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格局研究

海洋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春季在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鱼类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网水平拖网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浮游生物35种,其中鱼卵21种,仔稚鱼23种。鱼类浮游生物隶属于8目18科34属,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鲬(Platycephalus indicus)、鱼衔属(Callionymus spp.)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其中,鳀和鱼衔属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渔场海域,鲬主要分布于吕泗渔场海域,小黄鱼多分布于吕泗渔场北部海域。生态类型包括半咸水型、沿岸型和近海型种类。聚类分析表明,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以鱼衔属、鳀为优势种的站位组A(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海域)、以小黄鱼、黄鲫(Setipinna taty)等为优势种的站位组B(主要位于江苏沿岸海域)和以鲬为优势种的站位组C(主要位于江苏沿岸-近海海域),以站位组B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站位组的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和适温类型组成不同,这与其所处的海域生境有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春季黄海中南部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和表层温度。同时也受洋流、底质类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可为今后科学制定该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资源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生态类型 优势种 多元统计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盆地大歧口凹陷变换构造与板内变形差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歧口凹陷大面积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大歧口凹陷变换构造与板内其他块体间的变形差异。从对不同级别构造的控制作用分析,大歧口凹陷的变换构造带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1)近南北向的主变换带(也称一级变换带),自西向东依次为孔店东变换带、沿岸变换带和羊二庄变换带,分别对应了大歧口凹陷西部、沿岸和羊二庄3条基底走滑断裂带。这3个主变换带起到了协调大歧口凹陷东西两侧构造样式差异的作用。(2)近东西向的次变换带(也称二级变换带),自北向南依次对应大歧口凹陷的汉沽、海河-新港和歧中3条控凹断裂。这3条近东西向的控凹断裂起到了调节黄骅坳陷北、中、南三区变形差异的作用,致使大歧口凹陷主变换构造带近南北向的发育。(3)三级变换带,一般垂直于主控断裂发育,起到传递断裂之间伸展量的作用。大歧口凹陷变换构造带主要有边界主控断层的影响、先期基底构造的控制和新生代不均匀伸展作用的影响3个成因。变换构造带的存在和发育使大歧口凹陷内部不同时期的不同块体存在时空上的差异变形,造成了凹陷内部构造样式的差异。受太平洋板块后退式俯冲和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碰撞作用的影响,黄骅坳陷新生代以来处于右旋拉张应力场作用下,表现出早期裂陷、后期拉分断陷的特征;其区域主构造应力场由孔店-沙四期的WNW—ESE向拉伸变为沙三-东营期的NW—SE向拉伸,到新近纪又发展为近N—S向拉伸,总体呈顺时针旋转,而这样一个构造演化过程正好可以用黄骅坳陷内大歧口凹陷的发育和演化拉分模式来成功解释。

关键词: 变换构造 板内变形差异 动力学 大歧口凹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吲哚美辛诱导海蜇螅状体横裂生殖的分子信号调控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吲哚美辛对海蜇螅状体横裂生殖的诱导作用及该过程的转录水平调控模式,采用吲哚美辛处理过的海蜇螅状体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并进行了基因功能注释、表达水平分析和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海蜇水螅体横裂生殖过程中,有大量差异表达基因,首次在海蜇中鉴别出TGFβR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type-1)、SMAD4(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homolog 4)、JUN(Transcription factor AP-1)和CDK1(Cyclin-dependent kinase1)等关键基因,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包括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细胞外分泌蛋白(Wingless-int,Wnt)信号通路以及与细胞周期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吲哚美辛刺激下,上述信号通路通过差异基因的上调与下调表达促进组织细胞分裂分化,参与海蜇螅状体横裂生殖的调控。本研究不仅可为发现海蜇螅状体内的新基因提供参考,而且有益于认识海蜇螅状体在转录水平上对吲哚美辛刺激的响应机制及与横裂过程相关的信号调节方式。

关键词: 海蜇 横裂生殖 吲哚美辛 转录组 信号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的地壳结构和俯冲过程

