释变量对南极磷虾空间分布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月份、经度、拖网深度、水深、纬度和表层水温。各因子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16.82%、11.17%、3.98%、1.75%、1.54%和0.88%,所有因子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总偏差解释率为36.14%。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和渔业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拖网调查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指数 广义可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