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中华花龟(♂)、乌龟(♀)及其杂种F_1代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江西水产科技 2017

摘要:为了解中华花龟、乌龟及其杂种F_1代肌肉营养成分,评价杂交种及其亲本的营养价值,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三种龟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1)杂种F_1代水分和蛋白质含量与亲本均较为相近(P>0.05),而中华花龟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母本乌龟(P<0.05),杂种F_1代脂肪含量均低于亲本(P<0.05),而粗灰分含量则高于亲本(P<0.05);(2)中华花龟、乌龟及其杂种F_1代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总含量分别占80.89%、77.00%和77.57%;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胱氨酸最低。三种龟肌肉的必需氨基酸(EAA)分别占31.28%、29.88%和29.49%。(3)营养价值评价显示,赖氨酸的相对含量最高,3种龟的EAA/TAA、EAA/NAA均达到理想蛋白标准;杂种F_1代DAA/TAA值高于亲本乌龟(P<0.05),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与亲本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杂种F_1代与双亲的营养组成相近,考虑到生长优势并结合亲本的优良性状,可以将杂种F_1代作为一种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

关键词: 肌肉 中华花龟 乌龟 杂种F1代 营养成分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鲆鲽类生殖内分泌研究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的生殖和苗种繁育是鱼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技术基础之一,是海洋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鱼类繁殖生理主要围绕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组织结构特征、性腺发育规律、性类固醇激素、生殖相关功能基因内分泌调控机制等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表达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鲆鲽类生殖相关组织的结构及其内分泌系统特征、性腺发育的生理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激素诱导的关系、性类固醇激素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水温及光周期调控关系等。旨在为鲆鲽类生殖活动的精准调控和建立苗种繁育新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鲆鲽类 生殖内分泌 功能基因 性类固醇激素 生殖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中古菌群落垂向分布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柱状沉积物的表层(0~1cm)、中层(20~21 cm)和底层(40~41 cm)3个样品中古菌群落结构及其垂向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古菌主要可被划分为奇古菌门、Woesearchaeota、深古菌门和广古菌门。表层样品中的古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最低,类群Marine Group I(MGI)占绝对优势,中层和底层样品中的古菌则以MGI、Group C3、Marine Benthic Group B、Thermoplasmata为主要类群。执行氨氧化功能的亚硝化侏儒菌属(Nitrosopumilus)是研究区域的优势类群,预示该区域的氮代谢过程较为活跃。定量结果表明,古菌丰度为2.00×10~7~8.20×10~7copies/g,且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南海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特征提供依据。

关键词: 南海 沉积物 古菌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春夏季典型断面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5―7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存在空间异质性的南北两个典型断面进行的鱼卵、仔稚鱼水平拖网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春、夏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获得鱼卵33587粒,仔稚鱼713尾。出现鱼卵25种(未定种1种),隶属于14科25属,仔稚鱼13种(未定种1种),隶属于13科13属。鱼卵优势种主要是鳀(Engraulis japonicus)、多鳞鱚(Sillago sihama)、(魚銜)属(Callionymus spp.)、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江口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仔稚鱼优势种主要是(魚銜)属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鱼类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年代际变化明显,目前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资源更新节律快的小型鱼种为主;研究表明,鱼类浮游生物的优势种在不同月份和断面之间存在一定变化,5、6月南北两断面优势种组成不同,7月开始出现共同优势种。从鱼类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来看,近岸海域的丰度较高,5、6月鱼类浮游生物的平均丰度均为北面断面1高于南面断面2,7月反之。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在两个典型断面随月份呈现出不同特征,水深、温度和盐等海洋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着春、夏季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优势种 数量分布 多元统计分析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代谢轮廓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直接暴露于产毒藻,通过比较各组织器官中毒素的蓄积及代谢转化特征,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栉孔扇贝体内危害形成的过程。结果显示,分布于中国的一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5-3株),其生长及产毒性状稳定,产毒能力强,主要成分为Gonyautoxins-1&-4(GTX1&4),单细胞产毒能力为7.95 fmol/cell;栉孔扇贝对该产毒藻具有较强摄食能力及PSTs蓄积能力,总体蓄积效率达到84.4%,最高蓄积浓度为1903μg STX eq./kg,不同组织蓄积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脏团、性腺、外套膜、闭壳肌;内脏团对PSTs的代谢能力也最强,是该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蓄积代谢的靶器官;此外,栉孔扇贝对PSTs表现出较强的生物转化能力,主要转化途径为: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2,C1)→膝沟藻毒素(Gonyautxins-2,GTX2)/脱氨甲酰基类毒素(Decarbamoylgonyautoxins-2,dc GTX2),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3,C2)→膝沟藻毒素(Gonyautxins-3,GTX3)。本研究中,栉孔扇贝对PSTs总体呈现出迅速蓄积和缓慢代谢的特点,同时,GTX1&4和NEO等高毒成分所占比例较高,造成扇贝中PSTs毒性和风险性均显著升高。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PSTs危害的形成机制,为系统监控我国PSTs风险性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栉孔扇贝 塔玛亚历山大藻 蓄积 代谢 靶器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乌贼新型产卵附着基的实验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6—7月和2016年6—7月在青岛金沙滩水产有限公司室内产卵池中开展了不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水深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产卵附着基附卵效果对比实验,以及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的影响实验。实验用产卵附着基为0.33 m×0.33 m×0.33 m的十字形可折叠钢丝框架,上覆黑白2种聚乙烯网衣材料;每个产卵池中金乌贼亲体数量约35只,雌雄比约为1∶1,胴长(139.2±1.1)mm,体重(435.9±8.5)g。同时选用等比例放大的1.0 m×1.0 m×1.0 m钢筋框架与不同颜色网衣制作的十字形可折叠附着基,于2015年6—7月在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35?36?6?N,119?54?8?E)和杨家洼湾前附近海域(35?36'6?N,119?50'50?E),以及2016年6—7月在青岛薛家岛近海(35?57?24?N,120?16?22?E)和杨家洼湾前附近海域(35?35?45?N,119?50?38?E)开展了海区附卵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室内同一水体环境中柽柳附卵效果最佳,其次是十字形附着基,海参框附卵效果最差;白色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黑色(P<0.05);柽柳附卵器对附卵效果有积极影响,加装柽柳附卵器的十字形附着基附卵效果明显提高;产卵池底层摆放的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表层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P<0.01)。海区附卵验证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海区投放的十字形附着基附卵效果良好,最高附卵率分别为82.14%和56.72%;海区投放的黑色和白色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海底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的附卵效果显著优于近底层悬挂的十字形附着基(P<0.05)。综合分析认为,在金乌贼产卵繁殖季节,选择其重要产卵场和主要增殖放流海区水深15~20 m的缓流区,底层设置十字形可折叠产卵附着基,可有效进行资源增殖与产卵场修复。

