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检测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中国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枣和火龙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分析了2种水果中残留量差异,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中吡唑醚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分析2种水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差异,长期和急性膳食摄入评估采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枣(全果)、枣(果肉)、火龙果(全果)和火龙果(果肉)中吡唑醚菌酯在最后1次施药间隔7 d时残留量分别为1.27~1.99、1.36~2.13、0.097 5~0.163 mg/kg和0.01~0.017 3 mg/kg;在最后1次施药间隔14 d时残留量分别为0.931~1.68、0.999~1.80、0.057~0.15 mg/kg和0.011 4~0.018 9 mg/kg。吡唑醚菌酯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1.83 mg,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97%。枣(儿童)、枣(成人)、火龙果(儿童)和火龙果(成人)中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分别为0.001 07、0.006 10、0.000 675、0.000 939 mg/kg bw,占急性参考剂量的百分率分别为0.152%、0.872%、0.096 4%和0.134%。按本试验的施药方式进行施药时,最终残留量差异与作物种类相关,试验水果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一般人群的健康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河南原阳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发生动态与虫源性质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粘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规律和虫源性质,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虫情测报灯对河南原阳2020-2021年东方粘虫Mythimnaseparata和劳氏粘虫Mythimnaloreyi进行持续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并对2018-2021年2种粘虫各代的虫源性质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东方粘虫以第2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2.95%),2021年以第1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81.42%);监测期间劳氏粘虫均以第3代为主,分别占全年总诱虫量的46.27%和43.10%。雌蛾卵巢解剖的结果表明,东方粘虫第1代(2019年除外)和第3代(2020年除外)成虫中卵巢发育低级别(Ⅰ-Ⅱ级)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该代成虫以向外迁出为主,第2代成虫卵巢发育高级别(Ⅲ-Ⅴ级)所占比例较高,以留在当地为主(2020年除外)。劳氏粘虫各代成虫卵巢发育低级别的比例均较低(低于25.00%),各代成虫均以留在本地为主。【结论】河南原阳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的种群发生动态和虫源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蔬菜根结线虫生防菌淡紫紫孢菌研究进展
《中国瓜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根结线虫病已成为我国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淡紫紫孢菌是多种植物线虫及病原菌的重要天敌,是极具推广潜力的生防菌。简要介绍了根结线虫的危害,着重阐述了淡紫紫孢菌对根结线虫的致病机制,并对其抵御其他病原菌和虫害、定殖影响因子、发酵工艺等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淡紫紫孢菌的分子机制、次级代谢产物及核心微生物组等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破解蔬菜根结线虫防治技术壁垒提供一定的思路。


半地下通风库结合冷库贮藏对酥梨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酥梨果实商品性,以金顶谢花酥梨为材料,研究不同半地下通风库贮藏时间处理后再结合冷库组合贮藏方式对其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库贮藏酥梨果实可快速退绿转黄,低温可有效抑制叶绿素降解,半地下通风库结合冷库贮藏可有效改善贮藏酥梨果实的色泽,促进果皮退绿转黄.20 d半地下通风库处理,可维持果实硬度,保持较高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抑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上升.酥梨半地下通风库贮藏20d后转入冷库贮藏200 d,果实品质和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较好,酥梨果皮转黄,腐烂率(3.3%)最低,果实光洁度L*值(78.5)最高,TSS含量(11.8%)、硬度(3.88 kg/cm2)、可滴定酸(TA)含量(0.098%)、类胡萝卜素含量(29.01 μg/g)、SOD 活性[354.48 U/(min·g)]和 CAT 活性[12.97 U/(min·g)]较直接冷库贮藏(CK)低但差异不显著,PPO活性[1 621.06U/(min·g)]较CK高且差异显著,果皮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CK.综上,酥梨半地下通风库贮藏20 d后转入冷库中长期贮藏,既可满足消费需求又可保持与冷库贮藏相当的果实品质,且操作简单、方便应用,可在酥梨产地推广.


