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添加剂对花生诱导分化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生7日龄幼叶、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比较了其离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能力,结果发现,7日龄幼叶具有良好的诱导分化能力。而在其诱导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酰丁香酮(AS)、AgNO3和谷氨酰胺(Gln),比较各添加剂对花生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S为40 mg/L时,诱导效果最佳,达93.08%;AgNO3浓度为1 mg/L时,诱导率为90.63%。该研究结果为将来花生转基因研究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禽白血病的检测方法
《中国兽医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肿瘤病。ALV在鸡群中的存在分为A、B、C、D、J、E等多种亚型。近10年所报道的分离的ALV毒株大部分为J亚群,少部分为A、B亚群。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很多ALV的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FLP分子图谱的蝴蝶兰3个叶片性状QTL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1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一个蝴蝶兰杂交组合Phal.462×Phal.20后代为材料,测定其后代群体中88个单株的叶长、叶宽和株幅,并基于已构建的AFLP分子连锁图谱,应用区间作图法对调控这3个性状的基因进行了QTL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在群体中呈连续分布,具有数量性状的典型特征,叶长与株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QTL分析结果表明,在父本中共检测到QTL60个,分布于8个连锁群上,包括控制叶长性状的QTL20个,控制叶宽性状19个,控制株幅性状21个;各QTL的LOD值在3.05~14.78之间,可解释44.1%~89.4%的表型变异。在母本中共检测到QTL28个,分布于五个连锁群上,包括控制叶长性状10个,控制叶宽性状8个,控制株幅性状10个;各QTL的LOD值在3.1~9.24之间,可解释57.7%~76.3%的表型变异。这是蝴蝶兰上首个QTL分析研究,可为今后蝴蝶兰的基因克隆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解质浓度对土壤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释放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铜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浓度情况下,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释放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和4种恒电荷土壤悬液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黄棕壤外,含铁量越高,由于吸附铜离子后所引起的土壤ΔpH最大值越小。加入的铜离子浓度为10-4 mol L-1时,铜离子吸附对中和曲线形状没有根本影响。在较低浓度时,铜离子吸附时氢离子的释放较少;而在较高浓度时,当体系pH大于一临界值时,开始释放大量氢离子。氧化铁是引起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在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释放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电解质浓度的变化对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后中和曲线变化影响有很大的区别,含铁量越高,电解质浓度对土壤吸附铜离子后的氢离子释放的影响越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基因组中分布最广的序列变异,多态性高,遗传稳定。作为一类新型分子标记,近几年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已经发展了高度自动化和高通量检测SNP的技术,而且SNP也已被应用到许多领域。综述了SNP的特征、检测分型技术与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小型猪10种猪病血清学调查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 2011
摘要:目的对西藏小型猪进行10种猪病(猪瘟、伪狂犬病、篮耳病、猪流感、圆环病毒感染、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弓形体病、衣原体病和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调查。方法采用ELISA或凝集试验方法对10头已注射猪瘟疫苗的原代(F0代)母猪和40头20日龄乳猪、50头第一代(F1代)3~5月龄猪进行10种猪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猪瘟病毒、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是母猪为80.0%、80.0%、70.0%;20日龄乳猪为45.0%、25.0%、45.0%;3~5月龄猪为4.0%、76.0%、80.0%。圆环病毒抗体阳性率母猪为60.0%,20日龄乳猪为5.0%。3~5月龄猪为0%;篮耳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弓形体、衣原体、布氏杆菌在不同年龄西藏小型猪中抗体阳性率均为0%。结论不同年龄西藏小型猪未受篮耳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弓形体病、衣原体病、布氏杆菌病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除草剂转基因甘蔗农艺性状调查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5个抗草丁膦的转Bar基因甘蔗株系进行了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外形上转基因株系和受体对照没有差异,在锤度、茎径、茎长等农艺性状上部分株系存在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诱变水稻DH104的稻瘟病抗性分析及抗病基因定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来自广东各稻作区的39个不同致病型稻瘟病代表菌株,对由沪旱B经空间突变而来的优质籼稻抗源DH104进行抗谱分析.结果发现,DH104的抗谱达到100%,而8个单基因品系的抗谱均在80%以下.为了挖掘和定位DH104含有的稻瘟病抗性基因,选用广致病谱病菌GD0193对DH104进行遗传分析.用GD0193接种DH104和高感稻瘟病籼稻材料L101杂交获得的F2群体,结果发现,F2群体抗病与感病植株的比例符合3∶1的理论比值(313R∶97S,2=0.896 1),表明DH104对GD0193的抗性由一个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ixt(t)基因.利用SSR标记将其初步定位在第6染色体短臂RM136和RM721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4.9和1.5 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粪中尼卡巴嗪的含量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建立了一种测定鸡粪中尼卡巴嗪(nicarbazin)兽药残留的高校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采用C18柱,甲醇/水(80/20)为流动相,波长340 nm。尼卡巴嗪在浓度为0.1~5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 9),线性回归方程为Y=2.43e+004X+4.68e+002。样品经乙腈提取,正己烷液-液分配去除脂类物质,旋转蒸发除去乙腈,甲醇/水(80/20)溶解残渣,过0.22μm微孔滤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外标法定量。在1~3μg/mL浓度范围内,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0.2%~97.9%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2μg/mL。该方法简便、快速,可满足畜禽废物中尼卡巴嗪残留量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 2011
摘要:为了解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特点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用分光光度仪和活菌计数两种不同的方法对该菌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再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Kirby-Baure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在细菌对数生长期以前,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但在衰亡期,两种方法有差异,活菌计数法更能真实反映细菌的生长情况。(2)该菌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环丙沙星等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和强力霉素中度敏感;对红霉素和克拉霉素低度敏感;其余6种抗菌药物完全耐药。说明在养殖业中频繁使用抗菌药物,菌株已产生了耐药性,应加以注意。因此,在养殖业上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抗菌药物已成为现阶段的迫切需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