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干污泥返料量对污泥堆肥氮素损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条垛式堆肥法,对污泥堆肥温度及氮素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堆体中添加不同量成品腐熟干污泥能够使堆体快速升温并在高温期维持较长时间,所有添加干污泥的处理均能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1987)》要求。添加30%~40%干污泥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控制氮素以铵态氮形式累积和损失,并且硝态氮损失也较少,堆肥结束后全氮损失量分别为12.26%和9.86%。经过50d的污泥堆肥化处理,物料由原来的深黑色变为灰黑色腐殖质状,疏松,臭味消失,基本达到腐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果园土壤营养状况和微生物种群调查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北京地区主要果树的肥力水平,此研究应用田间土壤取样方法,对苹果、梨、桃和葡萄三种不同产量品质水平(高、中、低)果园的土壤理化性状、营养水平和微生物种群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1.06~1.64g/cm3,不同树种差异不显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81.47~238.83mmol/kg,苹果、桃、葡萄园显著高于梨园,同一树种的高(H)、中(M)型果园均高于低(L)型园;土壤pH在6.45~8.55间;有机质含量7.34~19.50g/kg,不同树种差异不显著,同一树种的H园高于M、L园;全氮0.41~1.09g/kg,苹果、桃和葡萄园显著高于梨园,同一树种H园高于M、L园;速效磷14.54~185.50mg/kg,速效钾99.77~267.50mg/kg,不同树种及不同类型果园间差异均不显著;有效铁、锌和硼含量分别为4.78~33.42mg/kg、0.97~10.54mg/kg、0.19~0.58mg/kg。4种果园的土壤微生物总量为0.45×107~1.23×107cfu/g,其中苹果园最高,梨园最低;微生物种群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不同树种果园土壤营养水平(Pi)顺序为苹果(0.71)>葡萄(0.58)>桃(0.54)>梨(0.31),同一树种为H>M>L。综合分析,北京果园土壤营养和微生物种群总体状况为土壤pH偏高,有机质和全氮缺乏,磷钾比偏高,有效硼不足,土壤微生物总量偏少等,这为北京果园土壤改良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统优良番茄品种与新番茄品种品质比较
《中国蔬菜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从3609份番茄资源中筛选出12份优良的新老番茄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栽培方面来讲,整齐度高、抗病性强、商品性好是新番茄品种的优势,但从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的角度分析,传统优良番茄品种又优于新番茄品种。在种植方面配以适当的栽培措施,可以从口感和风味上提高番茄的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测试部位、温度对苹果品质近红外分析准确度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苹果为试材建立常温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模型,研究测试部位和样品温度对分析模型精度的影响,并探讨温度补偿模型最少用果量。结果表明,阳面2点和阴面2点光谱混合后平均所得光谱建立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水分和颜色模型交互验证相关系数分别达0.8274和0.8005;当不同温度样品添加量达到校正集样品数的20%时基本可以消除温度波动对定量分析模型的影响;温度补偿验证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水分和颜色温度混合校正模型预测标准误差分别比常温模型低15.52%~29.77%、13.68%~31.68%和45.9%~88.4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溪红点鲑的特殊动力作用
《动物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14.5±0.5)℃条件下,测定了平均体重(26.5±2.0)g(n=260)溪红点鲑(Salvelinusfontinalus)饱食和空腹状态下的耗氧率及排氨率。实验组共测定了260尾个体,空腹状态下标准耗氧率和标准排氨率分别为(175.00±8.49)mg/kg.h及(2.91±0.40)mg/kg.h;饱食后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趋势均呈现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然后恢复到初始水平,最大值分别为(375.93±9.73)mg/kg.h和(16.01±0.37)mg/kg.h,最大值出现时间分别为饱食后(6.0±0.3)h和(7.0±0.5)h,饱食后耗氧率和排氨率发生改变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3.0±1.5)h及(23.0±2.0)h,耗氧总增量和排氨总增量分别为(2641±137)mg及(164±10)mg。结果显示,溪红点鲑饱食排氨率的变化过程与其饱食耗氧率的特殊动力作用(SDA)具有类似的特征,表明二者在能量代谢机制上相互关联,溪红点鲑的SDA总耗能的18.8%±1.2%由蛋白质分解代谢所提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茱萸发酵酒制备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山茱萸发酵酒的制备工艺,该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山茱萸干果浸泡后压榨物的水解酶种类与用量,以及果汁发酵工艺中活性干酵母种类、蔗糖添加方式、化学降酸剂类型;通过正交试验优选蔗糖、酵母及酒石酸钾的最佳用量;再由单因素试验选取用于后发酵液的澄清剂种类及用量。山茱萸发酵酒最佳制备工艺为:压榨物用3.0mL/L戊聚糖复合酶L水解;过滤得到的果汁经1.0g/L碳酸钾+10.0g/L酒石酸钾降酸后用0.50g/L活性干酵母VL3发酵,48h后加100.0g/L蔗糖继续发酵至CO2达失重平衡;分离得到的酒液经后发酵15d后用2.00g/L精制果胶酶进行澄清。验证试验表明该优化工艺条件具有可重复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蔺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研究