关键词: 金乌贼 产卵附着基 附卵效果 产卵场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豹纹鳃棘鲈仔鱼饥饿实验和不可逆点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仔鱼形态发育、生长和成活的影响,并测定了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不可逆点(PNR)。结果显示,水温23~24℃下豹纹鳃棘鲈仔鱼2.5 DPH(孵化后天数)开口摄食,3.0 DPH卵黄囊和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0.5 d,容易遭受饥饿胁迫。饥饿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为65%,出现在3.5 DPH;PNR发生在4.5~5.0 DPH,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仅2.0~2.5 d。对照组和饥饿组仔鱼在3.5 DPH前全长无明显差异(P>0.05),之后饥饿组仔鱼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开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饥饿组仔鱼在内源性营养消耗完毕后出现了一系列因饥饿所导致的形态发育特征,并于6.5 DPH全部死亡,因此豹纹鳃棘鲈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2.5~3.5 DPH。

关键词: 豹纹鳃棘鲈 仔鱼 饥饿 不可逆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保护综合船建设的探究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

摘要:众所周知,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对象,为推动中华鲟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性的构建中华鲟保护综合船成为了当前十分重要的内容,故此主要以上海中华鲟保护综合船建设为主展开论述,为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为上海市崇明生态岛建设、为上海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生态保护技术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华鲟 保护综合船 建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合浦珠母贝肉水解工艺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合浦珠母贝肉的酶解工艺进行优化。以水解度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加酶量、液料比、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贝肉最佳水解条件为加酶量5 680 U/g、液料比2.8∶1(m L∶g)、酶解时间6.5 h、酶解温度55℃,在此条件下水解度为(44.27±1.23)%,与预测值基本吻合。该工艺简单方便,水解效果好,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肉 酶解 响应曲面法 水解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于鉴别大西洋鲑和虹鳟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开发用于水产品物种鉴定的检测方法,以鉴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假冒大西洋鲑(Salmo salar)的现象。根据大西洋鲑和虹鳟基因组序列相似性比对结果,在核基因肌红蛋白基因区设计了三对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引物,分别为大西洋鲑特异性引物、虹鳟特异性引物和鲑鳟通用引物。在上游引物5'端标记生物素分子,使扩增产物被亲和素修饰的电极表面捕获锚定,在下游引物5'端标记二茂铁分子,使扩增产物带有电化学信号。基于以上方法构建了电化学生物传感体系,通过循环伏安信号检测特定扩增引物,从而能够鉴别样品是否来源于大西洋鲑或虹鳟。本研究构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检测方法具有准确、清洁的特点,能够用于成鱼、鱼苗、鱼卵、鱼肉及其加工制品的物种鉴定,并能够从混有其他物种DNA的样品如鱼泥中成功检测鱼肉DNA的物种来源。

关键词: 大西洋鲑 虹鳟 物种鉴定 循环伏安 生物传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