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东海海域船蛸的形态、分布与繁殖力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船蛸(Argonauta argo)在东海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1999~2014年连续16年东海渔业资源调查期间所获的76 ind船蛸样本,研究其形态、分布、资源密度、繁殖力等基础生物学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船蛸的形态较为特异,有别于其它八腕目。雌体具有石灰质的外壳,既是浮游工具又是孵化袋。船蛸分布于东海南部海域和北部外海,范围为26°30'N~32°00'N、122°00'E~126°30'E。在出现船蛸的网次中,春季占40.38%;夏季占36.54%;秋季占21.15%;冬季仅占1.92%。船蛸在东海海域的资源密度较低,仅为0.92~32 ind·h-1不等,且主要分布在100 m左右的水深。作为暖水性种类,船蛸在东海的出现主要是受黑潮暖流和台湾暖流势力的影响。船蛸体质量随胴长呈现出显著的幂函数增长趋势。胴长和体质量的关系为BW=0.001 9ML2.409 4。个体绝对繁殖力范围为7 111~48 576 egg,平均为22 976 egg。胴长相对繁殖力范围为245~838 egg·mm-1,平均为441 egg·mm-1。体重相对繁殖力范围为521~975 egg·g-1,平均为698 egg·g-1。卵径主要分布范围为1.1~1.3 mm,平均(1.125±0.118)mm。

关键词: 东海 船蛸 形态 分布 繁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填料的研究现状

水处理技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净化水处理技术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核心,生物填料是生物净化水处理技术的支撑,其发展代表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技术的先进程度。结合国内外工厂化养殖系统中生物填料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生物填料中无机生物填料、有机高分子生物填料和生物质填料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以及在循环水处理中的脱氮效果、脱氮机理和存在问题。最后根据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特点,探讨了未来生物填料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中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生物填料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水处理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条件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甲状腺轴和生长轴关键激素的变化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统计学、酶联免疫学等方法研究3个池塘中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生长状况、血清四碘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Ⅰ)和温度的周年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365 d的养殖过程中,3个池塘牙鲆体重和体长持续增长且体重日增长率和体长日增长率在温度较高的夏末秋初出现较高值。3个池塘牙鲆血清中T3、T4含量变化整体趋势一致,血清T4浓度在夏末出现最高值,T3浓度在秋初出现最高值,滞后于T4。IGF-I水平最高值出现在温度较高的夏末、秋初滞后于GH最高值夏初。牙鲆血清中T3、T4、GH和IGF-I 4种激素含量变化和生长率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呈现明显的周年变化规律。

关键词: 池塘 生长 四碘甲状腺素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生长激素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3个典型水域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

