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445条记录
黄瓜新品种‘早青4号’

园艺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早青4号’黄瓜是以抗病雌性系B-36为母本,吉-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华南型雌型一代杂种。生长势强,主蔓结瓜为主,全雌株率达70%以上,连续结果性强。瓜短圆筒形,瓜长25.0cm,单瓜质量约400g,皮色深绿有光泽,口感脆,商品性好,耐贮运。抗病抗逆性强。适合广东乃至华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种植。

关键词: 黄瓜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核苷酸对水产动物营养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核苷酸(Nucleotide,NT)是细胞的主要组分,又是构成DNA和RNA的单体,具有调节生物体内能量代谢、参与遗传信息编码、传递细胞信号等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1]。由于动物机体能合成各种核苷酸,而且又没有特异的缺乏症,因而长期

关键词: 要:核苷酸 水产动物 营养 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韭菜有机溶剂提取液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及其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分析测试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韭菜茎和叶的石油醚、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丙酮、乙酸乙酯有机溶剂提取液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提取液中有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甲基甲烷硫代磺酸盐、二甲基酯硫磺酸、甲基2-丙烯基二硫及杂环等多种含硫化合物,另外还检出较复杂的3-乙烯基-1,2-二硫代杂环己-5-烯类物质。低温条件下,茎中石油醚、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丙酮、乙酸乙酯的检出物分别为21、27、10、9、15种,叶中分别为14、6、9、3、9种;高温条件下,茎中石油醚、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丙酮、乙酸乙酯的检出物分别为92、73、22、126、47种,叶中分别为29、18、未检出、24、9种。韭菜茎和叶不同部位及同一部位两种温度检出的主要化合物种类存在差别。韭菜茎的提取液所检出的化学物质多而复杂,高温条件下的检出物较低温的多。香蕉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韭菜有机溶剂提取液中存在对香蕉枯萎病菌孢子有抑制作用的化学成分。

关键词: 韭菜 提取液 气相色谱-质谱 香蕉枯萎病菌 萌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外观健康犬携带狂犬病毒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外观健康犬狂犬病病毒带毒率情况。方法使用DFA法对随机采取的外观健康犬脑组织进行抗原筛查,再以RT-PCR和MIT法对DFA阳性样品进行复检,RT-PCR阳性的样品进行狂犬病毒N基因片段的扩增、测序和比较分析。结果在1 833份样品中,检出阳性样品2份,狂犬病病毒阳性率0.11%。序列分析显示这两株广东分离株属于狂犬病毒I型,基因同源性为99.7%。结论广东省外观健康犬中存在狂犬病毒感染情况,分离毒株与湖南和广西分离株有高度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带毒率 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

茶叶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分别用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毛尖绿茶与黑毛茶进行纯种散茶"发花",测定不"发花"茶叶、"发花"后去掉"金花"的茶叶、"金花"颗粒及液态发酵前后茶汤中的游离氟含量。结果显示:冠突散囊菌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均使黑毛茶的游离氟含量升高,分别较不"发花"的对照茶样提高7.94%和10.47%,但均对毛尖绿茶的无影响;"金花"颗粒含一定量的游离态氟;冠突散囊菌能少量吸收茶汤中的氟,且吸收量与茶汤中游离氟的原始含量无相关性;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因茶叶的含氟水平不同而异,对氟无富集作用。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诱变菌株 茯砖茶 游离态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菌剂处理猪场沼液效果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人工模拟活性污泥的方法,比较研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猪场沼液的净化效果,旨在研制适合处理猪场沼液的复合菌剂,为养殖废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对猪场沼液均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能够较好地去除沼液生物需氧量、总磷、粪大肠菌群,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61.5%、83.0%、99.0%,发芽试验也证实植物毒性的良好去除效果,最高发芽率提高38.3个百分点,发芽指数提高45.2个百分点;对化学需氧量、氨氮、全盐量等指标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最高去除率发分别达到54.9%、48.4%、31.8%。综合评估,光合菌剂(PMP)处理效果优于复合菌剂(CMP)和发酵菌剂(FMP)。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猪场沼液 处理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八点广翅蜡蝉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八点广翅蜡蝉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八点广翅蜡蝉成虫在茶园内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为进一步研究其防治技术,准确预报其发生情况及进行防治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茶园 八点广翅蜡蝉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腈菌唑在荔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农学学报 2011

摘要:为明确腈菌唑在荔枝及土壤中的消解情况和环境评价,2008—2009年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在荔枝上及土壤中施用后的消减动态。样品用甲醇提取,乙酸乙酯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腈菌唑在荔枝上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广东、广西两地试验结果表明:腈菌唑在荔枝及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荔枝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2~2.5天和2.8~3.1天。在有效成分为100mg/kg剂量下,施药3次,药后7天,腈菌唑在荔枝上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2mg/kg,建议其在荔枝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值)暂定为2mg/kg。

关键词: 残留 腈菌唑 荔枝 土壤 气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花蓟马的寄主、危害及防治措施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我国新近发现的外来有害生物,是全世界已知的4 500种蓟马中最为凶险的农林害虫之一。概括了国内外西花蓟马的寄主范围,描述了西花蓟马的危害特点,并讨论了西花蓟马的防治措施及手段,为西花蓟马的有效可持续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西花蓟马 寄主 危害 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地方优良品种‘贡柑’起源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研究了地方优良品种‘贡柑’与部分柑橘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10条引物共扩增出87条谱带,多态性谱带率为97.7%,通过各供试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建立的聚类树状图,能准确地区分各种、品种、品系的关系,此外对‘贡柑’的起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支持‘贡柑’是由本地橘和橙的自然杂交而来的观点,并偏向橘遗传基础。

关键词: ‘贡柑’ RAPD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起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