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海南部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与区系划分
《水产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海南部海域具有复杂的水团结构和海流环境,使该海域鱼类群落产生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为研究黄海南部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实验根据2014—2015年对该海域进行4个季度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分布格局并比较了各群落的相对生物量、生物多样性、优势种等结构特征。应用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将黄海南部近岸海域划分为海州湾群落与江苏近岸群落;海州湾群落的平均相对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江苏近岸群落,而暖温性与暖水性鱼类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海州湾群落的优势种主要为方氏云鳚、大泷六线鱼和日本鳀等,季节变化显著;江苏近岸群落的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途、棘头梅童鱼和黑鳃梅童鱼等,季节变化不明显。研究表明,黄海南部近岸海域可划分为海州湾区系与江苏近岸区系,其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海流、水团、底质类型及水深等环境因子是形成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风“海马”对吕宋海峡附近暖涡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台风和海洋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和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2016年第22号超强台风"海马"登陆前后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域的水文要素现场观测,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台风过境前后位于吕宋海峡北部的中尺度暖涡内海洋物理要素的分布及其对台风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处于台风边缘的暖涡并没有因为台风过境产生的强冷抽吸作用而被削弱;反而因台风边缘产生的较强的负风应力旋度异常,导致此区域上层暖海水辐聚下沉、混合层厚度增加,从而增强了该暖涡。台风过境前后,暖涡内热含量的变化也证实了该涡旋的增强。而离台风中心较近的暖涡,则受到强的正风应力旋度产生的冷抽吸作用而被削弱。此次观测研究丰富了台风和涡旋的相互作用物理机制探索,为台风预测预警提供了现场观测数据支持。
关键词: 吕宋海峡 热带气旋 中尺度暖涡 海洋响应 SST SL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的出峰顺序和质谱特征,结果表明:脂肪酸在强极性毛细管柱BPX-70(120 m×0.25 mm×0.25μm)上的出峰顺序具有一定规律。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中,出峰顺序依次为C_(18:1 6t)、C_(18:19t)、C_(18:1 11t)、C_(18:1 9c)、C_(18:1 11c)和C_(18:2 9t,12t)、C_(18:2 9c,12t)、C_(18:2 9t,12c)、C_(18:2 9c,12c)。根据断裂规律和质谱特征分析,油酸甲酯的特征离子为m/z 55(基峰离子)、222([M-74]~+)、264([M-32]~+)和296(M~+),而亚油酸甲酯的特征离子为m/z67(基峰离子)、220([M-74]~+)、263([M-31]~+)和294(M~+)。油酸和亚油酸的异构体分别具有相同的特征离子,且质谱图极为相近,说明不能通过特征离子和质谱图判断油酸和亚油酸异构体中的双键位置和顺反构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以PPP模式为例
《绿色科技 》 2017
摘要:指出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前隐性的经济风险也随之显现出来,尤其在地方债务风险方面更为明显。以PPP模式缓解地方债务危机,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该模式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工程项目风险管控的要点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定了我国在PPP风险识别阶段采用头脑风暴法的优势和可行性,讨论了风险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阶段和环节,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脆化养殖草鱼肌肉营养品质分析
《畜牧兽医杂志 》 2017
摘要:为探索西北地区脆肉鲩肌肉营养品质,于陕西眉县某渔场用发芽蚕豆对草鱼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饲喂试验,并与相同养殖条件下以普通商品饲料饲喂的草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脆化草鱼的肌肉水分、粗蛋白及灰分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等与普通草鱼无显著差异,但脆化草鱼肌肉粗脂肪与高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较高,表明蚕豆强化饲喂的草鱼肌肉脂肪酸营养价值略优于普通草鱼,西北地区通过脆化养殖草鱼有利于草鱼营养品质的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6年春季西太平洋M2海山浮游植物粒级结构与初级生产力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3月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区域M2海山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分粒级初级生产力进行了观测,同时结合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浓度,研究了M2海山的总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规律,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初级生产力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2海山各水层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4—0.304mg/m~3,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094mg/m3。微微型浮游植物在整个调查区域内为最优势类群,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达到了85%,微型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均较低,分别为10%和5%。