中国主产区芝麻生育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山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中国芝麻主产区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四省63个气象站点1978—2019年间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主产区及四省芝麻生育期内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主产区芝麻全生育期平均降水量在224.3~1 194.3 mm之间,呈西北部和南部低、中东部高的分布趋势,且变异系数较大,在0.20~0.98之间。主产区中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降水主要集中在现蕾-盛花期,江西主要集中在苗期。从气候倾向率看,主产区北部降水量以减少趋势为主,南部以增加趋势为主,但趋势大部分不显著;具体到各省情况,安徽终花-成熟期平均每10年显著增加14.2 mm,江西苗期和全生育期平均每10年分别显著增加22.1 mm和43.1 mm,其余省份和其它生育期变化趋势均不显著。1978—2019年主产区芝麻生育期内每个省都有50%以上的年份降水量在300~600 mm区间,而河南有81.0%的年份降水量在300~600 mm之间,四省中占比最高,且全生育期内降水量较其它三省偏少,与芝麻需水量契合度较高。本研究所得出的1978—2019年中国主产区四省芝麻生育期内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可为今后中国芝麻种植布局和生产决策提供参考。


许昌烟区气温突变特征及其对烤烟根茎类病害的影响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为研究气温突变对烤烟病虫害的影响,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法、滑动t检测法对1958—2021年许昌市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许昌烤烟大田生长期的平均气温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旺长期和成熟期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伸根期平均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烤烟伸根期气温在2007年前后发生了由低到高的气温突变;旺长期在1970年前后发生了由高到低的气温突变;成熟期在1971、1993、2001年分别发生了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3次气温突变.整个大田生长期的平均气温在1970和2007年出现了显著气温突变,分别与同年烤烟旺长期、伸根期的气温突变直接相关.因此,烤烟大田生长期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烤烟伸根期发生了气温突变,并形成"前期升温、后期降温"的变化趋势,导致近年来烤烟根茎类病害的发生特点出现了新的变化.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有益于缓解花生连作障碍,促进花生养分高效和持续高产。在花生典型种植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酸性砂姜黑土,设置不接种(CK)、接种AM真菌(AM)、接种根瘤菌(Rb)、双接种(AM+Rb)4个处理,采用微区试验,研究AM真菌与根瘤菌对花生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增加了花生第一侧枝长和分枝数,显著提高了花生根和地上部生物量、荚果重和根瘤数,其中AM+Rb处理提高效果最显著。同时AM+Rb处理的花生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分别显著提高30.1%、20.2%和59.7%,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明显提高,不同部位氮、磷、钾、钙、镁积累量显著增加,效果优于单接种。比较AM真菌和根瘤菌2种接种方式,Rb处理的花生不同部位氮积累量较高,而AM处理的根系形态状况较好,且花生不同部位磷、钾、钙、镁吸收量较高。可见,在酸性砂姜黑土区,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尤其是双接种有益于改善根系形态状况和根际微生物环境,增强花生养分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花生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根瘤菌 花生 根系形态 养分吸收 土壤微生物


