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13年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研究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关于冬季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方面的研究可为探索其渔场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其越冬策略研究提供参考。基于2013年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渔业调查期间收集的相关数据,对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磷虾群平均深度维持在表层以下100~300 m,磷虾群最深出现在日升时分,而最浅则出现在夜间时分;7—9月,随时间的推移,磷虾群所处水层呈加深趋势。夜间、白天和黄昏时段磷虾群平均深度呈现较为明显的月份差异。白天磷虾群多集中在较深水层,夜间会上浮到较浅水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大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水平分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5-11月及2012年3-4月在莱州湾进行的每月1次共9个航次的调查资料,通过解剖镜下镜检浮游生物网拖网样品,分析莱州湾3-11月大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水平分布。结果显示,砂壳纤毛虫总丰度的水平分布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特点:3–5月砂壳纤毛虫总丰度在湾底较高,向湾口递减;6-11月砂壳纤毛虫总丰度在湾中及湾口较高,湾底近岸海区较低。各月砂壳纤毛虫丰度较大的区域温度、盐度比较相似,表明砂壳纤毛虫可能有一定的适温性和适盐性。其中,6月砂壳纤毛虫丰度的分布与同期调查的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较一致,表明砂壳纤毛虫可能是仔稚鱼的开口饵料,对鱼类仔稚鱼的成活和发育有帮助。3-11月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的变化范围是5-20种,有17个种在不同月份成为优势种。优势种种类数最多的是7、8月(10种),4月最少(2种)。各航次中不同优势种的最大丰度为489×103个/m3(运动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bilis,5月);较小的丰度仅为4×103个/m3(半旋拟铃虫Tintinnopsis hemispiralis,11月)。主要优势种(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为优势种的种类)有运动类铃虫(C.mobilis)、白领细壳虫(Stenosemella nivalis)、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 radix)、妥肯丁拟铃虫(T.tocantinensis)和半旋拟铃虫(T.hemispiralis)。8月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3个站位发现河口拟铃虫(Tintinnopsis estuariensis),这是在长江口海域发现的砂壳纤毛虫新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流域绥芬河水系野生洛氏鱥胚胎发育
《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观察2种方法,对野生洛氏鱥胚胎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分析了洛氏鱥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及各时期特点。结果表明:洛氏鱥成熟卵为圆球形,米黄色,略透明,卵沉粘性,卵膜适中,略有弹性;受精卵吸水后极度膨胀,弹性增大明显;受精卵在水温15.0~17.1℃条件下,历经170 h孵出,整个发育期间所需积温为2612.8℃·h,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至破膜等6个阶段,各阶段发育所需积温分别为17.0、119.0、145.0、132.0、164.0、2035.8℃·h;在胚胎发育期间,许多器官分化形成,至孵化时,胚胎已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器官,胸鳍、尾鳍、臀鳍均已形成,背鳍原基开始出现;初孵仔鱼卵黄囊为长椭圆形,鱼体透明,无色素,3日龄仔鱼黑斑呈块状,卵黄基本吸收完全,不久便可以摄食单胞藻、草履虫或蛋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促性腺激素α亚基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
《海洋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性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从条石鲷(Oplegnathidae fasciatus)垂体中获得了全长为897bp的GtHαcDNA序列,其中包含249bp的5′非编码区、399bp的开放阅读框和249bp的3′非编码区。该基因编码由132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蛋白,其中前3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在第122和124Cys中间间隔了一个组氨酸(His),形成CXC型趋化因子的特征结构,肽链中包括10个保守Cys残基和2个N-糖基化位点。氨基酸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条石鲷GtHα与鲈形目鱼类的进化关系较近,与鲈形目鱼类GtHα的同源性为87%~98%,与其他脊椎动物GtHα的同源性为53%~8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GtHαmRNA在垂体、脑、性腺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心、肝脏、胃、肠、肌肉、幽门盲囊中微量表达,在脾脏、头肾、鳃、肾脏中不表达,其中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周期表达发现:垂体中GtHαmRNA在卵巢发育的Ⅴ期达到最大值,卵巢中GtHαmRNA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而脑组织中GtHαmRNA在卵巢发育的Ⅴ期达到最低值,表明GtHα对卵母细胞发育的调控可能同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途径进行。本研究为条石鲷生殖调控机制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条石鲷 促性腺激素α亚基 cDNA克隆 表达 卵巢发育周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沙门氏菌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学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贝类样品中分离到一株沙门氏菌裂解性噬菌体SLMP1,对其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从贝类样品中分离沙门氏菌噬菌体SLMP1,观察噬菌斑特征,分析SLMP1的宿主范围;利用聚乙二醇8000沉淀浓缩SLMP1颗粒,用氯化铯等密度梯度离心纯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纯化的SLMP1颗粒;采用酚-氯仿法提取SLMP1核酸,通过核酸酶处理分析核酸类型;分析SLMP1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及裂菌效果。