M2海山的叶绿素a浓度最大层均在100m深度附近的次表层,其中西南部和东南部为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M2海山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71.31mg C/(m~2×d),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其中微型浮游植物贡献率达到了72%,微微型浮游植物贡献率为28%。M2海山的海山效应不明显,浅海山(<200m)可能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存在促进作用。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海山 浮游植物叶绿素a 粒级结构 初级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杂交后代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及抗病性能比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西伯利亚鲟(A.baeri)及其杂交种施杂(史氏鲟♀×西伯利亚鲟♂)、西杂(西伯利亚鲟♀×史氏鲟♂)等4种鲟鱼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份及抗病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施氏鲟的绝对怀卵量为8~28万粒,西伯利亚鲟的绝对怀卵量为5~16万粒,4种鲟鱼的平均受精率为70%~90%,孵化率为60%~80%,其中施氏鲟平均受精率、孵化率最高;西杂的平均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施杂。4种鲟鱼之间的平均开口率为85%~95%,其中西杂开口率最高,其次是施杂。4种鲟鱼之间的主要肌肉营养成份差异不明显(P>0.05)。2月龄时,西杂的成活率最高,4种鲟鱼生长速度基本一致,至12月龄时,2种杂交种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高于纯种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2~12月龄,4种鲟鱼的a值约等于3,均属于等速生长,4种鲟鱼的肥满度为0.33~0.44。施杂、西杂在5个免疫组织的ACP、AKP、SOD活性高于2个纯种,而NO、MDA活性低于2个纯种。研究认为: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的杂交后代是比较好的优势杂交组合,尤其是西杂。
关键词: 施氏鲟 西伯利亚鲟 杂交 繁殖性能 生长性能 抗病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3年南沙群岛海域温跃层的季节变化及形成机理
《海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调查数据及遥感数据揭示了2013年南沙群岛海域温跃层的季节变化特征,温跃层上界深度平均值春、夏、冬季基本一致,介于45~47m之间,秋季最大,达60m;温跃层厚度平均值夏、秋、冬季基本一致,介于85~87m之间,春季相对较小,为78m。温跃层强度平均值春、夏、秋、冬季几乎一致,介于0.13~0.15℃/m之间。调查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季节变化的形成机理为:春季西深东浅的原因是西部受净热通量较小、大风速、负的风应力旋度以及中南半岛东部外海的中尺度暖涡和反气旋环流共同作用,东部近岸海域净热通量高值、风速相对较小及风应力旋度引起的Ekman抽吸效应共同控制;夏季深度分布较均匀的原因是10°N以北风致涡动混合强但受Ekman抽吸影响,10°N以南风致涡动混合弱但风应力旋度为负值;秋季深度较其他季节平均加深15m的原因是南沙群岛海域被暖涡占据,暖涡引起的反气旋式环流使得温跃层上界深度被海水辐聚下压;冬季正的风应力旋度产生的Ekman抽吸和冷涡引起的气旋式环流共同作用,使得温跃层上界深度较秋季平均抬升15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流和光照条件对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Harv)Yamad果孢子萌发生长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同水流和不同光照条件下,分别对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Harv)Yamad果孢子萌发情况展开研究,以期为其苗种生产奠定基础。舌状蜈蚣藻果孢子在附着1 d、15 d后,置于不同水流速度(0、1、1.5、4、7、10、14 cm/s;1.5 cm/s流速由充气控制,其他流速由流水装置控制)培养20 d;舌状蜈蚣藻果孢子附着1 d后,在不同光照周期(6L∶18D、8L∶16D、10L∶14D、12L∶12D、14L∶10D、16L∶8D)和不同光照强度(35、85、135μmol photons/m~2·s)交叉条件下培养70 d。结果显示,附着1 d的果孢子萌发体在静止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明显优于其他水流速度下的(P<0.05);附着15 d的果孢子萌发体在1.5 cm/s流速下的萌发生长最好(P<0.05),在静止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明显慢于其他流速下的各组(P<0.05)。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果孢子萌发生长的影响显著(P<0.05),这二者对盘状体和孢苗生长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0.05),对盘状体萌发出直立体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P>0.05)。光照时间为8–10 h,盘状体萌发直立体的百分率以及孢苗的高度明显高于其他光照时间下的各组。光照强度为35μmol photons/m~2·s时,盘状体萌发直立体的百分率以及孢苗的高度明显比其他光照强度下的高。研究表明,在舌状蜈蚣藻育苗生产中,可采取孢子刚附着时静水培养,附苗后15 d充气培养,并控制光照时间为8–10 h和光照强度为35μmol photons/m~2·s。
关键词: 舌状蜈蚣藻果孢子 萌发 生长 水流 光照周期 光照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止和修复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渔业操纵的探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止和修复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通过渔业操纵实现营养物质的上岸,找到适合所有水体的生态治理方式,本研究中系统归纳了在不同营养类型、不同水体形态和不同营养物质输入节奏水体的渔业操纵对策。结果表明:对于受面源污染较小,营养物质输入分散的贫、中营养水体,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长食物链的渔业形式为主,即实行以肉食性鱼类为主要对象的渔业操纵;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或营养物质输入集中度的提高,逐渐增加杂食性鱼类的比例,其中滤食性鱼类和底层杂食性鱼类的放养比例应根据水体深度和面积进行调整,不应夸大滤食性鱼类在所有形态水体中的除藻效果,尤其在浅而大的湖泊中,底层杂食性鱼类可通过吞食或刮食被湖盆吸附的藻类,实现除藻作用;对于超富营养水体,除了以杂食性鱼类为主的渔业操纵方式外,还需要增加水体的异质性,以提高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水中营养物质(鱼产量)被浓缩上岸的速度。本研究中首次提出对大而浅的富营养水体进行围栏分割,将大生态系统分割为互相依托的小生态系统景观集合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同时还阐述了渔业操纵效果的评价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