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板青颗粒预防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
《家禽科学 》 2011
摘要:本试验采用随机分组病理模型复制的方法,将14日龄AA肉雏鸡随机分为受试药物(高、中、低)3个剂量组、阳性对照组1(对照药物组)、阳性对照组2(疫苗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共7个组,每组30只,来验证中药金板青颗粒对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预防作用。试验表明:受试药物高、中剂量组与对照药物组差异极显著(P<0.01),低剂量组与对照药物组差异不显著;受试药物组总体上不如疫苗对照组,中、低剂量组与疫苗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高剂量与疫苗对照组对发病率、保护率差异极显著(P<0.01),而死亡率、有效率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安全剂对谷子幼苗抗阿特拉津的影响
《农业技术与装备 》 2011
摘要:谷子(粟)起源于我国,在农作物中被列为小杂粮之首,有"百谷之长"之称。谷子去壳后称为小米,以营养价值丰富著称。此外,谷草还是牲畜的优质饲料。山西省是谷子主产区之一,在全省的粮食生产中排名第三。但是谷子田内杂草种类繁多,危害严重,迄今为止尚无谷子田的专用除草剂。阿特拉津作为内吸选择性苗前、苗后除草剂,除草效果较好,但易产生药害,且残留期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黄品种间抗连作障碍差异研究初报
《陕西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以当地主栽的地黄品种北京3号、温85-5和农家品种硬三块为材料进行大田和盆栽连作试验,研究不同地黄品种抗连作障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大田连作时,地黄各品种出苗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后期死苗率之间则有着显著差异,以硬三块的出苗率最高而死苗率最低,北京3号次之;北京3号块根产量最高,根腐病发病率最低,与硬三块和温85-5之间差异极显著;②盆栽连作时,北京3号出苗早1-2 d,且只有该品种当年生成了块根。综合性状研究表明:连作时地黄品种间的差异较大,北京3号为该次试验中抗连作较强的品种,与温85-5和硬三块可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可为地黄的抗连作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黄品种 出苗率 死苗率 产量 根腐病发病率 抗连作障碍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传递及品质效应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小麦-簇毛麦1V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均高,将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优质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进一步创造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易位系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以小麦-簇毛麦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为基础,用普通小麦连续回交,结合原位杂交和PCR标记鉴定方法,分析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簇毛麦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在BC1,BC2,BC3的平均传递率均低于理论值,且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传递率逐渐增大;至BC3,两种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均符合1∶1分离规律,而端体系和整条1V染色体传递率仍低于理论值50%;不同类型1V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在世代间相对大小是一致的,均为W.1VL>1VS.W>1V>Mt1VL>Mt1VS,并且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品质测试结果表明,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与中国春和硬粒小麦相比,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高,可望成为当前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资源。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1V异染色体系 配子传递率 品质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覆膜增温为主的综合技术对玉米丝黑穗病控制的初步研究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2005~2006年,在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山西省寿阳县,开展了以覆盖农膜为主,结合抗病品种和杀菌剂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控制效果以及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和2006年,覆膜使玉米丝黑穗病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从15.5%和8.9%降低到6.3%和6.5%,防治效果分别达59.4%和27.0%;使玉米产量分别提高746.2kg/hm2和1 410.0kg/hm2。选种抗丝黑穗病品种能显著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晋单34号在2005年和2006年较宽诚1号和张玉1号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分别从17.3%和9.5%降低到4.5%和6.0%。本研究所选用的杀菌剂15%三唑酮、CAM和黑虫双全均未显著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兽医医药杂志 》 2011
摘要:中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经过体外煎煮或其他制备过程,再经口服以后在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有的是药物本身物质发挥作用,有的是经过肝脏代谢的产物发挥作用,有的则通过第二信使间接起作用。因此,以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小麦“一晚两增一缩一控”栽培技术
《农村百事通 》 2011
摘要:旱地小麦"一晚两增一缩一控"高产抗逆栽培技术,其关键是"一晚",即推迟播种期;"两增",即增加播种密度和增加施肥量;"一缩",即缩小播种行距;"一控",即遇多雨年份,在拔节期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南旱垣春季低温对不同播种期小麦冻害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抵御春季低温对小麦冻害的不利影响,提高小麦的抗冻能力,在山西临汾采用大田随机区组方法研究了春季低温对不同播种期小麦叶片、节间、穗部冻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叶片冻害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提高,变幅为3.0%~55.4%,单株分蘖叶片冻害率高于单株主茎叶片冻害率,二者相差16.6%,单株鲜重、单株绿叶与单株冻叶率相关性高于其他生物学性状;节间冻害呈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趋重,表现出第1节间轻于第2节间;冻穗率在试验播期范围内则呈现两端轻中间重的现象,以播期10月22日最轻,10月12日最重,变幅为11.58%;同时对形成处理间冻害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提出培育冬前壮苗是有效缓解和防御春季低温冻害的关键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