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食用方式对近江牡蛎和波纹巴非蛤中铁、铜生物可接受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全仿生消化模型评价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和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e)的铁(Fe)、铜(Cu)在仿生胃肠提取液中的变化与生物可接受性。结果表明:1)煮熟后的2种贝类中的Fe和Cu在胃消化阶段的提取量有所增加,但在肠消化阶段近江牡蛎中Cu和波纹巴非蛤中Fe、Cu提取量均有所降低;2)熟近江牡蛎中的Fe生物可接受性比生的提高了7.3%,Cu生物可接受性提高了4.6%;熟波纹巴非蛤中Fe生物可接受性比生的提高了11.5%,而Cu则降低了11.5%;3)食用近江牡蛎最高可为沿海居民提供人体每日所需15.5%的Fe和25.9%的Cu,而食用波纹巴非蛤对沿海居民每日Fe、Cu摄入量的贡献分别大于6.4%和3.1%。日常食用熟的近江牡蛎比波纹巴非蛤能提供更多Fe摄入量。总体而言,熟食比生食能摄入更多的F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溢油分散剂处理平湖原油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溢油分散剂处理原油的海洋生物毒性效应,分别进行了溢油分散剂、平湖原油的水溶性组分(WAF)和溢油分散剂处理的平湖原油水溶性组分(DWAF)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和幼鱼、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幼体以及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溢油分散剂、WAF和DWAF与黑鲷仔鱼、黑鲷幼鱼、脊尾白虾和缢蛏幼体均存在极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以96 h LC_(50)值为判别标准,溢油分散剂对黑鲷仔鱼、黑鲷幼鱼、脊尾白虾和缢蛏幼体的毒性效应大小依次为脊尾白虾幼体(57.55 mg·L~(-1))>黑鲷仔鱼(136 mg·L~(-1))>黑鲷幼鱼(261 mg·L~(-1))>缢蛏幼体(397 mg·L~(-1));WAF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黑鲷仔鱼(1.51 mg·L~(-1))>脊尾白虾幼体(2.62 mg·L~(-1))>黑鲷幼鱼(3.37 mg·L~(-1))>缢蛏幼体(11.62 mg·L~(-1));DWAF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黑鲷仔鱼(0.66 mg·L~(-1))>脊尾白虾幼体(1.20 mg·L~(-1))>黑鲷幼鱼(1.75 mg·L~(-1))>缢蛏幼体(3.09 mg·L~(-1))。DWAF对海洋生物毒性大小的次序与WAF相同,但毒性效应显著增加。分析认为DWAF会增加溶入海水中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导致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GST基因的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健康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80日龄幼蟹,体重(32.66±6.27)g。通过RT-PCR及Smart-TM 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简称GST)基因c DNA全长序列(Gen Bank登录号:KF781517)。GST基因全长1 010 bp,编码一个由21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预测理论等电点PI为5.294,分子量为24.59 k D。氨基酸序列中含有GST基因家族特有GST-N结构域和GST-C结构域。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GST基因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sis)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同源性分别为78%和6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ST基因在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心脏和眼柄中均有分布,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P<0.05),其次是鳃(P<0.05),在心脏中表达最少。三疣梭子蟹肌肉注射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磺胺嘧啶后,GST基因表达较对照组都有表达,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同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低、中、高3个剂量组峰值出现的时间越晚,分别为6 h、24 h和48 h。本实验结果表明,磺胺嘧啶可以诱导三疣梭子蟹GST基因表达,GST基因可能参与三疣梭子蟹的药物代谢反应。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GST 基因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磺胺嘧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色列红罗非鱼与其他罗非鱼群体杂交子一代在海水中生长性能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以色列红罗非鱼品系(Israel strain of red tilapia,R)、吉富品系(GIFT strain of Nile tilapia,J)(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Blue tilapia,A)(O.aureus)、尼罗罗非鱼(Nile tilapia,N)(O.niloticus)等群体,构建了具有广泛遗传变异罗非鱼育种基础群体。采用人工定向交尾技术,获得了15个以色列红罗非鱼群体内和65个以色列红罗非鱼群体及其他群体间杂交全同胞家系。待家系平均体重5-8 g时进行标记,每个家系随机取样40尾标记个体放入养殖池中,采用逐渐提高盐度驯化至养殖盐度为28,养殖150 d后进行生长性能测试以及杂交和体重生长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的所有群体内和群体间的交配组合中,以色列红罗非鱼品系(♀)与尼罗罗非鱼(♂)杂交的杂交组合(R×N)子一代生长速度最快,优于其他杂交组合,其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和绝对增重率分别为24.44 cm、385.23 g和4.94 g/d;ANOVA和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杂交组合间在体长、体重指标上均达到差异极显著(P<0.01),R×N与除J×R杂交组合外的其他3个杂交和1个群体自繁组子一代两两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利用实验构建的80个家系共2496个个体体重数据,考虑家系标记时的平均体重、池塘、雌、雄等因子,建立了遗传参数分析模型,估计体重的遗传力为0.46±0.07,属于中等遗传力。