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灯光罩网网口沉降与闭合性能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11月使用SDKN-500型网位仪所采集的罩网作业时网口深度和间距的实时数据,分析罩网网口沉降与闭合性能。结果发现:1)渔船绞收网口纲后,网口沉降和闭合速度不会马上突变,存在120.7 s的滞后时间;2)网口降至最大深度时(平均82.0 m),仍未完全闭合,此后深度相对稳定,直至网口完全闭合(平均68.0 s)并停滞一段时间(平均9.8 s)后网口才开始上升;3)渔船不同作业状态可分为开始放网(设为0 s)、开始绞收网口纲(平均104.0 s)、网口加速闭合(平均224.7 s)、网口达最大深度(平均266.6 s)、网口完全闭合(平均334.6 s),也是决定罩网性能的5个关键时间节点;4)4个时段的网口沉降速度分别为0.419 m·s-1、0.238m·s-1、0.233 m·s-1和-0.021 m·s-1,总体呈递减趋势,沉降中期存在波动;5)4个时段的网口闭合速度分别为0.103 m·s-1、0.105 m·s-1、0.253 m·s-1和0.424 m·s-1,总体呈递增趋势;整个沉降过程闭合速度在前期先变大后变小,在沉降后期明显加大。建议提高网口纲绞收速度以避免鱼群逃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浒苔绿潮的发生过程及关键要素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在我国南黄海已经连续发生了9年,呈现连续性和常态化的暴发趋势,给我国沿海城市的水产养殖业、旅游业、居民生活等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此外,绿潮近几年也陆续在我国沿海多地暴发。本文依据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了南黄海浒苔绿潮发生发展的关键过程和重要机制,分析了绿潮发生的关键要素,以期为制定积极有效绿潮监控和防治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南黄海浒苔绿潮的连续发生凸显了我国沿海海洋环境近十几年日益恶化的状况;有效改变当前灾害频发现状,还需要我们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须裂腹鱼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观察
《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12月通过人工繁殖获得短须裂腹鱼受精卵,并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短须裂腹鱼成熟卵为浅黄色,卵径为(3.18±0.17)mm,吸水膨胀后达(3.96±0.25)mm。在水温12.7~14.0℃[平均(13.68±0.32)℃]条件下,受精卵在受精后3.17h胚盘隆起,16h进入囊胚期,47h进人原肠期,60.67h进入神经胚期,74.67h出现肌节,192.5h孵出,胚胎发育有效积温为2633.68h·℃。初孵仔鱼全长为(10.88±0.41)mm,13d仔鱼鳔完全充气,开始平游,18d仔鱼卵黄囊消失。分析发现短须裂腹鱼胚胎发育特点与其他裂腹鱼亚科鱼类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浮式鲆鲽类网箱在波流场中动态响应的数值模拟
《工程力学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浮式鲆鲽类养殖网箱的结构特点,基于有限元方法对波流共同作用下网箱的运动受力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水槽模型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3种工况条件下,计算机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程序及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借助于计算机3D可视化技术,可对波流场中网箱结构的运动过程进行虚拟呈现。其中,当流速为26cm/s时,网箱底框架最大倾角可达9°;波浪作用下底框架最大倾角为12°。当波流联合作用时,底框架最大倾角与最大锚绳受力值均高于波浪或水流单独作用时。当水流入射方向与波浪成角度时,底框架最大倾角与锚绳受力随着夹角的增加而减小。今后将通过海上实测进一步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使数值模拟能够更加精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鲚体内与生长环境菌群PCR-DGGE指纹图谱及多样性分析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DGGE技术,选择细菌原核通用引物F357-GC和R518对太湖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鳃、肠壁及肠内容物及其生长环境菌群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PCR-DGGE指纹图谱分离显示49条清晰条带,样品菌群丰富度(DGGE条带数):湖水(33)>肠道壁(23)>湖泥(18)>肠道内容物(16)=鳃(16);相应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11、2.76、2.21、2.37、2.30。湖鲚肠道壁、肠道内容物和鳃与湖水分别具有14、14、10条共有带,切胶回收测定其中21条优势条带,主要包含:变形菌(Proteo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柔膜菌(Tenericutes)、蓝藻细菌(Cyan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结果表明PCR-DGGE指纹图谱能够清晰显示湖鲚不同部位及其生长环境细菌群落结构和区分其菌群结构差异,并阐明生长水域环境是影响湖鲚体内细菌菌群结构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PCR-DGGE 细菌群落 香农多样性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俄罗斯鲟幼鱼的胃排空特征及其数学模型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饱食后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在实验室内23℃条件下,分别测定了体质量(10.47±2.03)g的俄罗斯鲟幼鱼饱食后0、2、4、6、8、10、12、14、16、20、24、28 h胃内容物的湿重,并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3种数学模型拟合了俄罗斯鲟幼鱼的胃排空率。结果表明,3种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但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残差的标准差(SDR)仍存在明显差异。胃排空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得最好,方程为Y0.5=1.912-0.066t(R2=0.988,P<0.001);根据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后18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时间为15 h,即投喂后大约15 h俄罗斯鲟幼鱼可恢复食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旁路调节控制在连续式海参蒸煮设备上的应用研究