《植物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成熟且具活力的马蔺种子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与不同浓度比例的2,4-D、BA、NAA、KT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构成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等培养基的组合方案,对马蔺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有显著影响,MS+2,4-D 4mg·L-1+BA2mg·L-1、MS+2,4-D 4mg·L-1+BA5 mg·L-1和MS+2,4-D 2mg·L-1+KT1.5mg·L-1为最佳诱导培养基,诱导出愈率均在58%以上,显著高于其它培养基组合方案(p<0.05);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BA4mg·L-1和MS+BA1 mg·L-1+NAA0.15mg·L-1,绿苗分化率高达100%,生长势好,状态叶和分化芽丛质量好;适宜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BA2mg·L-1+NAA0.1mg·L-1、MS+BA1mg·L-1+NAA0.2mg·L-1;1/2MS为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1/2MS+IBA0.5mg·L-1、1/2MS+IBA0.5mg·L-1+NAA0.5mg·L-1两种组合也相对较好;试管苗不需炼苗可直接出瓶移栽于V田土∶V河沙=2∶1的土壤基质,成活率在95%以上。从而为马蔺提供了一套从"成熟种胚—诱导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继代增殖—生根—试管苗移栽"等整个过程中各环节的最佳培养基和操作规程的组培快繁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践中,大尺度上测量叶面积指数(LAI)很难实现,利用遥感技术进行LAI的定量反演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该文应用MODIS地表反射率数据反演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假设MODIS像元由作物和土壤混合,建立了SAILH模型与裸土反射率组成的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LAI反演,获得了北京顺义冬小麦种植区在2001年4月1个时间序列的LAI。研究表明,此方法能够较好的获取大区域尺度上的LAI,对冬小麦长势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神经网络 遥感 监测 叶面积指数(LAI) MODIS数据 反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茱萸果汁RP-HPLC梯度洗脱优化实验研究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 2009 EI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建立山茱萸果汁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经梯度洗脱优化出的色谱条件为: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以体积分数为0.1%磷酸水溶液(含2%乙腈)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时间分别为0、8、12、26和55 min时,B体积分数(%)分别为0、0、8、8和26,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波长为259 nm.采用中位数法筛选10批山茱萸果汁HPLC图谱的特征峰,确定15个共有峰为果汁定性分析的指标峰.以马钱苷吸收峰为参照,对果汁HPLC图谱中马钱苷进行定量测定,其线性范围为0.092~0.920μg,平均回收率为99.06%(RSD=1.62%),马钱苷平均含量为2.162 mg/mL(n=10).
关键词: 山茱萸 果汁 马钱苷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质量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芜菁地上部和根部硫代葡萄糖苷组分及含量
《中国蔬菜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国际标准方法对两个外观和口味差别较大的芜菁品种红圆和白玉地上部和根部硫代葡萄糖苷(硫苷)组分与含量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两品种所含硫苷组分相同,均包括6种脂肪族硫苷,即2-羟基-3-丁烯基硫苷、4-甲亚砜丁基硫苷、2-羟基-4-戊烯基硫苷、5-甲亚砜戊基硫苷、3-丁烯基硫苷、4-戊烯基硫苷;1种芳香族硫苷,即苯乙基硫苷;3种吲哚族硫苷,即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4-甲氧-3-吲哚甲基硫苷和1-甲氧-3-吲哚甲基硫苷。红圆地上部和根部总硫苷含量分别为12.13和11.25μmol.g-1(DW),而白玉地上部总硫苷含量为49.98μmol.g-1(DW),是根部总硫苷含量〔33.43μmol.g-1(DW)〕的1.5倍;白玉地上部与根部总硫苷含量显著高于红圆,主要是由于脂肪族硫苷,尤其是3-丁烯基硫苷含量差异引起的;红圆地上部和根部脂肪族硫苷占总硫苷的比例低于白玉,吲哚族和芳香族硫苷占总硫苷的比例则高于白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