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根瘤菌及组合菌对大豆叶部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根瘤菌剂的施用效果,以‘合丰55号’大豆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根瘤菌及组合菌对大豆叶部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瘤菌及组合菌施用能够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SPAD、干物质积累和根瘤数,显著增加产量。与对照相比,株高分别提高8.4%和10.0%;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47.1%和41.2%;叶片SPAD值分别提高8.4%和11.1%;植株干重分别提高43.0%和60.7%,单株根瘤数分别提高44.0%和50.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根瘤菌及组合菌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18.3%和27.7%。综合以上分析,大豆施用组合菌处理效果最好。


农业物联网在蔬菜大棚中的应用研究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农业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农业物联网基本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农业物联网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针对现阶段农业物联网在蔬菜大棚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促进农业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汉麻籽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健康食品发展前景
《黑龙江科学 》 2015
摘要:汉麻籽具有丰富的油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对人类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汉麻籽中的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α-亚麻酸、γ-亚麻酸),可以延缓衰老、防止心血管疾病、促进大脑发育、抗炎以及抗癌、降低血黏度、清除体内的多余脂肪、保持心脏的活力和大脑思维敏捷、保持消化道通畅健康、改善和增进前列腺。汉麻籽含有丰富的汉麻仁球蛋白,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其蛋白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可以修复DNA。以汉麻籽为原料研发具有保健功能的健康保健食品,不仅能够推动汉麻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改善人类营养结构,促进身体健康。因此,汉麻籽健康食品发展前景良好。


春小麦新品种克春10号
《中国种业 》 2015
摘要:克春10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在2002年以克00-922为母本、加麦1号为父本,配制组合采用有性复合杂交方式,经系谱法选育的春小麦品种,经过2003-2008年共6代选择,于2008年决选,其品系代号为克08-1031。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旱、耐湿、秆强、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5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命名为克春10号,适宜在黑龙江省东部及相似生态区种植。1品种特征特性1.1植物学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春性,从出苗至成熟


夏播小黑麦生育期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保持和提高小黑麦优良品质,选择10个小黑麦品系,研究其在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品质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黑麦不同生育期的粗蛋白质含量不同,随生育时期不断变化逐渐降低,孕穗期最高,开花期时最低。不同生育期粗纤维含量不同,抽穗期粗纤维含量最低。不同生育期粗脂肪含量不同,随生育时期不断变化逐渐升高,孕穗期最低,开花期时最高。不同生育期产量不同,在抽穗期产量达到最高。建议夏播小黑麦在孕穗期和抽穗期之间刈割,做到产量和品质兼顾。综合鲜草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表现,小黑麦品系黑6-2表现最优。


橘红芯黄瓜果实颜色遗传规律研究
《中国林副特产 》 2015
摘要:以橘红芯黄瓜新品种与黄瓜普通芯品种为材料,采用杂交、自交等手段对黄瓜橘红芯果实颜色进行遗传对比研究。同时通过田间植株性状进行遗传对比研究,得到了橘红芯性状为单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


不同栽培因子对‘绥杂7号’产量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栽培因子对‘绥杂7号’产量影响的综合效应,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栽培密度、施肥量、播种日期与粒用高粱‘绥杂7号’产量之间的效应模型,经DPS统计软件检验,二次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建立的回归模型为:Y=8218.18312-446.78324X12-287.68422X22-567.34494X32。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施肥量、播期3因子对产量的增产作用依次为播期>密度>施肥量,对密度与肥料、密度与播期、肥料与播期之间的交互效应分析得出:以上两两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效应。模型经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绥杂7号’获得7330 kg/hm2以上产量的栽培因子组合方案为栽培密度17.154~18.846万株/hm2,施肥量为211.8~150.7 kg/hm2,播种日期为5月7号—5月12号。


STATTAT5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京海黄鸡繁殖性状的相关分析
《中国家禽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5b(STAT5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STAT5b基因在京海黄鸡、边鸡、尤溪麻鸡和AA鸡4个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与京海黄鸡繁殖性状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就STAT5b基因P1位点而言,在4个鸡群体中检测到6种基因型(DD、DE、DF、EE、EF、FF)。克隆测序发现,与DD基因型相比EE和FF基因型中存在2个突变(A9221G、T9401C)。就P2位点而言,在4个鸡品种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GG、GH和HH),克隆测序发现,与GG基因型比较HH基因型有3个突变(C11159T、T11183C和T11252C)。最小二乘分析结果显示,DF基因型的京海黄鸡300日龄产蛋数显著高于EE基因型的京海黄鸡个体(P<0.05),其他性状基因型间无差异(P>0.05);GG基因型京海黄鸡300日龄体重显著高于GH基因型的京海黄鸡个体(P<0.05),其他性状基因型间无差异(P>0.05)。单倍型分析产生8种单倍型,10种单倍型组合。单倍型组合H1H3和H1H8京海黄鸡个体300日龄产蛋数最多;单倍型组合H1H7京海黄鸡个体300日龄蛋重最大;H1H1单倍型组合京海黄鸡个体300日龄体重最高。因此,推测STAT5b基因P1、P2位点对京海黄鸡繁殖性状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京海黄鸡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5b(STAT5b) PCR-SSCP 多态性 繁殖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