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聚β-羟基丁酸酯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能力及免疫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以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0%,0.5%,1.0%,2.5%,5.0%,10.0%)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人工配合饲料饲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20 d后,对其进行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测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PHB对凡纳滨对虾抵御WSSV侵染能力的影响,并选择最高免疫保护率(RPS)组进行不同时间点基因表达量分析。研究发现,PHB对感染WSSV对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感染WSSV的对虾平均存活时间随PHB浓度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饲喂PHB对虾的平均存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PHB浓度组对虾平均存活时间最长,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5.0%PHB浓度组(P<0.05)。分析各组对虾体内病毒含量,发现1.0%PHB浓度组对虾病毒含量在实验前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虾感染WSSV后,对对照组及1.0%PHB实验组对虾前48 h内6个采样时间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溶菌酶(lzm)及抗菌肽(abp)5个基因进行表达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基因表达趋势在两组间无显著区别;投喂PHB的对虾在感染WSSV后血淋巴中sod、cat、gsh-px和lzm表达量呈现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分别在6 h、6 h、3 h、6 h达到最大值;abp在WSSV感染3 h内急速下降,随后在12 h达到最大值后又下降;另外饲喂PHB对虾体内免疫基因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PHB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对WSSV的抵抗力,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虾的免疫力。
关键词: 聚β-羟基丁酸酯 WSSV 抗病力测试 real-time PCR 非特异性免疫 凡纳滨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养殖中期对饲料硒的需求量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为(214.5±1.0)g的鲈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0、0.48、0.97、1.45、1.93、2.42 mg/kg配成不同水平硒(0.12、0.36、0.42、0.60、0.78、1.10 mg/kg)的6组等氮等脂饲料,在海水浮式网箱进行为期70 d的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硒对鲈鱼生长、饲料利用、抗氧化酶活力和鱼体硒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增加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饲料中硒水平为0.60 mg/kg时,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硒对鲈鱼存活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和血清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着饲料硒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饲料硒含量为0.60 mg/kg时达到最大值;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78 mg/kg时,血清G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78 mg/kg时,血清GR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60 mg/kg时达到最大值,硒含量为1.10 mg/kg时,血清中SOD活性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饲料(P<0.05);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升高,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呈现出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趋势,其中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60 mg/kg时最低;全鱼和肝脏中硒含量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综合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建议214 g规格的鲈鱼饲料中适宜的硒含量为0.63-0.75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富含亮氨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LGR8)的分子克隆和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富含亮氨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leucine rich repeat containing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8,LGR8)在哺乳类动物雄性精巢下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前期完成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全基因组测序与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通过RACE方法克隆得到半滑舌鳎LGR8基因(Gen Bank登录号:KP749830),该基因全长2 768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2 205 bp,编码734个氨基酸,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为272 bp,3'-UTR为296 bp。氨基酸序列中含有10个LRRs区域、1个LDL-A区域和1个7tm-1结构域。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RT-PCR)结果显示,在3龄性成熟鱼体中LGR8主要在雄鱼脑和性腺中表达,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雌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大多数组织(除肠和心脏)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在雄鱼性腺和脑中的表达量要显著高于雌鱼(P<0.05)。对雄鱼不同时期的性腺进行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LGR8基因在鱼体发育80 d表达量开始上升,150~210 d表达量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研究表明LGR8可能在半滑舌鳎性别决定和性腺发育中起一定作用,为半滑舌鳎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富含亮氨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LGR8)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性别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强毒株基因组表达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在鱼体内特异诱导表达基因,该研究构建了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强毒株Hod-1的基因组表达文库。采用Sau3AⅠ对无乳链球菌菌株Hod-1基因组DNA进行不完全酶切,回收大小为0.5~2.0 kb的DNA片段,并与经Bam HⅠ单酶切且去磷酸化的p ET-28 a/b/c表达载体连接,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无乳链球菌菌株Hod-1基因组表达文库含1.024×10~5个克隆,远大于覆盖无乳链球菌全基因组所需的最小库容量(45 579个)。PCR检测结果显示重组子中外源片段的插入率为94%,插入片段大小为0.5~2.0 kb,且分布均匀,测序结果显示插入序列与Gen Bank中无乳链球菌基因组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结果表明该研究成功构建了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基因组表达文库,该文库可用于无乳链球菌在罗非鱼体内诱导表达基因的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对养鱼水体的净化效果
