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EDEM的大豆窝眼轮式排种器优化设计与试验
《农机化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现有窝眼轮式排种器对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对窝眼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利用EDEM仿真软件对优化设计后的排种器进行仿真,通过三因素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分别选取型孔数量、窝眼轮转速、毛刷与窝眼轮转速比3个因素探寻排种器最佳参数组合。采用方差分析得出了窝眼轮转速、毛刷与窝眼轮转速比、型孔数量对排种器排种性能试验影响显著,影响合格指数的主次顺序为型孔数量、窝眼轮转速、毛刷与窝眼轮转速比。利用响应面分析直观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对合格指数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响应面BBD模型优化确定了排种器最佳参数组合为窝眼轮转速40.89r/min、转速比1.71、型孔数量13.82。选取排种器窝眼轮转速为41r/min,转速比为1.7,型孔数量为14进行验证试验,得到合格指数为98.83%,满足大豆排种器作业要求。


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中国牛业科学 》 2023
摘要:本实验以中药提取物小檗碱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实验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随后分别选取2 MIC、1 MIC、0.5 MIC浓度小檗碱,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生长的抑制率,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 2 MIC、1 MIC、0.5 MIC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2.5 μg/mL,2 MIC、1 MIC、0.5 MIC浓度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率分别为 77.14%、66.91%和 55.55%,荧光定量PCR测得各组金葡菌Nuc基因的Ct值大小为Ct值(0.5 MIC)>Ct值(1.0 MIC)>Ct值(2 MIC),说明随着小檗碱浓度的增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增强,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本研究为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被膜 小檗碱 实时荧光定量PCR


OsPHR2对小麦酸性磷酸化酶活性和根系土壤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水稻低磷胁迫转录因子OsPHR2对小麦酸性磷酸化酶活性、根系土壤有机酸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以转OsPHR2小麦纯合株系和受体对照为试验材料,在不施磷(低磷)、施易溶性磷(0.200 g· kg-1,KH2PO4为磷源)和施难溶性磷(0.200 g·kg-1,以A1PO4为磷源)3个处理下开展转OsPHR2小麦酸性磷酸化酶活性、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和根系活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在低磷和施A1PO4处理下2个转OsPHR2小麦株系旗叶和根部酸性磷酸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受体对照;施KH2PO4处理下,2个转基因株系旗叶酸性磷酸化酶活性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对照,根部在抽穗期显著高于对照,其他时期差异均不显著.随着小麦生育进程,小麦根际土壤草酰乙酸、草酸、乙酸、丙二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含量逐渐增加.拔节期和抽穗期,在低磷、施AlPO4和施KH2PO4处理下转基因系OsT5-28根际土壤五种有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转基因小麦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较对照的提高幅度在拔节期或抽穗期较大.三种处理下转基因系OsT5-28根系TTC还原力在三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对照.这说明低磷胁迫下OsPHR2可提高小麦酸性磷酸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促进根系有机酸的分泌,增加分泌量,从而提高小麦磷素吸收效率.


平菇杂交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中国瓜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平菇一茬菇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平菇工厂化高产育种及管理提供依据,测量了41个平菇菌株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8个因素,即出菇率、平均朵片数、20片菇质量、菌盖长度、菌盖宽度、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应用SPSS 22对各性状因子与产量之间进行相关性、逐步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一茬菇产量与菌盖宽度、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出菇率这4个性状显著相关;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菌盖宽度(X2)和出菇率(X6)两者与一茬菇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菌盖厚度(X3)与一茬菇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出菇率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552,相关系数达到0.704,是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的性状,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一致,以出菇率、菌盖厚度、菌盖宽度为3要素的一茬菇产量最优的回归模型为Y=0.270 X2-0.359 X3+0.552 X6.提高出菇率能够显著提高平菇一茬菇产量,适当增加菌盖宽度、减少菌盖厚度可以提高平菇产量,应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互相协调.


辣椒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研究及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辣椒花药培养效率,以14个辣椒基因型为试材,探讨了不同质量浓度碳源组合、活性炭、硝酸银(AgNO3)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4个因素对辣椒花药培养的影响.并对再生株系利用DNA流式细胞仪进行植株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14个基因型均可出胚,13个基因型成苗,其中,华之秀1号的出胚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63.33%和23.88%;碳源以10 g/L蔗糖+20 g/L麦芽糖最佳;MS培养基中加入2 g/L活性炭和6 mg/L AgNO3时辣椒花药培养效率最高,出胚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29.63%和15.20%;植物生长调节剂以1.000 mg/L 2,4-D+1.50 mg/L KT和0.001 mg/L 2,4-D+0.05 mg/L KT表现最佳,其中,1.000 mg/L 2,4-D+1.50 mg/L KT处理参试基因型最高出胚率和成苗率分别为63.33%和23.88%,而0.001 mg/L 2,4-D+0.05 mg/L KT处理参试基因型最高出胚率和成苗率分别为20.00%和10.54%.对383个再生株系进行倍性鉴定,发现279株单倍体、87株二倍体、2株三倍体、2株四倍体、1株混倍体(单倍体与二倍体)和12株非整倍体,单倍体和二倍体在再生植株群体中占比分别为72.85%、22.72%.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较低,且同一花药诱导出的再生植株倍性通常一致.
关键词: 辣椒 花药培养 碳源 活性炭 AgNO3 植物生长调节剂 倍性鉴定


山药潜隐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0引言山药(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可作为药用或食用材料~([1]),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河南、山东、江苏、广西和江西等省份都有种植。山药生产中以块茎无性繁殖方式为主,导致病毒病发生严重~([2])。侵染山药的病毒主要包括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3])、杆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4])、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5])以及蚕豆病毒属(Fabavirus)~([6])的一些病毒。


玉米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与应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核心种质是针对解决育种问题而建立的成套优异种质集合,也是种质资源研究紧密衔接作物育种的体现形式。鉴于玉米核心种质研究现状,明确了玉米应用核心种质的基本范畴和特征,提出在玉米核心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重要育种性状的优异等位基因,构建分别适应不同生态区、杂种优势类群明确、所含优异等位基因清晰、无明显遗传累赘的应用核心种质,将是今后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工作重点。最后,对玉米应用核心种质构建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期推动我国玉米应用核心种质构建相关工作的高效发展,使其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玉米育种研究提供有效的物质和信息支撑。


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功能评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1龄幼虫的控制潜能,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并采用HollingⅡ模型和Hassell-Varley模型分别拟合计算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9.692,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9.231头,且处理单头猎物时间最短,为0.052 d;东亚小花蝽雄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中等,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6.610,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6.949头,处理单头猎物时间为0.059 d;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弱,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3.211,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3.103头,处理单头猎物时间也最长,为0.076 d。东亚小花蝽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与搜寻效应呈负相关;其对猎物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强。综上所述,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潜能,其中雌成虫的控制潜能最强。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东方黏虫 捕食作用 干扰反应 生物防治


铁皮石斛种子组培繁育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以铁皮石斛种子为材料,以马铃薯泥为培养基添加物,建立铁皮石斛种子实生苗组培体系.结果表明,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最佳培养基为1/2MS+10 g/L马铃薯泥+0.2 mg/L NAA,原球茎增殖分化培养基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5 mg/L NAA+60 g/L马铃薯泥,壮苗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1.0 g/L活性炭+0.5 mg/L NAA+40 g/L马铃薯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