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贡柑果实延期采收技术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贡柑果实不耐贮藏,采收后10~20 d其品质就明显下降,显著降低其商品价值及严重制约其发展。贡柑果实延期采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从11月上中旬起,通过使用GA3 5~10 mg/L加2,4-D 10 mg/L和保鲜药物进行贡柑果实留树贮藏保鲜方法的调节,以及结合简易避雨设施,4个处理均能有效延缓果实总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延迟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达到最高值的出现时间,并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糖含量。使贡柑由原来12月中旬成熟延期至次年1月底,延长果实成熟期1~1.5个月,而且提高了果实品质和果实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还显著增加了产量,最终达到贡柑延期采收的目的。从4个处理的综合表现可知,效果以喷施10 mg/L GA3+10 mg/L 2,4-D+250 mg/L咪鲜胺最理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AhDRRP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于PCR的基因组DNA步移法,首次从抗黄曲霉品种粤油20花生中克隆AhDRRP基因起始密码子ATG上游403 bp启动子序列,并对其进行植物顺式作用元件数据库PLACE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序列含有大量的TATA box,CAAT box,GATA box;CURECORECR、DOFCOREZM、TAAAGSTKST1等多种抗逆应答元件以及植物激素调节元件2SSEEDPROTBANAPA、ARR1AT、SEF1MOTIF、SEF4MOTIFGM7S等,预示了该基因可能在植物的逆境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蛋白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工艺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对花生蛋白的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分析了微波功率、pH值、料液比、提取时间和酸沉pH值5个单因素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建立了微波功率、pH值和料液比的三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微波功率、pH值、料液比、提取时间、酸沉pH值对蛋白质提取率有显著影响(P<0.05),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在微波功率72 W、pH值9.73及料液比1∶28的条件下提取500 s,并调节pH值至4.5致酸沉。在此条件下提取两次,蛋白质提取率为88.37%,产品蛋白含量为88.9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抗花生青枯病菌海洋放线菌的分类鉴定及其活性产物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2 200多个海洋放线菌株中筛选得到菌株H41-26对花生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通过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组分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H41-26为链霉菌属金色(Aureus)类群中的新种-闸坡链霉菌(Streptomyces zhapoensis)。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半制备的分离纯化技术,主要活性成分鉴定为放线菌素V。首次报道了放线菌素V对花生青枯病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3.91 mg/mL,8%放线菌素V乳油稀释1 000倍施药7 d和10 d后对花生青枯病的盆栽试验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放线菌素V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应用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链球菌2型西藏小型猪感染模型的初步建立
《动物医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3个流行病学背景不同的猪链球菌2型菌株人工感染西藏小型猪,探讨西藏小型猪作为猪链球菌2型毒力评价模型动物的可行性。12头西藏小型猪分成4个组,A组为阴性对照组接种肉汤培养基;B、C、D三组分别接种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GZ06-122B、SH06-21D和HA9801。GZ06-122B株和SH06-21D株分离自华南地区健康猪的扁桃体,毒力基因表型分别为sly-/mrp-/ef-和sly+/mrp+/ef+。HA9801株分离自江苏患败血症死亡的猪体内,毒力基因表型为sly+/mrp+/ef+。接种GZ06-122B株的试验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体温不升高,血液循环中也无细菌出现;试验猪感染SH06-21D株和HA9801株后临床症状相当严重,尤其是感染HA9801株后,出现体温升高、跛行和神经症状,甚至死亡。攻毒后1周内,C组试验猪病死1头,D组病死2头。从而表明HA9801株有很强的毒力,SH06-21D株次之,GZ06-122B株的毒力较弱,证实了西藏小型猪对猪链球菌2型易感,且可用于区分不同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的毒力强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AGPase大小亚基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方法从甘薯品种广紫薯1号中克隆出淀粉合成关键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大小亚基基因的cDNA序列,大亚基命名为ibAGPL1,小亚基分别命名为ibAGPSI和ibAGPsII。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均包含了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所克隆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来源的AGPase大小亚基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尤其是与双子叶植物来源的大小亚基基因亲缘关系较近。这3个基因的克隆期望为下一步甘薯转基因育种研究提供候选基因。
关键词: 甘薯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淀粉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适宜留果梳数试验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1 CSCD
摘要:研究香蕉不同留果梳数对香蕉生长、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为确定适合的香蕉果穗梳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留梳香蕉在断蕾前长势与施入养分量有关,果梳数对香蕉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随着留果梳数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与果皮厚度则有增加趋势。综合市场对香蕉商品要求、收获日期、产量与种植效益等因素,果穗留7梳的蕉果果形好,收获期集中,产量与种植效益较好,适合广东省香蕉生产需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2006-2010年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近年来羊传染性脓疱病在吉林省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对2006-2010年间采自吉林省9个不同市县85个养羊户疑似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感染的628份痂皮样本(背部、乳房、四肢以及尾根等部位皮肤)进行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核酸的检测,在各市县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羊的皮肤痂皮样本中均检测到一定程度的ORFV,平均阳性率为24.36%(153/628),其中以1~6月龄羔羊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同期采集自上述地区羊群中的2 160份血清样本进行ORFV抗体检测,其中有852份呈现ORFV抗体阳性反应,平均阳性率为39.44%(852/2 160)。以上结果表明,ORFV在吉林省大部分地区羊群中的感染已经非常普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