【结果】SLMP1噬菌斑直径约2–3mm,圆形透明、边缘清晰;SLMP1能裂解肠沙门氏菌肠亚种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LMP1头部呈二十面体,直径约62nm,含非收缩性尾部,尾长约110nm,属于长尾病毒科;SLMP1核酸为双链DNA;SLMP1在30–60°C稳定,在pH4.0–11.0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感染宿主菌潜伏期为10min、裂解期为120min、裂解量为51;SLMP1在液体环境中具有良好的裂菌效果。【结论】SLMP1属dsDNA长尾科裂解性噬菌体,具有沙门氏菌生物抑菌剂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沙门氏菌噬菌体 裂解性噬菌体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纤维绳索强力与直径、线密度数学模型分析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ISO1346-2012中聚丙烯8股绳索为例,分别对该绳索的直径和断裂强力、线密度和断裂强力进行了指数函数拟合,并进行修正检验。通过对修正前后函数的极差和方差等比较,结果显示,修正后的函数比修正前函数的准确度有明显提高。用相同的方法对现有ISO标准中的其它材质和规格绳索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了其它材料绳索的直径和断裂强力以及线密度和断裂强力的数学模型。该直径-强力与线密度-强力模型的建立,对进行软件设计以及数据库的建立有重要辅助作用,对标准中未规定的产品的设计和技术指标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原表位富集区的原核表达及应用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1203株(IHNV-Sn1203)基因组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通过RT-PCR一步法扩增截短的G蛋白基因序列(约375 bp),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 ET-27b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7b-IHNV-short G,通过大肠杆菌Rosetta表达菌株获得高效表达。在IPTG浓度为0.25 mmol/L时,37℃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 000,符合预期大小,并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4 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大。蛋白经变性、复性处理后获得不带任何标签的纯化蛋白,并利用该蛋白制备兔抗血清。ELISA结果显示,兔抗血清的效价为1∶80 000,说明制备的兔抗血清能够识别表达的重组蛋白;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兔抗G蛋白血清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并且与VHSV参考毒株没有任何交叉反应。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G蛋白 原核表达 抗血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营养需求与健康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团头鲂是我国主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养殖规模在近10年不断扩大。团头鲂的营养物质需求主要以生长和营养缺乏症为评价指标。而营养物质对鱼类健康,如免疫反应和抗病力等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一般认为,饲料中营养物质搭配合理、品质优良有利于维持鱼类生理健康,并能保护养殖水环境。此外,一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在鱼类的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水产饲料应具有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和维持健康的双重作用,通过营养调控预防鱼类疾病是保证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综述了团头鲂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以及饲料营养元素对团头鲂免疫力及抗病力影响的最新报道,以期为团头鲂高效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点篮子鱼血清渗透压、离子含量及鳃丝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as)广盐性的特点,设计了5个盐度梯度:自然海水(对照组,盐度约30)、盐度20、盐度10、盐度5和盐度0,对点篮子鱼进行了48 d养殖实验,测定了5种盐度条件下点篮子鱼血清渗透压、离子含量及鳃丝Na+/K+-ATP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点篮子鱼血清渗透压随盐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除盐度20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它盐度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盐度组血清渗透压均在12 d时达到最小值,24 d血清渗透压有明显的回升,48 d趋于稳定,各时间点上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点篮子鱼血清等渗点渗透压为402.5 m Osm·kg-1。在盐度5和盐度0条件下,血清离子浓度发生急剧下降,并在6 d和12 d达到最低值,24 d时有所回升;盐度20组血清Na+和Cl-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K+和其余各盐度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鳃丝Na+/K+-ATP酶活力随着盐度的降低,分别在3 d和6 d达到最低值;盐度5和盐度0在12 d时Na+/K+-ATP活性迅速上升,并显著超过对照组,24 d再次下降;而盐度10缓慢回升,在48 d达到正常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点篮子鱼对盐度变化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在低渗环境中,点篮子鱼通过降低血清中离子含量及鳃丝Na+/K+-ATP酶活力的迅速变化来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 点篮子鱼 盐度 血清离子 渗透压 Na+/K+-ATP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硝酸钙对池塘沉积物中理化因子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减少池塘底泥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以硝酸钙和养殖池塘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试验方法,探讨了添加硝酸钙对池塘沉积物理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硝酸钙后,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浓度持续降低,最终降至初始值的14.78%;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表层和深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PO43--P的浓度,在表层降低的幅度较大,第7~28天可降低超过85%的PO43--P。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硝酸钙可以显著改善池塘底泥沉积物中NH4+-N和PO43--P的含量,研究结果对减少池塘底泥沉积物的修复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