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沙糖橘上植绥螨种群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化学防治措施和果园杂草对沙糖橘Citrus reticulita Blanco上植绥螨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为建立以利用捕食螨为主的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连续在同一个沙糖橘果园中开展了植绥螨的种群动态调查,分别在果树上和周围杂草上采取振落法采集捕食螨标本,室内进行玻片鉴定捕食螨种类,统计螨个体数量,分析植绥螨的种群结构和种群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沙糖橘上调查采集的捕食螨分别是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 Amitai&Swirski、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 (McGregor)、钝毛钝绥螨A. obtuserellus Wainstein&Begljarov、尼氏真绥螨Euseiusnicholsi(EharaetLee)、长刺新小绥螨N.longispinosus(Evans)和墨西哥似前锯绥螨Proprioseiopsis mexicanus Garman。墨西哥似前锯绥螨为杂草上优势种,真桑新小绥螨N. makuwa Ehara和冲绳肩绥螨Scapulaseius okinawanus Ehara仅在杂草上发现。加州新小绥螨和墨西哥似前锯绥螨在沙糖橘上和杂草上的种群动态变化相似,发生高峰期存在互补的现象。【结论】化学农药对沙糖橘上植绥螨的种群结构组成没有显著影响。自然状态下,沙糖橘园的植绥螨优势种类为加州新小绥螨和江原钝绥螨,两种捕食螨种群发生高峰时间段也不同。加州新小绥螨对化学农药的整体耐受度相较其它种类较高,田间使用高效氯氰菊酯会显著抑制柑橘上植绥螨的种群增长。杂草对于稳定果园中捕食螨种群具有积极作用,使用除草剂会间接破坏柑橘园中植绥螨种群的稳定性。


樱桃谷公鸭对玉米DDGS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率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樱桃谷公鸭对5个地区玉米DDGS的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率。【方法】将98只18周龄体重3.25 kg±0.25 kg的健康樱桃谷公鸭随机分为7组,每组14只,1只为1个重复,单只饲养于代谢笼。其中,5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吉林、美国(粗)、美国(细)、山东和辽宁玉米DDGS与玉米淀粉按7∶3配制成的试验饲粮;玉米淀粉组饲喂100%玉米淀粉饲粮;内源组禁食。按强饲流程进行公鸭强饲试验和代谢试验,收集全部排泄物。测定强饲饲料及排泄物的总能、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养分含量。【结果】辽宁玉米DDGS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个试验组(P<0.05),美国(粗和细)玉米DDGS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吉林组(P<0.05)。美国(粗)玉米DDGS总能显著低于其他4个试验组(P<0.05)。美国(细)、辽宁组表观可利用蛋白质和真可利用蛋白质较美国(粗)、山东组均显著提高(P<0.05)。美国(粗)、辽宁组表观代谢能和真代谢能均显著高于吉林、山东组(P<0.05)。辽宁玉米DDGS苏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精氨酸、支链氨基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真可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试验组(P<0.05),脯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5种非必需氨基酸真可利用率最高。【结论】5个不同地区玉米DDGS营养成分及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率具有较大差异。樱桃谷公鸭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利用率排序为辽宁>美国(细)>美国(粗)>吉林>山东,5个不同地区玉米DDGS粗蛋白质含量排序为山东>吉林>美国(粗)>美国(细)>辽宁。
关键词: 玉米DDGS 樱桃谷公鸭 可利用蛋白质 代谢能 氨基酸真可利用率


组胺降解酵母的筛选及其对桑葚果酒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能够有效控制桑葚果酒组胺的非酿酒酵母,该研究对桑葚和自然发酵桑葚果酒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通过评价分离菌株降解组胺和合成生物胺的能力筛选目的菌株,并解析目的菌株对桑葚果酒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SJ36表现出较好的组胺降解能力(65.32%)且无生物胺合成能力,经分子生物学以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菌(Pichia kudriavzevii)。为评价其酿造特性,将SJ36复合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桑葚果酒。与酿酒酵母单菌发酵相比,复合发酵获得的桑葚果酒酒体丰满,酒香浓郁,感官评分为82.51分,白藜芦醇含量、总花色苷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高5.52%、8.27%、5.93%和6.86%,而组胺、甲醇和高级醇含量分别下降89.02%、23.00%和10.67%。综上,P.kudriavzevii SJ36和S.cerevisiae复合发酵更适合桑葚果酒的酿造,研究结果可为高品质高安全性的桑葚果酒的生产提供潜在发酵菌株。
关键词: 组胺 非酿酒酵母 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菌 桑葚果酒 品质


蚕沙的营养特征、处理工艺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蚕沙是桑蚕产业的副产物,具有产量丰富和价格低廉,富含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等常规营养成分及钙、磷、铜、铁、锌、锰等矿物元素,同时含有黄酮、多酚、维生素、生物碱等活性成分的特点,可作为一种优质的非常规饲料原料。然而,蚕沙中含有大量微生物、纤维素、亚硝酸盐、单宁、果胶、植酸等有毒有害或抗营养物质,直接饲喂会对动物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这严重限制了蚕沙的饲料化利用。采用一些技术手段,特别是微生物发酵技术不仅可降解蚕沙中的果胶、纤维素、亚硝酸盐、木质素、植酸、单宁等抗营养物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而且还能提高其粗蛋白质、粗脂肪等营养物质含量,进而改善蚕沙的营养结构和营养价值,这对推进蚕沙的饲料化利用和缓解中国饲料资源紧缺等问题意义重大。在动物生产中,饲粮中适宜的蚕沙添加或替代水平具有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动物产品品质、调控机体免疫和代谢等作用,在畜牧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应用前景。作者就蚕沙的营养特点和组成成分、处理工艺,以及蚕沙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蚕沙的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


