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间逐渐缩短,消化时间逐渐增加。杂交F1仔稚鱼的摄食高峰都出现在白天,仔稚鱼夜间几乎不摄食,属白天摄食型。此外,仔、稚、幼鱼纯体重(W)与摄食量(Y)的关系为Y=0.2078W–3.3738,全长(L)与日龄(X)的关系为L=2.3159e0.0595X,纯体重(W)与日龄(X)的关系为W=0.0748e0.2021X,全长(L)与纯体重(W)的关系为W=0.0045L3.3775,口裂宽(Y)与日龄(X)的关系为Y=1.9687e0.0605X。由此可知杂交F1仔、稚、幼鱼的生长属于均匀生长型。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F1 仔、稚、幼鱼 摄食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大连池鲢的生长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3年8—10月和2014年8—10月在五大连池的三池和二池随机采集248尾鲢样本,采用鳞片鉴定其年龄,退算了鲢各年龄段的体长、体质量。采用Keys公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析了鲢体长、体质量的生长规律。根据生长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了五大连池鲢不同年份之间以及其与长江流域、东北地区水域鲢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五大连池鲢体长、体质量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t=52.992[1-e-0.301(ti-0.064)];Wt=2621.649[1-e-0.301(ti-0.064)]2.901。鲢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降低;体质量的生长速度曲线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3.602龄,对应的体长、体质量分别为34.72 cm和769.08 g;对比分析表明,五大连池鲢的生长最为缓慢,鲢在2013—2014年的生长速度要快于2012—2013年的生长。鲢的生长除受到地理种群差异影响外,栖息环境的水温、饵料生物密度以及种内、种间竞争压力也是影响鲢生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五大连池 年龄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下雌核发育彭泽鲫雌雄鱼性别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同一批经雌核发育产生的F1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仔鱼(Pcc)分别置于实验室和池塘进行养殖,结果发现,与池塘养殖雄鱼比例极少相比,实验室养殖中出现了高比例的雄鱼。实验室养殖Pcc F1雄雌比例为(43.6±3.0)%,而池塘养殖Pcc F1雌雄比为(4.7±1.2)%。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养殖模式下雌雄鱼性腺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除Pcc-vasa、Pcc-esr1和Pcc-esr2b外,实验室养殖Pcc F1精巢中性腺分化、受体、类固醇合成酶类基因表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卵巢中对应基因的表达量。对于池塘养殖的Pcc F1,除Pcc-amh、Pcc-dmrt1b、Pcc-dmrt1c、Pcc-foxl2、Pcc-vasa和Pcc-esr2b外,精巢中性腺分化和受体基因表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卵巢中对应基因的表达量;但精巢中绝大部分类固醇合成酶类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卵巢(P<0.01)。实验室和池塘养殖Pcc F1雌雄出现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是类固醇合成酶类及调控芳香化酶的转录因子,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雌雄激素的合成或调控相关,从而导致不同养殖模式出现不同比例的雄鱼。

关键词: 雌核发育 彭泽鲫 性腺分化 受体 类固醇合成酶类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及生长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选育出的生长速度不同的9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在蛋白含量为34%、38%和42%饲料的饲喂下,其生长、生长激素基因(GH)、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胰蛋白酶(Trypsin)等基因的表达量及生长和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的生长、3种基因的表达量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不同斑节对虾家系之间的生长差异和3种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减小,相同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蛋白含量饲料的饲喂下,其特定生长率和基因表达量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3)选育的9个家系斑节对虾的生长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没有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但是肝胰腺和肠道中3种基因的表达量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其中,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GH和Trypsin两个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1.31~3.66倍,而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Cathepsin-L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0.06~0.54倍。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家系 生长 mRNA表达 蛋白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鲍养殖环境中弧菌密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培养法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养殖水体中的弧菌(Vibrio)密度进行了测定,监测了主要环境因子(水温、溶解氧、p H、盐度、氧化还原电位、亚硝酸盐、硝酸盐、氨盐、磷酸盐),并探讨了弧菌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养殖水中弧菌密度全年变化范围为0.2×102~6.0×103cfu·m L-1,平均为1.7×103cfu·m L-1。水温≤25℃时弧菌密度与各环境因子均无相关性。水温>25℃时弧菌密度与水温显著相关(P<0.05),与氧化还原电位、硝酸盐、氨盐极显著相关(P<0.01),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关键词: 皱纹盘鲍 弧菌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紫海胆6个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南海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分别从广东大亚湾、鹅公湾、海陵岛、南澳岛和广西涠洲岛以及福建宁德的6个海域采集了紫海胆,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差异系数法、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6者的6项形态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涠洲岛群体(WZ)与各群体间的6个形态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且与海陵岛群体(HL)的差异系数达种间水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群体(DY)、鹅公湾群体(EG)和南澳岛群体(NA)形态最接近,涠洲岛群体(WZ)和宁德群体(ND)与其他群体形态相差最远;判别分析结果中,判别准确率为47.8%~86%,综合判别率为65.3%。4种分析结果均表明,可能由于地理隔离和环境因素的差别,不同地理位置的紫海胆群体间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

