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步酶法提取裂壶藻油的工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两步酶法提取裂壶藻油并对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提取裂壶藻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验证实验对正交结果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7,中性蛋白酶添加量9%,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3 h,酶解pH6.5;碱性蛋白酶的添加量为12%,酶解温度70℃,酶解时间6 h,酶解pH9.5。在此条件下的清油得率可以达到90.22%。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裂壶藻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4.13%,DHA含量为32.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战后日本渔业的兴衰与变化:1946—2016(上)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7
摘要:日本是传统渔业大国,也是渔业强国,了解日本渔业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渔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总结了二战后从1946年到2016年的渔业总产量变化情况;对日本的海洋捕捞渔业进行了分析,包括沿岸渔业、近海渔业与远洋渔业的情况,并重点对日本的远洋渔业发展历史、作业方式、作业渔场等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俯冲带板间地震活动的热-力学特征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震广泛发生于板块的汇聚边界,并表现出多样性。全球多数8级以上和所有9级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板块界面即俯冲断层,此类板间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本文聚焦于孕育此类大地震的地震带及其下方的慢地震带区域,阐述断层热-力学在研究地震活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应用。在目前对地震发生时间尚无法有效预测的前提下,了解地震发生的地理位置和最大震级对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俯冲断层的热-力学特征可以:(1)借助岩石学特征,圈定大地震发生的上下边界,估算潜在发生大地震的震级;(2)借助海底热流和地形观测,确定俯冲断层强度,推断大地震发生的地理位置;(3)借助岩石学特征和地震观测,推断断层流变学特征(脆性摩擦与黏性蠕滑),建立与实测地震的对应关系,如地震带与其下方的慢地震带分别对应着两段相互分离的脆性摩擦区域。以上研究都离不开热流观测对研究结果的约束,然而目前对俯冲带的热流观测还相对不足。西太平洋周边拥有多个典型俯冲带,开展这些区域特别是马里亚纳俯冲带的热流观测是研究俯冲断层热-力学的重要依据和补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维泥沙动力数值模型的高效应用——准三维模型“轻装”效应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 2017
摘要:近年来泥沙动力和河床冲淤三维计算模型(SB3D)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SB3D基于全三维水动力模型,计算量过大将会降低SB3D的工程实用性。从模型结构、模型求解与程序代码编译三个角度,探讨准三维水动力模型和SB3D联用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采用实验室模拟和工程应用予以证明。结果表明:准三维模型多数条件下可以为SB3D提供合理的三维水流速度;全三维水动力模型和程序模块可以方便的由准三维模型和模块替换;准三维水动力模型极大的提高了模型计算效率,具有理想的"轻装"效应,可以提高SB3D的工程实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任务2以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和暖池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西太平洋和印尼海科学观测网综合观测数据,结合动力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在主流系和西太暖池的三维结构、变异规律和动力机制,以及西太与周围海域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在上层主流系和暖池变异方面,首次直接观测到棉兰老潜流(MUC)、吕宋潜流(LUC)和北赤道潜流(NEUC)等次表层潜流及其多尺度变异,给出了三支潜流相互间的水源关系,揭示了潜流系统强劲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尺度涡旋活动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棉兰老流(MC)/MUC年际变异及其控制因素。西太平洋主流系平流输送在暖池形成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而且暖池北部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起出现显著的扩张现象,是由混合层厚度变浅导致。在中深层环流特征和机制方面,发现南北半球中层水团的交换通道、机制和显著交换周期;丰富了对赤道西太平洋中层流结构特征和变异的认识,同时突破了对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结构特征和变异规律的认知局限,例如中深层流流速自北向赤道增加,其变化远大于平均值,菲律宾海盆中部深层流以西南-东北方向为主,赤道区域中深层流以纬向东西交替的射流为主等。在西太与周围海域之间物质能量交换方面,通过在印尼贯穿流(ITF)源区及印尼海的同步走航及定点潜标观测,揭示了MC在苏拉威西海和马鲁古海峡交汇处的流径跃变在2015—2016超强El Ni?o的发生起重要作用,西边界流区的非线性反射对ENSO事件的发生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原创性成果显著提升了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动力学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主流系 中深层环流 印尼贯穿流 变异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渔业生产形势调研报告
《渔业致富指南 》 2017
摘要:为充分把握2017年一季度渔业生产形势特点,4月24日至4月28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中国水产学会信息处副处长高宏泉带队赴湖北省开展调研。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易翀、湖北省水产局计财处庞凤鸣及相关处室人员陪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走访了湖北省水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贝水分含量可视化检测方法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分含量影响干贝的口感、质地等品质特征,而且与其贮存期密切相关。应用高光谱成像与检测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干贝水分含量的快速检测。实验采用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380~1 030nm波段范围内的高光谱图像,采集得到6个不同干燥时期共90个干贝样本高光谱图像。提取所有样本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光谱数据,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和权重回归系数法(Bw)分别提取了7个和4个特征波长。基于所提取的特征波长和全波长分别建立光谱数据与水分含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三种模型分别是SPA-PLSR,Bw-PLSR和PLSR。建模集和预测集相关系数都高于0.95,预测均方根误差都低于10%,三种模型均获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都能很好地预测干贝的水分含量。在所有模型中,SPA-PLSR模型具有较少的波长变量和较高的预测能力(97.28%),因此本文基于SPA-PLSR模型,采用伪彩色图像编程技术实现了干贝图像上每个像素点的水分含量的可视化预测。结果表明,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特征波长提取算法可用于干贝水分含量分布的可视化检测。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干贝 水分含量 特征波长提取 偏最小二乘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管理平台料仓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中国水产 》 2017
摘要:引言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投喂技术经历了由人工、传统小型投饲机、自动投饵系统、深水网箱投饵机、基于PLC的网箱自动投饵机、气力投饲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投饵系统等发展历程。随着投饲技术的发展,不同功能的养殖管理平台相继出现,平台中除了投饲系统和配套的设备外,料仓是平台的主体,占据了平台的大部分空间,通常情况下处于整个平台的高处,随时掌握或了解仓内饲料的颗粒状态与剩余量,对确保投饲系统正常工作相当重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