发酵柑橘渣对90~120日龄清远麻鸡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盲肠微生物数量和臭气物质排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发酵柑橘渣对清远麻鸡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盲肠微生物数量和臭气物质排放的影响。试验选取90日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清远麻鸡母鸡54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柑橘渣(柑橘渣组)和10%发酵柑橘渣(发酵柑橘渣组)的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发酵柑橘渣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提高的趋势(0.05
关键词: 发酵柑橘渣 清远麻鸡 表观消化率 血清生化指标 盲肠微生物 臭气物质


非编码RNA调控真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化和个体分工的研究进展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社会性昆虫是最具代表性的表型可塑性的研究对象之一,其个体之间分工协作的社会性生活方式增强了整个群体的环境适应性和繁殖力.真社会性昆虫虽然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个体之间却表现出明显的品级分化和个体分工,这是由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的.表观遗传被认为是应对环境条件下重塑基因表达的主要机制,非编码RNA作为一类广泛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不编码蛋白的功能性RNA,在真社会性昆虫的品级分化、个体分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从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与PIWI蛋白相作用的RNA等非编码RNA,对蜜蜂、蚂蚁及白蚁等真社会性昆虫的非编码RNA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加深对真社会性昆虫内在遗传分子基础的理解和认识,也为害虫防治领域提供新的研发视角.


白酒糟生物发酵饲料的生产工艺及其在猪和鸡生产中的应用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酒糟是白酒加工产生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粗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优良的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但由于新鲜白酒糟易腐烂难以保存,加之粗纤维等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限制了其在猪、鸡等单胃动物生产中的应用。采用微生物发酵可有效降低白酒糟的粗纤维含量,提高粗蛋白质等含量和磷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动物对白酒糟的利用效率。因此,将白酒糟经过微生物发酵做成优质的生物饲料,不仅有利于推进其饲料化利用,还可节约玉米、豆粕等常规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本文就白酒糟资源概况、营养特点及组成成分、白酒糟生物发酵饲料生产工艺以及白酒糟生物发酵饲料在猪和鸡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发酵白酒糟作为饲料原料资源在猪和鸡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去红衣与超声处理对花生油体提取及其乳化特性、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中国油脂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花生油体的工业化提取和基于油体乳化体系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探究了去红衣与超声处理对花生油体提取及其乳化特性、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不同预处理的花生经水相提取,得到油体、清液和沉淀三相,测定了三相中固形物、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分布,并分析了油体的乳化特性、总酚与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去红衣将脂肪在油体中的分布由63.36%提高至65.30%,与超声联合处理时进一步将其提高至68.13%;去红衣处理不利于花生油体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去红衣组油体乳液平均粒径由2 510.00 nm上升至2 953.67 nm,动力学稳定性降低;去红衣组油体总酚、总黄酮含量最低,分别为71.01μg/g与47.14μg/g;超声处理促进了花生油体的溶出,且提取的油体乳化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最高,其乳液平均粒径为1 742.00 nm,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分别为114.48 m~2/g与1 848.40 min,动力学稳定性最佳,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01.24μg/g与59.97μg/g。综上,去红衣处理有利于花生油体的提取,但会降低其稳定性与抗氧化活性,而超声处理不仅有利于花生油体的提取,还增强了其乳化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


酶法水解桑叶多糖制备低聚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蚕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聚糖被认为可能是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关键结构,而酶法水解多糖制备低聚糖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关注。以桑叶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酶法降解制备功能性桑叶低聚糖。首先,以桑叶低聚糖得率为指标,探究不同种类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以及葡聚糖酶)对低聚糖得率的影响,选出最适合的水解酶(半纤维素酶);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优化、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优化确定酶促水解桑叶多糖制备低聚糖反应的最适酶添加量60 U/mL、底物浓度20 mg/mL、反应温度55℃、pH 4.7及时间8 h;在此条件下桑叶低聚糖得率为20.2%,与模型预测值20.7%接近。最后,桑叶低聚糖的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与桑叶多糖相比,桑叶低聚糖表现出显著的抑制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痢疾杆菌(Shigell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生长的特性,说明桑叶低聚糖是一种优良的抗菌剂。研究结果为功能性桑叶低聚糖的制备及其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养殖池塘水体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作为全球水产养殖大国,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池塘养殖是我国最主要的水产养殖模式,在保障优质动物蛋白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养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持续增加,大量饲料投入和动物排泄等导致养殖池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量氨氮和亚硝酸盐等不仅污染养殖水体,还会严重危害水产动物健康,导致病害频发、药物滥用、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给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亟需进行养殖池塘水体修复处理.目前,对养殖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相较于异位修复,原位修复技术具备节约资源、成本低、无交叉污染等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该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养殖池塘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征和危害;其次,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 3 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养殖池塘水体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详细阐述其技术原理、适用范围、应用效果及优缺点;最后,指出当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一种单塘循环生态养殖模式,为养殖池塘水体修复的未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污染物 原位修复 可持续发展 单塘循环 微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