关键词: 紫海胆 野生群体 形态学 多元分析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天然产物立体构型研究进展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5 CSCD

摘要:海洋天然产物是发现重要新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海洋天然产物往往具有独特的结构骨架和复杂的立体构型,而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往往与其生物活性息息相关。所以海洋天然产物的立体构型确定既是化合物结构研究的难点之一,也是天然产物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海洋天然产物立体构型确定的常用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案例,旨在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海洋天然产物 立体构型 新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杭州湾不同水域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9、2011和2012年秋季在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30.68°—30.83°N,121.67°—121.87°E)、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29.95°—30.24°N,121.60°—121.85°E)和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30.58°—30.77°N,121.31°—121.56°E)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及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4种,虫肢歪水蚤为绝对优势种,钱塘江径流是影响该水域浮游动物的主要水团,生态类群以亚热带河口半咸水种为主,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79.8%.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9种,主要受长江冲淡水和东海外海水水团的影响,生态类群主要为暖温带沿岸低盐种和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分别占该水域总丰度的43.5%和31.1%.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25种,主要受东海外海水的影响,亚热带沿岸低盐种的丰度占总丰度的72.3%,为最主要的生态类群,其次是亚热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18.3%,其中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左突唇角水蚤占总丰度的65.3%.聚类、排序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比较明显,与各自水域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 杭州湾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水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罗非鱼源新型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海南省文昌市多个养殖场的罗非鱼出现暴发性疾病,患病罗非鱼表现出体色发黑、打转游动、眼球突出或混浊等典型的链球菌病症状。从患病罗非鱼的肝、肾、脾、眼球和脑等组织中分离到19株病原菌,即TC-1、TC-2、BL1441~BL1448和WT1451~WT1459。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病原菌均为无乳链球菌。溶血试验结果表明,TC-1、TC-2和BL1441~BL1448菌株为β-溶血性无乳链球菌,而WT1451~WT1459菌株为不溶血无乳链球菌。进一步通过MLST、分子血清型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等技术对这些分离菌株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TC-1、TC-2和BL1441~BL1448菌株是常见的Ia-ST7型,其毒力基因型为bac+-bca+-bib A+-cfb+-hyl B+-iag A+-fbs B+-lmb–-scp B–-cyl E+-gbs20186–。而WT1451~WT1459菌株则是Ib-ST261型,其毒力基因型为bac–-bca–-bib A+-cfb+-hyl B+-iag A+-fbs B+-lmb–-scp B–-cyl E–-gbs20186+。将分离菌株BL1441和WT1451分别对罗非鱼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WT1451菌株是强毒株,当其攻毒剂量为4.5×103CFU/m L时,罗非鱼累积死亡率可达85%。本研究将为我国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病学、疫苗研制以及疾病防控等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分子分型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与展望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5 CSCD

摘要: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日益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服务的种类和内容不断拓展。然而,其在海洋渔业领域还属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鉴于这种背景,在总结归纳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的结构组成、服务过程和应用分类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的选择、应用领域及其发展程度等角度对基于位置的海洋渔业信息服务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基于位置开展海洋渔业的信息服务主要可用于渔船船舶轨迹的动态管理、海上作业安全的信息化保障、渔业捕捞努力量的有效监控、渔场海况预报服务信息推送等四个方面;结合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要求,以渔船动态位置为基础信息,对渔业捕捞努力量进行有效调控并开展面向单船的海洋渔业信息可定制化精细服务是亟待深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 海洋渔业 渔船位置 渔业资源管理 定位系统 信息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