《食品与机械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海参蒸煮设备的温度控制采用定值控制,为解决其存在的调节能力差、超调量大和滞后大等问题,设计适用于海参蒸煮设备的蒸汽旁路调节系统,以实现蒸煮温度的精确控制;将连续式海参蒸煮设备等效转换为热力系统,建立传热计算模型及求解策略;将传热计算模型内嵌到控制算法中,以实现温度扰动的预测;利用建立的旁路调节的精确控制模型,实现连续式海参蒸煮设备温度的精确控制,并开展旁路调节控制的蒸煮温度控制以及品质影响分析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蒸汽旁路调节的海参蒸煮设备的温度控制具有超调量小、滞后小和调节能力强的优点,使得蒸煮后的海参获得较高的弹性和较低的硬度,保证蒸煮加工后海参的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浒苔添加量以及处理方法对幼刺参生长、消化率、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先配制6种浒苔含量(0、5%、10%、15%、20%和25%)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1.44±0.01)g幼刺参49 d,然后根据浒苔含量实验结果配制20%含量、3种方法处理的浒苔[干燥粉碎(DC)、纤维素酶酶解后干燥粉碎(DCC)和蛋白酶酶解后干燥粉碎(DCP)]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4.58±0.23)g幼刺参60 d,以研究饲料中浒苔添加量以及处理方式对幼刺参生长、消化率、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实验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35头刺参。结果显示:(1)浒苔对提高刺参特定生长率(SGR)、肠道淀粉酶(AMS)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降低饲料系数(FCR)有显著作用(P<0.05),其中20%浒苔含量最好,浒苔能显著降低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ADCd)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DCp)(P<0.05),对刺参摄食率(FI)、成活率(SR)、肠道胃蛋白酶(PP)活性和酸性磷酸酶(ACP)无显著性影响(P>0.05)。(2)3种方法处理的浒苔中,DCC和DCP浒苔对提高刺参SGR、ADCd、ADCp、肠道AM S、PP、SOD和ACP活性和降低FCR有显著作用(P<0.05),其中DCC浒苔最好,3种方法处理的浒苔对刺参FI和SR亦无显著性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幼刺参饲料中浒苔适宜含量为20%;纤维素酶酶解后干燥粉碎浒苔是一个理想的浒苔处理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引进群体生长和存活性能比较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引进群体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差异,本实验利用家系标准化构建方法构建了选育群体、引进群体和近交群体家系,开展共同养殖环境下的生长和存活性能测试实验,分析了三个群体的体质量、存活率和近交衰退情况。结果表明,选育群体收获体质量与引进群体、全同胞近交一代群体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60天收获时,选育群体比引进群体的体质量提高7.11%,比近交群体的体质量提高20.01%;选育群体和引进群体内不同家系生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选育群体中增重最快的家系为6012家系,绝对增重率为0.29 g/d,比所有家系绝对增重率均值高31.82%,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61.11%,引进群体中绝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最高的家系为6008家系,分别为0.33 g/d和3.17%/d,比所有家系均值分别高65%和33.19%,比增重最慢的家系分别高230%和128.06%;存活率方面,选育群体与引进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近交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率提高12.74%。近交衰退结果显示,与选育群体及引进群体相比较,近交群体收获体质量生长性状的实际衰退百分比分别为16.68%和10.76%,近交系数每增加10%所引起的近交衰退系数分别为-6.60%和-4.30%,且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在收获体质量上差异显著(P<0.05);存活率性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近交衰退,实际衰退百分比分别为11.30%和10.54%。本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的后期选择育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选育群体 全同胞交配 近交 生长 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虾泛素特异性蛋白酶9基因Usp9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本研究首次克隆了青虾的Usp9(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9)基因全长c DNA序列,并在青虾中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首次检测了Usp9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变化。青虾Usp9基因c DNA全长1259 bp,包括162 bp的5’UTR,978 bp的开放阅读框以及116 bp的3’UTR。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青虾Usp9蛋白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凤仙花熊蜂(Bombus impatiens)及灰短尾负鼠(Monodelphis domestica)的蛋白相似度分别为99%、97%和95%。应用MEGA5.1软件对青虾与其他物种的Usp9氨基酸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青虾Usp9与同为甲壳纲的钩额型蚤状溞聚为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Usp9基因的时空表达,水温28℃时,Usp9基因在青虾发育的后幼体发育期第5天PL5出现表达高峰。Usp9基因在6种成体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水平依次为:脑>腹神经>精巢>卵巢>肌肉>肠。而在雌雄组织差异表达分析表明,精巢中Usp9基因表达量比卵巢的比值为2.86,脑组织中雄虾的表达量比雌虾为2.27,差异均为极其显著(P<0.01)。这表明Usp9基因的表达和雄性偏向基因趋势是一致的(雄性表达:雌性表达≥1.5)。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青虾Usp9基因功能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可为青虾性别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