地学前缘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汇聚板块边缘是产生8级以上大地震和破坏性海啸的地方,一直以来是全球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区域。马尼拉俯冲带位于南海东部,也是许多地震、海啸和活火山活跃的区域。本文依据以往穿过马尼拉俯冲带的多条多道反射地震测线和海底地震仪剖面数据,分析了马尼拉俯冲带海沟沉积物充填厚度变化、增生楔宽度变化、海底变形特征以及地壳速度结构变化,提出马尼拉俯冲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分为北吕宋区段、海山链区段和南部西吕宋区段。不同区段的俯冲过程明显不同,提出俯冲增生和俯冲剥蚀(构造剥蚀)两种机制分别控制了该俯冲带的南、北区段。北段主要受到俯冲增生机制的控制,在海沟和弧前盆地之间形成巨大的增生楔构造,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10~15km厚的减薄陆壳不断俯冲作用下,引起许多与俯冲有关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南段海山链区段海底地形复杂和粗糙,在俯冲增生、剥蚀或构造剥蚀的联合控制下,5~6km厚大洋板块不断俯冲形成较小的增生楔结构,部分沉积物可能随着板块的俯冲被拖曳到板块边界的深部。

关键词: 俯冲过程 马尼拉俯冲带 俯冲增生和剥蚀 地壳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白云凹陷东侧巨型麻坑中自生碳酸盐岩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测发现南海白云凹陷东侧存在一个宽1 500m、深达75m的巨型麻坑,在麻坑内采集了大量的碳酸盐岩结核。大部分结核中存在新鲜孔洞和流体通道。本文从中选取了5块结核,进行XRD衍射、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5个结核中碳酸盐矿物主要是含铁白云石,其中一个还有少量方解石,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结核的显微结构以纤维状为主,存在裂隙和孔洞。δ~(13)C值为-24.7‰~-10.9‰V-PDB,显示孔隙流体主要以热成因甲烷为主。δ~(18)O值为5.6‰~6.9‰V-PDB,高值主要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有关。巨型麻坑海底之下最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埋藏。含铁白云石结核在麻坑表层沉积物之下形成,随后出露海底。碳酸盐岩结核指示巨型麻坑内曾发生的甲烷渗漏活动可能与深部油气泄露有关,浅地层剖面中疑似气体羽和结核表面管状蠕虫活体都显示巨型麻坑仍在发生甲烷渗漏。

关键词: 巨型麻坑 含铁白云石 碳氧同位素 甲烷渗漏 白云凹陷东侧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质加标法在水产动物不同价态无机砷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流动相种类、浓度、p H和泵速等参数进行优化,确立了分析水产动物中不同价态无机砷的基质加标-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测定方法,并应用该法测定了鱼类、虾类、贝类和蟹类等样品中的砷(Ⅲ)和砷(Ⅴ)含量。结果表明,在以p H 5.5、25 mmol·L-1磷酸氢二铵溶液为流动相,泵速为60 r·min-1的检测条件下,砷(Ⅲ)和砷(Ⅴ)的回收率在94.2%~101%之间;鱼、虾、蟹类中的砷(Ⅲ)和砷(Ⅴ)检出率较低,而贝类样品的检出率较高,且不同贝类样品的砷(Ⅲ)和砷(Ⅴ)含量差异较大。通过与外标法在标准曲线、精密度和回收率等方面的比较发现,该法能够较大限度的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校正前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对砷(Ⅲ)和砷(Ⅴ)进行准确定量。

