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产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1选育与推广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大豆新品种合农61是在杂交育种{合交9983(北丰11×合交97-793)}连续选择的基础上,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处理合交9983F5风干种子后经过多代定向选择育成,2010年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21d,需≥10℃活动积温2 350℃,在北方春大豆种植区域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11.0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14增产10.5%,增产极显著;2009年6点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977.5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14增产9.2%;油分含量20.76%,蛋白质含量38.69%,水溶性蛋白含量高,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适宜做食用大豆;中抗灰斑病、中感花叶病毒病Ⅰ号株系、抗疫霉根腐病;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


辐射松半胱氨酸蛋白酶OTUBAIN-like基因生物信息分析
《西部林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生物基因组学数据库,对辐射松半胱氨酸OTUBAIN-like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序列特征、蛋白质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辐射松半胱氨酸OTUBAIN-like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294个氨基酸,具有非跨膜结构,含保守的Peptidase_C65结构域,预测其可能在蛋白质的翻译、合成及代谢中对胁迫应答和免疫应答等功能起关键性作用,本研究为辐射松半胱氨酸蛋白酶的OTUBAIN-like基因功能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防御酶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黄绿木霉菌在马铃薯几丁质营养液中培养96 h获得的发酵滤液为试验药剂,进行室内稻瘟病菌孢悬液人工接种与防治处理,测定水稻植株各防御性关键酶的变化规律,研究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植株抗病性的诱导能力。结果表明,喷施发酵液的水稻植株,稻瘟病病斑比对照减小;不同处理间水稻植株酶活性变化不同,喷施发酵液并接种病菌的水稻植株各种防御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早,接种12 h,多酚氧化酶(PPO)含量是对照的4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含量比对照高25%,绿原酸含量比对照高60%;接种48 h,过氧化物酶(POD)含量是对照的8倍。黄绿木霉菌几丁质发酵液具有抗御稻瘟病菌侵染和提高防御酶活性的作用。
关键词: 黄绿木霉菌 几丁质 稻瘟病 防御酶 多酚氧化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物酶


海南冬季小西瓜无公害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 2015
摘要:将黑龙江省繁育的优质高产小西瓜新品种冬季引种到海南,利用海南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进行反季节生产,既让北方到南方猫冬的"候鸟"吃上了北方的特色西瓜,又改善了海南当地市场西瓜的品质,使北方的特色菜打入了海南市场。生产上采用椰壳粉育苗、煮熟黄豆作有机肥和杀虫灯防治害虫等技术,不仅节约了成本、减小了环境污染,而且实现了西瓜的无公害生产。


不同插植密度对水稻叶片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研究不同插植密度对寒地水稻生长的影响,以寒地水稻品种空育131和龙粳26为材料,分析不同插植密度条件下植株叶绿素含量、叶片大小及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分蘖力强的穗数型品种空育131适宜插植密度为30.0cm×16.7~20.0cm,分蘖力中等的穗重型品种龙粳26适宜插植密度为30.0cm×10.0~16.7cm,在此密度条件下水稻的叶片呈最佳生长态势,生物产量表现最高。


大豆根潜蝇发生程度与前茬作物关系初步调查
《大豆科技 》 2015
摘要:大豆根潜蝇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山东及山西等地,其中以黑龙江省等地尤为普遍。主要在大豆苗期进行危害,幼虫在大豆苗根部皮层和木质部钻蛀危害,造成根皮层腐烂,形成条状伤痕,导致大豆根系受损伤而不能正常生长和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成分。2015年黑龙江省克山县大豆根潜蝇普遍发生,为了探求该虫害发生程度与前茬作物关系,同时初步统计该虫害发生程度。本研究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大豆育种示范田进行,前茬作物分别为大豆、马铃薯、小麦,采用棋盘式取样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前茬为大豆的地块大豆根潜蝇发生程度最重,其次是前茬为马铃薯茬的田块,侵入率最低的是前茬为小麦茬地块。在调查所有的大豆株系中平均根潜蝇侵染率为66%,调查地块每平方米蛹的数量为21头,基本属于大发生。


黑龙江省野家杂交猪产业化发展研究
《农场经济管理 》 2015
摘要:随着我国野家杂交猪产业从开始的炒种到现在的稳步经营,已快速成长起来。作为研究种质资源的对象,对黑龙江省野家杂交猪种群的数量、密度与结构进行调研,有助于开展野家杂交猪科学的研究。本文从黑龙江省野家杂交猪产业现状入手,分析野家杂交猪产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AFS法和ICP-MS法测定饲料中砷和汞的比较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饲料中砷和汞,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AFS法测定饲料中砷和汞的检出限分别为0.062、0.001 3ng/ml,ICP-MS法测定饲料中砷和汞的检出限分别为0.017、0.001 5ng/ml。对12份饲料样品中砷和汞的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标准物质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高准确性和精密度。
关键词: 原子荧光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饲料 砷 汞


黑龙江省安达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遗传分化现象
《土壤与作物 》 2015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严重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世界性病害,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域之一,田间种植抗线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抗性已减弱甚至丧失,但线虫具体发生怎样的变异还不清楚。目前,Riggs和Schmit的鉴别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小种的鉴定,通过线虫的卵量来比较鉴别寄主的抗性差异可能将是更进一步分析小种变异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在田间鉴别寄主初步鉴定变异的地块,采取了安达地区两个地点的土样进行单孢囊分离培养和温室生理小种鉴定,同时也采取了山东泰安4号生理小种的田间土样作为对照。每个土样进行单孢囊繁殖,然后扩繁接种鉴别寄主,35 d~40 d后调查植株根表和土壤里的雌虫总数,再研磨雌虫收集卵量。利用孢囊的雌虫指数温室盆栽结果鉴定出安达的两个土样和山东的样品都是4号生理小种,但是通过线虫卵量和对照感病品种Lee比较,却发现安达的两个样品和山东的4号样品有很大的差异。田间初步实验和温室盆栽鉴定结果表明安达地区3号生理小种已经发生变异,温室试验表明该地区存在4号小种,且小种的毒性有明显的分化。图2,表2,参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