因此,利用本研究收集的罗非鱼基础群体,开展罗非鱼在海水中生长性状选育,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属鱼类种间食物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2年4—5月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铜鱼和圆口铜鱼种间食物关系,包括饵料相似性指数、重叠系数及2种鱼的摄食器官形态差异对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鱼的δ13C和δ15N变化范围分别为-21.15‰~-20.31‰和9.67‰~10.21‰,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鱼类;圆口铜鱼的δ13C和δ15N分别为-23.30‰~-21.18‰和7.40‰~9.21‰,相对铜鱼为偏植物性的杂食性鱼类,铜鱼和圆口铜鱼均与传统肠含物分析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2)两种鱼的食物相似性指数和食物重叠系数分别为78.7%和55.6%;3)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铜鱼和圆口铜鱼摄食器官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和圆口铜鱼种间竞争不激烈,作为向家坝蓄水前最后一次对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和圆口铜鱼食性及种间食物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向家坝蓄水对宜宾江段鱼类营养结构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虹彩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包涵体特征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电镜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纯化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虹彩病毒粒子、感染病毒的EPC细胞以及确诊感染病毒的病鲵组织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大鲵虹彩病毒负染后电镜下显示球形结构,具囊膜,直径约150 nm;感染EPC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呈典型的正二十面体结构,由核衣壳和核心构成,核衣壳呈正六边形,对角直径为(150±5)nm(N=30),核衣壳厚度约5 nm,核心直径为(98±18)nm(N=27)。在病鲵病变的肺和肾组织中发现存在大量聚集或分散的病毒颗粒,其形态特征和感染EPC细胞超薄切片观察的结果一致。免疫荧光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感染病毒的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的红色荧光信号,且呈斑块状分布,大小不等。综合大鲵虹彩病毒初步的形态发生和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认为病毒感染细胞后在不同的发生时期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毒包涵体。
关键词: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虹彩病毒 形态结构 包涵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PLC法检测渔用饲料中八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研究
《化学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多组样品的试验测定,建立了一种渔用饲料中8种常用磺胺(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甲基异噁唑、磺胺多辛、磺胺异噁唑和磺胺喹噁啉)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具体是:样品经2%乙酸浸润,4℃预冷的乙腈提取,碱性氧化铝柱净化,用Symmetry-C18色谱柱(5μm,4.6×150mm),2%乙酸-甲醇梯度洗脱,紫外检测,检测波长270nm。结果表明,8种磺胺的定量底限为2mg/kg,在0.5~20μg/m L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添加水平10mg/kg时,8种磺胺类药物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0%~100%,RSD<15。该方法回收率高,简单,准确可靠,可用于渔用饲料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鱼露与鱼酿酱油的品质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电子鼻获取鱼露、鱼酿酱油和生抽的气味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负荷加载分析(Loadings),并结合氨基酸态氮、盐分、全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对比分析3种调味品的品质。结果显示,3种调味品中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鱼露中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鱼酿酱油和生抽;生抽和鱼酿酱油中鲜味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鱼露,但生抽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远低于鱼酿酱油和鱼露;3种调味品挥发性成分复杂,电子鼻10个金属传感器能很好地区分3种调味品的挥发性气味,W5S、W1S、W2S号传感器比其他7个传感器有更高的响应值,其中W2S号传感器的响应值变化最显著。这说明电子鼻能较好地区分鱼露、鱼酿酱油和生抽,虽然3种调味品中第1、2主成分相同,但醇类、氮氧化合物类物质对第1、2主成分的贡献率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