关键词: 基质加标法 无机砷 形态 定量分析 水产动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鲍鱼希瓦氏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鲍鱼希瓦氏菌有望用于对虾养殖和海水石油污染的治理。为探索鲍鱼希瓦氏菌的最优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运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在70 L发酵罐上进行扩大培养。最优培养基为蔗糖6%,蛋白胨2.5%,碳酸钙0.7%,初始p H 6.8。最优摇瓶培养条件为温度30℃,转速130 r/min,装液量100 m L/500 m L,接种量6%,收获时间24 h。70 L发酵罐生物量达到1.14×1011cfu/m L。鲍鱼希瓦氏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为其工业生产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关键词: 鲍鱼希瓦氏菌 发酵 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白水平对眼斑双锯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眼斑双锯鱼幼鱼人工配合饲料中合适蛋白水平,试验研究了饲料蛋白水平对眼斑双锯鱼幼鱼生长、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的影响。养殖试验在循环水系统中进行,初始体质量为(0.085±0.002)g的幼鱼随机分配到6个处理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分别投喂蛋白水平38.11%、40.91%、44.16%、47.21%、50.02%和53.16%的人工饲料,试验持续56d。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眼斑双锯鱼幼鱼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以及全鱼的体成分等均有显著影响。饲料蛋白水平为38.11%~50.02%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眼斑双锯鱼幼鱼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增加的趋势,饲料蛋白水平为53.16%时略有下降。经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水平为51.8%时,质量增加率最大;蛋白水平为51.1%时,特定生长率最大。饲料系数也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饲料系数谷值出现在蛋白水平为47.21%试验组,而蛋白质效率则相反。经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水平为47.5%时,饲料系数最小;饲料蛋白水平为47.8%时,蛋白质效率最大。全鱼粗蛋白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增加趋势,但到一定水平后维持该水平不再增加,而粗脂肪则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综合生长、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等指标,本试验条件下眼斑双锯鱼幼鱼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为47.5%~51.8%。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 幼鱼 蛋白水平 生长 体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黑色素富集激素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黑色素富集激素基因(MCH)表达调控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无眼侧黑化性状的关系,通过分子克隆获得了半滑舌鳎pMCH2,通过NCBI获得了pMCH1 cDNA序列,分析了pMCH mRNA的组织表达特性,探索了脑垂体和皮肤中的p MCH mRNA表达与无眼侧黑化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pMCH1 cDNA序列长476 bp,编码134个氨基酸,与鲽形目、鲤形目和鲈形目鱼类的pMCH1氨基酸聚为1个进化分支。pMCH2 cDNA序列全长为626 bp,编码147个氨基酸,与鲽形目和鲀形目鱼类的pMCH2氨基酸聚为1个进化分支。2种MCH mRNA在垂体中表达量最高,同时,MCH1 mRNA在除肌肉外的其他组织中均可检测到表达;MCH2 mRNA在脑、有眼侧皮肤、无眼侧正常皮肤、性腺和鳃组织中也可检测到较高表达。MCH mRNA表达与无眼侧黑化程度的关系分析显示,脑垂体和皮肤中MCH1 mRNA表现出相似的表达变化趋势,都是10%黑化组的表达量最高,而后随黑化程度加大显著降低。对于MCH2而言,无眼侧正常鱼和无眼侧50%黑化鱼的脑垂体中都具有较高的MCH2 mRNA表达水平,但在无眼侧10%黑化组和无眼侧80%黑化组,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皮肤中MCH2表现出随黑化程度加大而显著升高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认识MCH基因与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性状的表达调控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黑色素富集激素 无眼侧黑化 表达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光学传感器在南黄海硝酸盐调查中的使用初探

海洋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黄海海域中营养物质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为了加强对此过程的机制与速率的认识,本文利用新型硝酸盐传感器(Submersible Ultraviolet Nitrate Analyzer,SUNA)在2016年5、6月开展南黄海硝酸盐调查,进行了实验室标定、现场调查及后续数据处理改进等工作。讨论了其在南黄海使用的可靠性,综合考虑了南黄海典型的温-盐结构特征及苏北浅滩的高浊度对SUNA测定结果的影响,较深入地分析了温度-盐度校正、浊度的影响等方面。测定结果表明,在实验海域中修正后的硝酸盐数据与采用国家标准的传统方法的同步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性达到0.9以上,SUNA可在苏北浅滩等浊度较高的海域中使用。

关键词: 南黄海 硝酸盐 传感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