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晋南旱地小麦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个体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陕西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在山西临汾采用连续递增密度试验小区设计法,开展了播期密度对小麦个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前气温偏高的年型条件下,播种密度在225万-450万粒/hm2范围内,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单株绿叶数减少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主茎叶龄则无显著性差异;播种期在9月24日至10月4日范围内,株高、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3个性状均随播种期的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减少,单株茎数和绿叶均为9月29日播种的居多;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株高、主茎叶龄、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和单株绿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不同。播种期和播种密度的最佳产量组合为9月29日播种,密度为300万基本苗/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老化对2种芝麻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农产品加工(学刊) 》 2011
摘要:选用黑、白芝麻为材料,通过(58±1)℃人工老化处理后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以及种子浸泡液中电导率和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2种芝麻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种子生活力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白芝麻的下降幅度比黑芝麻的大。电导率、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则随着种子老化程度的加剧而上升,过氧化物酶活性则下降。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显示,在相同的老化时间下黑芝麻的活力较白芝麻要高,以浸泡液的糖含量指示油料种子芝麻老化程度不合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气相对湿度变化对温室番茄植株糖代谢的影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摘要:采用自然光照人工生长箱(1.5 m×1.2 m×0.9 m=1.62 m3),在33℃左右的高温条件下设置了三种相对空气湿度处理,分别为高湿(H,75.3%)、中湿(M,57.7%)、低湿(CK,42.1%),对番茄幼苗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不同空气相对湿度对夏季温室番茄幼苗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下提高空气湿度,可以显著降低幼苗根系、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能增加番茄幼苗根、茎、叶中淀粉的含量;番茄茎中的淀粉含量在三种湿度处理中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高温条件下增加空气湿度可以促进同化产物生产,另外光合产物中用于淀粉合成的多,用于抵抗逆境的可溶性糖含量少,说明增加空气湿度可有效降低高温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地柠条根围土中黑曲霉的分离鉴定及解磷能力测定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盐碱滩地的改良过程中,柠条具有提升土壤供氮、供磷、供钾的潜力。以盐碱滩地上建植的柠条灌木林为研究对象,以柠条根围土壤为培养基质,采用无机磷培养基筛选,用平板溶菌圈法分离获得1株具有溶磷能力的真菌。将测得的ITS基因序列在NCBI上进行同源性检索,结果表明,所测序列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同源性为100%。综合形态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同源性两方面分析,该菌株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68h连续监测无机磷培养液pH值、速效磷含量、菌丝重量和菌体吸磷量,研究该菌株的解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pH值从7.0下降到2.0左右,溶液中速效磷含量逐渐增加到4.7 mg,菌体自身吸磷量由5.4 mg下降到0.5mg,在36—48h后各项指标达到稳定状态。可见,黑曲霉菌体可以有效利用难溶性磷源,并将其转化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鼢鼠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陕西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在"十五"期间,对中华鼢鼠的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鼢鼠繁殖期为4-7月,每胎产仔1-6只,以2-3只者居多。全年有两个活动高峰,并具有怕风、怕光、怕水习性和堵洞习性。同时,试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瓜果腐霉菌丝中除草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瓜果腐霉进行液体发酵,其菌丝用等体积乙酸乙酯和甲醇进行依次萃取,甲醇萃取液旋转蒸发去溶剂后进行硅胶柱层析,以乙酸乙酯和石油醚(V/V=3:1和V/V=2:1)的混合液进行梯度洗脱,每50 mL收集为一个馏分,共收集到40个馏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乙酸乙酯和石油醚(V/V=2:1)洗脱得到的馏分21 24对供试杂草马唐表现出了较强的活性,其对马唐的生长抑制作用均为4级。合并馏分21 24,以乙酸乙酯和石油醚(V/V=2:1)的混合液为展开剂进行等度洗脱,每50 mL收集为一个馏分,共收集到20个馏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馏分3对马唐有较强的抑制活性。HPLC分析发现,该馏分主要含有3个组分,其保留时间分别为12.7、14.0和30.5 mi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火红熊蜂生物学特性观察
《山西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对山西五台山地区火红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进行连续观察,发现了火红熊蜂的年生活史:每年5月中旬越冬存活的蜂王陆续出蛰,大约取食2周后开始产卵;6月中旬第1批工蜂出房,并参加巢内各种工作,6月下旬蜂王开始产下第1批未受精卵;7月下旬雄蜂出房,8月中旬新一代的蜂王开始出房,出房后8~10 d性成熟,8月下旬在合适的天气出巢飞行进行交配;10月上旬交配成功的蜂王开始在选定的洞穴内进入休眠越冬状态。了解和掌握火红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对火红熊蜂的人工饲养和繁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山西省 五台山地区 火红熊蜂 生物学特性 采访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