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两个自然保护区野生荔枝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海南吊罗山和霸王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荔枝等位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3个酶系统、18个酶位点的检测结果表明,两个自然保护区野生荔枝具有较低的居群间遗传变异水平和较高的居群内遗传变异。吊罗山保护区野生荔枝的遗传多样性参数为:P=61.1%,A=2.05,He=0.27。霸王岭居群野生荔枝的遗传多样性参数为:P=61.1%,A=2.05,He=0.28。两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极小,GST=0.040。居群间遗传一致度较高,I=0.977。共检测到8个稀有等位基因。两个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荔枝均有各自特有的稀有等位基因,都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台农6号菠萝果实中的糖分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台农6号菠萝果实中糖分含量的方法。以90%乙醇作为提取液,色谱柱为CHO-820(钙型)糖柱(300mm×7.8mm),柱温90℃,流动相为超纯水,流速0.5ml/min,进样体积10μl,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菠萝果实中的糖分。本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9%~0.85%,相关系数在0.9998以上,加标回收率为98.84%~100.6%。台农6号菠萝果肉含糖量与成熟季节有关,夏季果(7月成熟)和秋季果(9月成熟)含蔗糖最高,其次为葡萄糖和果糖,冬季果葡萄糖含量最高、蔗糖含量最低。


番木瓜eIF(iso)4E基因克隆及其结构和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IF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4E)家族基因在多种病毒侵染植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应用RT-PCR和RACE方法在番木瓜中克隆了cDNA全长为995bp的eIF4E异构体基因,命名为CP-eIF(iso)4E(GenBank登录号为FJ595992)。其编码的蛋白含有206个氨基酸,蛋白一级结构中的活性部位位点高度保守,三维结构中可能的抗性位点位于帽结合区域(cap-binding pocket)表面。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CP-eIF(iso)4E在番木瓜叶片中表达较弱,在花瓣中表达最强。
关键词: 番木瓜 eIF(iso)4E 结构分析 基因表达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树林放线菌DNA的(G+C)mol%含量
《生物技术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放线菌的(G+C)mol%,并就有关分析条件和DNA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以Escherichia.coli DH5α作为标准菌株,实验室分离鉴定的8株红树林放线菌作为待测菌株,采用流动相为20mmol/LKH_2PO_4缓冲液(pH 5.6):甲醇(体积比90:10),检测波长为260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5℃,分析时间15 min对4种碱基进行分离。结果表明:标准碱基溶液的pH值、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是影响各碱基色谱峰分离和峰形的主要因素。在优化选择的条件下测定,DNA碱基分离效果好,无杂峰干扰,以峰面积计算得到标准菌株Escherichia coli DH5α的(G+C)mol%为54.9694%与已经报道的差异不显著;待测菌株的(G+C)mol%均在菌株所在科或属下的(G+C)mol%范围内;采用酸水解放线菌的DNA可缩短鉴定时间,步骤简明。实验结果充分显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放线菌(G+C)mol%快速、准确、结果稳定,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一种可靠方法。


虎头兰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虎头兰无胚乳种子无菌萌发过程中原球茎诱导、继代增殖、试管苗生根等不同发育时期的培养基配方筛选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虎头兰无胚乳种子在温度(25±2)℃、光照强度1 500~2 000 lx、光照时间12 h/d的条件下,较适宜的原球茎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 mg/L+NAA0.5 mg/L,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0.5 mg/L,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1.0 mg/L。


皇冠果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法和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研究了皇冠果果肉和果核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ORAC法得出皇冠果肉与果核的平均ORAC值分别为934.00μmol TE/g和375.59μmol TE/g,DPPH法得出不同浓度皇冠果肉和果核提取液的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0.58%~90.24%和65.26%~79.12%。结果表明,皇冠果肉和果核均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果肉的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果核的抗氧化能力。


香蕉果实采后乙醇脱氢酶活性与乙烯代谢的关系
《果树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乙醇脱氢酶(ADH)在果实的生长发育以及果实成熟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以香蕉果实为材料,测定了乙烯、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香蕉果实采后乙烯释放量和ADH活性的影响,以了解ADH活性与乙烯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正常后熟的香蕉相比,乙烯处理使香蕉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提前11 d达到峰值,ADH活性提前11 d开始上升。1-MCP处理则显著抑制了香蕉的乙烯释放,没有出现乙烯峰,ADH活性也被抑制,活性变化不明显。推测在香蕉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乙醇脱氢酶(ADH)活性与乙烯代谢成正相关,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可能受乙稀代谢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