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5种中草药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物对2种水霉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15种中草药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中草药粉碎的粒度、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仪的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中草药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了15种中草药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方案;将15种中草药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添加到PDA培养基中研究了15种中草药萃取物对多子水霉(Saprolegniales ferax)和澳大利亚水霉(Saprolegnia australis)菌丝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中草药粉碎成20目时,适宜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仪进行萃取,当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仪的萃取温度一定的条件下萃取物产率随萃取压力的提高而增加,当萃取压力一定的条件下萃取物产率随萃取温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15种中草药中川楝子、土槿皮、五倍子、山苍子的萃取物对2种水霉菌菌丝的生长抑制效果相对较好,当萃取物浓度大于200 mg/L时才能较好抑制2种水霉菌菌丝的生长。
关键词: 超临界CO2流体 萃取物 中草药 多子水霉(Saprolegniales ferax) 澳大利亚水霉(Saprolegnia austral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日本鳗鲡种苗资源状况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珠江口为研究区域,在珠海市金湾区泥湾门桥以南至三灶机场东侧金沙滩旅游区对开海区设置固定监测点,定点监测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种苗捕捞情况,对鳗苗捕捞情况与资源量的年际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珠江口采集到的鳗苗体长多为50 mm左右,呈透明柳叶状,处于柳叶鳗和玻璃鳗之间;估算出珠海地区鳗苗资源量2011年~2012年为901.22×104尾,2012年~2013年为893.88×104尾,2013年~2014年为3 487.35×104尾,相比于前2年,2013年~2014年的资源量显著增加,且2011年~2014年鳗苗高峰期出现时间逐年往后移。监测分析结果为更好地掌握珠海地区鳗苗资源的变化状态、促进该区域渔业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及理论支持,但是由于监测年数有限,最终的变化规律仍需进一步的观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氟沙星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大菱鲆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对二氟沙星在健康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水温为14–17℃条件下,以20 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二氟沙星,分别于给药后的15、30 min和1、2、4、6、8、12、16、24、36、48、72、96 h采血及各组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各组织和血浆中的二氟沙星含量,采用DAS 2.0自动药动学软件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静注给药后,血浆中二氟沙星的药-时曲线符合零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消除半衰期(t1/2β)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0.02 h和440.37 h·μg/ml;口服给药后,血浆中二氟沙星的药-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4 h时血药浓度达到最大值(Cmax)6.32μg/ml,t1/2β和AUC0-t分别为94.72 h和246.66 h·μg/ml,生物利用度(F)为56.01%,肾脏和肌肉内的药物浓度较高,而肝脏内相对较低。拟合的最佳口服给药方案为:按鱼体重每次给药11.94 mg/kg,每日1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玛柯河两种鱼类的资源量及分布特征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玛柯河的鱼类资源现状,2013年7月对玛柯河班玛县境内的干流和支流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和玛柯河高原鳅(Triplophysa markehensis)574尾,平均全长分别为18.2 cm和12.3 cm。根据河段密度法估算出6条支流内两种鱼的资源量分别为42 059尾和42 352尾。环境因子与鱼类密度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大渡软刺裸裂尻鱼和玛柯河高原鳅的密度与流速和比降呈现正相关,玛柯河高原鳅的密度还与水深呈负相关。
关键词: 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 玛柯河高原鳅(Triplophysa markehensis) 玛柯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甲喹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氟甲喹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在水温14~17℃条件下,以20 mg/kg的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氟甲喹,分别于给药后15、30 min和1、2、4、6、8、12、16、24、36、48、72、96 h采血及各组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各组织中的氟甲喹含量,采用DAS 2.0药动学软件中统计矩方法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静注给药后,血浆中氟甲喹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46L/kg,消除半衰期为56.93 h,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20.32 h·mg/L、100%;口服给药后,血浆中氟甲喹的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5.85 h·mg/L和43.51%,达峰时间为16 h,表观分布容积为4.21 L/kg,消除半衰期为14.12 h。结果表明,静注和口服氟甲喹在大菱鲆体内组织分布均较广,但静注消除慢,口服吸收差、消除快。口服给药后,血浆中氟甲喹浓度在24 h内高于对常见病菌的抑菌浓度,因此,每天以20 mg/kg的剂量给药1次,可对常见细菌疾病起到较好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黄海沙海蜇暴发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调查的数据,研究了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暴发对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多样性和生物个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海蜇暴发海域游泳动物总种类数为58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分别为38、11、9种;沙海蜇非暴发海域游泳动物总种类数为65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分别为43、16、6种。