《环境工程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建立微型生态系统,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条件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大宗淡水鱼养殖水体理化指标和营养盐的影响及净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对水体p H、CODMn和NH+4-N的影响不明显;电导率、总固溶物、NO-2-N、DTP、PO3-4-P和DOC呈升高的趋势;DO随蚌养殖密度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能够显著降低水体的浊度、Chl-a、TN、NO-3-N和TP含量(P<0.05),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0.9%、90.8%、24.1%、23.1%和23.4%。响应面优化分析显示,蚌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21 ind./m3和15.35 d、25 ind./m3和10 d时,对NO-3-N、TP的去除率可进一步提升至42.6%和35.0%。本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可以用于养鱼水体的水质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停乳链球菌对日本沼虾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生物技术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健康的日本沼虾(1.40±0.12)g分别肌肉注射0.6×10~6、2×10~6、4×10~6、6×10~6 CFU/mL的停乳链球菌茵液10μL、注射后3 h、6 h、9 h、12h、24h、5d、10d分别采集肝胰腺、肌肉和鳃组织,测定其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研究停乳链球菌时日本沼虾T-SOD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肝胰腺中T-SOD活性于注射5d后达到最大值(P<0.05),10d后0.6×10~6、2×10~6和4×10~6 CFU/mL,组T-SOD活性下降并接近对照组水平,而最高浓度组(6×10~6 CFU/mL)T-SOD酶活性仅有对照组的46%。肌肉和鳃中T-SOD活性均在注射6 h后达到最大值,注射10 d后,4×10~6和6×10~6 CFU/mL组的肌肉和6×10~6 CFU/mL组的鳃组织中T-SOD活性均仅有对照组的50%左右。另外,肌肉组织中T-SOD的峰值远高于鳃和肝胰腺组织中的峰值。上述结果表明,停乳链球菌不仅影响日本沼虾机体T-SOD酶的活性。而且肌肉、鳃和肝胰腺组织中酶的活性应答时间不同,且组织内酶活性的应答与菌的感染方式有关,另外,注射高浓度停乳链球菌长时间后会降低其组织中T-SOD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圆鲹在腌制过程中N-二甲基亚硝胺和N-二乙基亚硝胺的变化规律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蓝圆鲹在不同腌制条件下N-二甲基亚硝胺(NDMA)和N-二乙基亚硝胺(NDEA)的变化规律。以蓝圆鲹在腌制过程中产生的NDMA和NDEA为指标,分别考察粗盐和精盐、温度、盐度、干腌和湿腌法对NDMA和NDEA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盐度下,粗盐腌制的样品中NDMA和NDEA含量较精盐腌制高;(2)盐度相同时,温度越高,NDMA和NDEA的含量也越高;(3)温度相同时,样品中的NDMA和NDEA含量以盐和鱼质量比1∶5组最高,盐和鱼质量比1∶8组次之,盐和鱼质量比1∶3组最低;(4)采用干腌法腌制时,当腌制时间大于10 d时,所有试验组中NDMA和NDEA含量的峰值均消失;(5)湿腌法比干腌法样品中NDMA和NDEA含量高。因此,为减少腌制产品中NDMA和NDEA的积累,建议采用精盐低温高盐的干腌法进行腌制,并在腌制时间超过10 d NDMA和NDEA含量的峰值降低后进行食用。
关键词: 蓝圆鲹 腌制 N-二甲基亚硝胺(NDMA) N-二乙基亚硝胺(NDEA) 变化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洞水库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初步调查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9年12月、2010年3月、6月和9月共4次对渔洞水库的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9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3纲5科16属。其中,寡毛类、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主要类群分别记录6种(占总物种数的31.6%)、12种(63.2%)和1种(5.3%)。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优势类群主要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arède)、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和长跗摇蚊(Tanytarsus sp.)。渔洞水库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在冬春季的现存量较夏秋季高,库湾的多样性高于主体库区。多余度分析(RDA)显示,水深和溶氧是影响渔洞水库无脊椎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4次调查中寡毛类密度均未超过1 000 ind./m2,水质属轻度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仔稚鱼时空分布
《海洋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春季(3月29日—5月27日)海洋综合调查,对东海有害藻华高发水域(28°15′36″~30°30′16″N、121°52′36″~123°15′6″E)的仔稚鱼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以及主要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27种,前几位优势种分别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鰕虎科sp.(Gobiidae sp.)、六丝钝尾鰕虎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该4种占据了总丰度的91.23%。优势种丰度和发育阶段组成的时空变化显示,日本鳀在调查期间有两次产卵小高峰,其仔鱼孵化后向岸漂流;小黄鱼和六丝钝尾鰕虎在此期间只有一次产卵高峰,其仔鱼在舟山群岛邻近水域进行保育。可以看出,调查水域及邻近水域是部分鱼类产卵,仔稚鱼保育、向岸漂流的场所或途径,是鱼类早期生活史中重要生境,一旦暴发有害藻华,补充群体将受到不良影响。多元分析结果显示,所选环境因子对几位优势种仔稚鱼的分布影响不大,推测产卵场位置和保育方式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生物絮团养殖池分离具有亚硝酸盐去除功能的细菌及其鉴定和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池排水渠中分离出一株对亚硝酸盐具有高效去除能力的菌株(201107290102),16S r R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美丽盐单胞菌(Halomonas venusta)的相似度高达99%,初步鉴定为美丽盐单胞菌。其去除亚硝酸盐最适条件为碳氮比(C/N)=15、温度37℃、初始p H 10.0、盐度40,最高去除率达91.7%。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能高效利用亚硝酸盐,可改良生物絮团养殖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