湖泊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贡湖湾、鲤山湾和东太湖3个典型水域的红鳍原鲌食性差异.结果显示,红鳍原鲌的δ13C值与体长、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个体的红鳍原鲌(体长>138 mm)δ13C值和营养级显著高于小个体红鳍原鲌(体长<138 mm),表明红鳍原鲌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口裂的增大和捕食能力的加强发生了食性转变现象:食物来源由小型浮游动物向鱼类转变.红鳍原鲌的δ13C在3个水域中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太湖(-25.17‰±2.56‰)作为养殖活动影响区均显著低于贡湖湾(-23.11‰±1.05‰)和鲤山湾(-22.73‰±1.31‰),而且个体普遍偏小,说明红鳍原鲌种群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会根据栖息环境选择食物来源.红鳍原鲌在高浓度蓝藻的环境下,偏向摄食较大个体的动物性饵料,减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间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另外,还讨论了红鳍原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其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太湖 红鳍原鲌 δ13C δ15N 体长 营养级位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维弧菌和鲍类疱疹病毒刺激对杂色鲍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鲍类疱疹病毒(Abalone herpesvirus,Ab HV)悬液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注射刺激,研究其血淋巴中可溶性总蛋白浓度,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的变化,杂色鲍外套膜、鳃、肝胰腺、腹足中血蓝蛋白(Hemocyanin,Hc)基因Hc1、Hc2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以及感染后杂色鲍无细胞血浆的抑菌性。结果显示:(1)杂色鲍血淋巴中可溶性总蛋白浓度变化显著,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无细胞血浆中的SOD、ACP、AK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显著,哈维弧菌注射组的SOD活性在感染后第6小时显著升高;Ab HV注射组SOD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在注射后的各个时相均呈下降趋势,从注射后6 h各个时相的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哈维弧菌注射组ACP活性在注射后的第48小时显著升高;Ab HV注射组ACP活性在注射后的第12小时显著升高。哈维弧菌注射组AKP活性在注射后48 h显著升高;AbHV注射组AKP活性在注射后第12小时显著升高。(3)杂色鲍外套膜、鳃、肝胰腺以及腹足中血蓝蛋白两个基因Hc1、Hc2的相对表达量均在注射后的不同时间点出现升高。(4)杂色鲍无细胞血淋巴对哈维弧菌、创伤弧菌和溶珊瑚弧菌这三种贝类病原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菌性增强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细菌和病毒的刺激引起了杂色鲍免疫相关因子的变化,使得血淋巴的抑菌性增强。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杂色鲍的非特异性免疫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免疫技术防治病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 鲍类疱疹病毒(Abalone herpesvirus,AbHV) 注射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免疫相关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中华鲟的产后康复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观测初次繁殖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亲本产后的摄食行为,测量生长指标和监测血清中甲状腺指标、血液理化指标,进行产后亲本11个月康复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多春鱼(Mallotus villosus)可诱导产后亲本开口摄食及转食营养丰富的混合鲜饵。雌性产后身体虚弱,摄食时行为异常,随摄入营养水平逐渐提高,雌性和雄性最大摄食量于产后7个月时分别达到体质量的2.04%和1.60%,7个月后恢复正常。随混合鲜饵摄食量提高,亲本体质量从下降转而升高(9个月间雌雄亲本增长率分别为44.16%和23.30%),体长增长(增长率分别为5.00%和3.23%),与同龄未产的养殖中华鲟(参照组)相比,体质量和体长的增长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产后亲本血清总T3(TT3)、血清总T4(TT4)、血清游离T3(FT3)、血清游离T4(FT4)和多项血液理化指标在恢复培养期明显升高,至培养期末,TT3、FT3高于参照组,其余指标多接近参照组平均水平,表明产后亲本生理情况基本恢复。研究表明,加强产后康复培养,可以提高初次繁殖亲本,尤其是雌性的健康恢复和生长效果,对养殖中华鲟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再次成熟后生殖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关键词: 中华鲟 产后 摄食行为 生长 血清中甲状腺指标 血液生理指标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白尾病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其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仅中国罗氏沼虾的养殖年产量就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虽然罗氏沼虾具有相对较强的抗病能力,但近年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罗氏沼虾养殖过程病害问题时有发生,其中白尾病对罗氏沼虾幼苗期造成的危害较大。综述了罗氏沼虾白尾病的病原及传播、检测技术和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罗氏沼虾 白尾病 病毒 MrNV XS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冬季渔业群落多样性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多种捕捞网具于2014年12月在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实验区进行现场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对保护区渔获物组成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现场调查共采集到各类渔业生物33种,包括鱼类28种、甲壳类5种,分别隶属于6目13科31属。保护区渔获物组成以鲤形目物种占优,其物种数、渔获尾数和渔获重量占总渔获物的比例分别为60.61%、50.63%和89.86%。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优势种为鲤和鲫。保护区渔获物以小型物种占优,体重均值为44.70 g。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4.6700,信息指数(H')2.9300,优势度指数(D)0.0680,均匀度指数(E)0.5675。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入侵性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 淮河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特征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流速对洛氏鱥呼吸代谢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流速对两个年龄组洛氏鱥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龄和2龄洛氏鱥在4℃水体中基本不摄食生长十分缓慢,随着水体温度升高,鱼类摄食和生长情况出现好转。在温度4℃增高至28℃的过程中,除流速16cm/s和18cm/s条件下水温由24℃升28℃时耗氧率出现降低外,其余流速下洛氏鱥耗氧率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呈典型的指数增长趋势Y=aebx,R2值均高于0.90;在流速由8cm/s增至18cm/s的过程中,虽然1龄组在低于20℃和2龄组低于24℃水体中耗氧率随流速增加而增加,但1龄组在温度24、28℃和2龄组在28℃的水体中当流速增至16cm/s时耗氧率达到最大值,1龄组持续30min和2龄组持续1h后出现鱼体紧贴栏鱼网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洛氏鱥的呼吸代谢受到温度、水流和个体大小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个体较大的2龄洛氏鱥对水环境的适应范围明显强大于1龄鱼,流速为12—14cm/s温度为16—24℃和流速为16cm/s温度为16—20℃是1龄洛氏鱥理想养殖条件,流速12—16cm/s温度8—24℃是2龄洛氏鱥理想养殖条件。

关键词: 洛氏鱥 温度 流速 耗氧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藻水华聚集对水葫芦生理生态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蓝藻水华聚集后常会引起水体溶氧(DO)下降、水体环境恶化,从而对水生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采用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超过25℃、5种不同浓度蓝藻聚集后,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变化,以期为减轻蓝藻聚集对植物不良影响和提高水体净化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蓝藻聚集浓度低于60 g·L-1的处理中,随着蓝藻浓度的增加,水体的DO、p H下降,ORP值降低到100 m V左右,TN降低了58%~78%、TP降低了43%~68%、COD降低了59%~73%,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含量增加;并且蓝藻浓度越高,MDA含量越高.在不同蓝藻浓度处理中,在低于60 g·L-1的蓝藻聚集下,水葫芦仍可以生长;超过60 g·L-1的处理中,DO、ORP大幅度降低,水体出现缺氧乃至厌氧状态,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实验的进行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明随着蓝藻浓度的增加,水葫芦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能力降低,蓝藻聚集将对其产生不可逆的胁迫.各处理中植物的根长、总长、鲜重与实验刚开始相比,都呈现增加的趋势,根长增加0.29~2.44倍,总长增加0.41~0.76倍,鲜重增加0.9~1.43倍,并且随蓝藻浓度的增加,根长、总长增加的幅度减小.因此在利用漂浮植物水体净化中,将避免蓝藻的严重聚集,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水体净化功能.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漂浮植物 水葫芦 营养盐 植物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