其它各项多样性指数也均表现为暴发海域低于非暴发海域。沙海蜇暴发海域的游泳动物重量CPUE、尾数CPUE和平均体重分别为155.13 kg·h-1、3 733 ind·h-1和41.56 g;非暴发海域的游泳动物重量CPUE、尾数CPUE和平均体重分别为408.69 kg·h-1、12 723 ind·h-1和32.12 g。重量CPUE和尾数CPUE均表现为暴发海域显著低于非暴发海域,平均体重则表现为暴发海域大于非暴发海域。在两类海域的6个共同优势种中,暴发海域优势种的IRI、重量CPUE和尾数CPUE均显著低于非暴发海域。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外,其它5种共同优势种的平均体重均是暴发海域大于非暴发海域。鱼类和甲壳类对于沙海蛰的暴发较为敏感,头足类对于沙海蛰暴发的敏感性相对较低。生物学测定数据表明,沙海蜇暴发海域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个体大于非暴发海域(P<0.05),而两类海域的小黄鱼个体大小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小黄鱼对于沙海蜇暴发海域的环境适应性强于带鱼。沙海蛰暴发和非暴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和个体等方面的差异性与生物对灾害环境的回避和适应性具有直接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个半滑舌鳎家系MHC ⅡB基因多态性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测10个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家系MHCⅡB(Cyse-DAB)基因的多态性水平、MHCⅡ类B位点数目以及平衡选择的作用,作者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0个半滑舌鳎家系MHCⅡB基因位点遗传变异和平衡选择进行了研究。用特异性引物和PCR扩增的半滑舌鳎MHCⅡB基因片段大约397 bp,包含一部分第一外显子,全部第一内含子和全部第二外显子。10个半滑舌鳎家系中,每家系选取5个体,每个体5个克隆序列分析发现60个不同序列,代表60个等位基因,其中有28个是新发现的,已提交到Gen Bank。同源分析表明60个等位基因相似性为89.36%。共50个个体中,有6个存在5个不同等位基因,表明在半滑舌鳎至少存在3个座位。有9个家系的MHCⅡB序列多肽结合区(PBR)的非同义替换(dN)显著高于同义替换(dS)。
关键词: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多态性 MHCⅡB 平衡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透水框架护岸工程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3月对长江中游干流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岸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工程区和对照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了解航道整治透水框架工程实施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为河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每个调查站点工程区内设置3个采样点,工程区外设置3个对照点,对照点在工程区上游或下游设置,选取水流条件不受工程区影响的区域,且保证对照点水深、岸边植被等条件与工程区样点相近。在透水框架工程区及对照区共采集底栖动物22种,隶属于3门6纲8科;摇蚊幼虫种类最多(占50.0%),其次是寡毛类(27.2%)和软体动物(13.6%)。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50、175、125和160 ind/m2,生物量分别为4.19、0.10、0.48和0.17 g/m2;对照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0、20、35和33 ind/m2,生物量分别为2.30、0.01、0.02和0.07 g/m2。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dM、H'和J的变化范围工程区分别为0.21~1.37、0.41~1.62和0.38~0.87,对照区分别为0.14~0.40、0.28~0.96和0.41~0.68。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种类丰度、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表现出高于对照区的趋势,表明透水框架工程区群落结构较复杂并提高了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能与透水框架群能降低河水流速、减小河水对底质的冲击有关。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四面六边透水框架 护岸工程 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不同花斑黄鳝肌肉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大花斑、碎花斑、细花斑、隐花斑、黄黑斑5种不同花斑黄鳝肌肉品质的差异性,采用物性分析、组织切片及生化分析等方法对5种不同花斑黄鳝肌肉的质构特性、肌纤维特性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口感方面,隐花斑黄鳝肌肉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大于大花斑、碎花斑和黄黑斑(P<0.05),细花斑黄鳝次之;黄鳝肌纤维直径的平均值以细花斑黄鳝显著最小(P<0.05),碎花斑黄鳝最大。营养成分方面,粗脂肪含量以细花斑黄鳝显著低于大花斑黄鳝(P<0.05),其他花斑黄鳝差异不显著(P>0.05)。17种检出氨基酸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鲜味氨基酸总量均以细花斑黄鳝含量最高,碎花斑黄鳝含量最低,且二者差异显著(P<0.05)。测定的17种脂肪酸中,豆蔻酸和棕榈一烯酸均以隐花斑黄鳝和碎花斑黄鳝含量显著大于黄黑斑黄鳝(P<0.05),花生三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为黄黑斑黄鳝含量显著大于隐花斑黄鳝(P<0.05),其他花斑黄鳝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5种不同花斑黄鳝肌肉品质存在一定差异,且综合来看,细花斑黄鳝肌肉的品质更具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莨菪碱提高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鲫的效果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山莨菪碱作为佐剂在细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中的作用,将山莨菪碱和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灭活疫苗联合浸泡免疫异育银鲫,首次浸泡免疫7 d后加强免疫1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2、4、7、11、14和21天脾脏中Ig M、IL-1β、C3、C-凝集素以及溶菌酶的mRNA表达量,并在第21天进行同源菌株活菌攻击实验。结果显示,山莨菪碱组第4天Ig M和IL-1β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8.3和332.7;而无佐剂疫苗组第11天Ig M和IL-1β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6.1和791.8。山莨菪碱组的补体C3、C-凝集素以及溶菌酶的表达量都显著高于无佐剂组和对照组,且表达持续时间长。活菌攻击实验表明山莨菪碱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可达80.0%,显著高于无佐剂组的56.0%。结果表明,山莨菪碱与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共同浸泡免疫银鲫,可以增强脾脏中Ig M、IL-1β、C3、C-凝集素以及溶菌酶基因表达,提高银鲫相对免疫保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