耐直播粳稻种质资源筛选及其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河南省稻区种植的耐直播粳稻种质,对2000份粳稻种质资源进行大田直播,分析出苗能力、始穗期、株高和产量等性状,初筛耐直播种质,然后通过考种进一步筛选耐直播高产种质,再通过始穗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比较进一步筛选耐直播高产种质,并研究种植密度[80 kg/hm2(T1)、100 kg/hm2(T2)、120 kg/hm2(T3)和140 kg/hm2(T4)]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适宜种植密度及最终的耐直播高产种质.结果表明,2000份粳稻种质中,出苗能力分级为1级的种质8份(0.40%)、3级85份(4.25%)、5级1762份(88.10%)、7级102份(5.10%)、9级43份(2.15%),平均出苗能力分级为5.09,不同地理来源种质平均出苗能力分级在4.82~5.46.随种质地理来源纬度降低,始穗期延迟.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来源种质始穗期一般在8月15日之前,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47.5 d、54.9 d、54.8 d、57.8 d和59.7 d;辽宁省、日本和韩国、北京市和河北省来源种质始穗期一般在8月20-25日,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65.8 d、66.4 d、68.9 d和68.1 d;来自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和云南省的种质大多数不能正常抽穗,占比48.33%~79.04%,能抽穗的种质始穗期大多在8月25日之后,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72.0 d、78.2 d、77.8 d和75.2 d.田间初步筛选出苗能力分级不低于7级,始穗期8月15日—9月4日,株高115 cm以下,无倒伏现象,无稻瘟病、纹枯病等,丰产性较好的种质194份.测产考种筛选出结实率高于80%、产量较高的耐直播种质150份.150份种质的出苗能力分级以5级为主,其中3级3份(2.0%),5级135份(90.0%),7级12份(8.0%);始穗期介于8月21日—9月4日;来源于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5省,种质份数分别为116份(77.3%)、11份(7.3%)、7份(4.7%)、7份(4.7%)和9份(6.0%);辽宁省来源种质平均产量最高,达9286.5 kg/hm2,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来源种质平均产量分别为6390.0 kg/hm2、7053.0 kg/hm2、6432.0 kg/hm2和7054.5 kg/hm2.鉴于150份耐直播种质中,辽宁省来源种质产量性状表现突出,从辽宁省来源耐直播种质中筛选株高不超过110 cm、始穗期8月20-30日、产量较高的种质76份,并对其进行适宜种植密度研究,发现随种植密度增加,基本苗数、穗数显著增加;T3、T4处理总颖花数显著高于T1、T2处理;T1、T2、T3、T4处理产量分别为7621.20、7735.35、8003.25、7961.10 kg/hm2,T3和T4处理产量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T3处理产量最高.在T3处理下从76份种质中筛选出耐直播高产种质14份,其中较对照郑旱10号增产的种质9份,分别是辽星13、辽粳9号、营9207、丹粳12、锦稻105、辽星15、美锋1号、辽盐糯10号、祥丰00-93,分别较对照增产17.72%、7.75%、6.61%、6.15%、3.46%、3.16%、1.87%、1.27%、0.93%,这些种质可用于河南省及邻近地区粳稻耐直播育种,其中辽星13产量达11018.0 kg/hm2,表现高产,可直接应用.


设施草莓促成栽培中灰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初报
《上海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为筛选出河南省设施草莓促成栽培中安全、高效的草莓灰霉病防治药剂,特选取不同类型的药剂进行了相关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供试6种药剂对草莓灰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在第2次施药后7 d,6种药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在51.42%~71.13%之间.其中,新型复配化学药剂30%啶酰·咯菌腈悬浮剂、38%唑醚·嘎酰菌水分散粒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较高,其次是生物药剂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而常规化学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0%嘧霉胺悬浮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较低.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特征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实现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与常规土壤参数分析相结合,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及有机肥氮替代40%化肥氮(R2FM及R4FM,有机肥于小麦季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及与关键驱动因子的关系。【结果】R2FM及R4FM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高于CF处理,增幅分别为12.2%和10.2%,而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CK、CF、R2FM及R4FM处理周年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9、50.3、43.9及39.6μg·m~(-2)·h~(-1),其中小麦季为3.1、23.6、25.0及26.4μg·m~(-2)·h~(-1),玉米季为8.8、77.0、62.8及52.9μg·m~(-2)·h~(-1);不同施肥处理下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NO_3~--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还与小麦季土壤温度、玉米季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F、R2FM及R4FM处理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38、2.44及2.53 kg·hm~(-2),较CK处理(0.56 kg·hm~(-2))显著增加325%—354%,N_2O-N排放系数为0.40%—0.44%,但CF、R2FM及R4FM处理之间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N_2O-N排放系数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季节性N_2O累积排放量存在差异,与CF处理相比,R2FM及R4FM处理在小麦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28.3%和62.6%,且二者N_2O-N排放系数(0.35%和0.41%)显著增加,而在玉米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15.8%和33.8%;N_2O累积排放量与小麦季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含量及玉米季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玉米季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条件下,优化小麦季施肥管理是减少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关键。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化肥减施 畜禽粪便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 砂姜黑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