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771(0.519~0.906)和0.759(0.469~0.894),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726(0.392~0.882)。通过软件Cervus统计得到,11个微卫星座位累计排除率为99.998 3%,并且在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个样本中,11个样本与养殖场内繁殖亲本确定存在亲子关系,据此确定这11尾为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并由此推算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对长江中上游野生群体的贡献量为16.92%。研究结果表明,增殖放流是实现胭脂鱼野生种群资源恢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胭脂鱼 微卫星标记 亲子鉴定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长江中上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基因的克隆及其组织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健康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成体,体长(5.81±0.32)cm,体质量(1.18±0.35)g。根据本实验室已构建的脊尾白虾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进行EST测序分析,获得脊尾白虾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基因的cDNA全长并命名为EcDAD1基因。该序列全长645 bp,包括5′非编码区184 bp,开放阅读框345 bp和3′非编码区116 bp,共编码11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2.85 kD,理论等电点为8.75。同源性分析表明,脊尾白虾抗细胞凋亡因子EcDAD1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DAD1有高度同源性,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相似性最高,为92%;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相似性为73%~8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脊尾白虾EcDAD1与斑节对虾的DAD1紧密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EcDAD1基因在脊尾白虾血细胞、鳃、肝胰腺、肌肉、卵巢、肠、胃和眼柄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WSSV后6 h和12 h,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EcDAD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且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显著,表明EcDAD1基因可能在脊尾白虾抵抗病原体入侵机体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脊尾白虾 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稀有鮈鲫封闭群Ihb:IHB生长和繁殖性能的监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 2014 CSCD
摘要:目的监测稀有鮈鲫野生型封闭群(Ihb:IHB)建群过程中的生长、繁殖性能,为品种管理和应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原代(P0)至F4代各50对传代亲鱼的产卵量、产卵间隔、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进行监测,并对封闭群建群过程中各代(F1~F4)初孵仔鱼全长、7日龄仔鱼全长以及30、60、90日龄时的个体大小进行了监测。结果建群过程中各代间生长呈现一定的差异,F1代初孵仔鱼全长、7日龄全长较F2至F4代大,但30日龄后F2至F4代的生长指标高于F1代。培育封闭群过程中各代的受精率、孵化率有一定波动,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各代间的产卵间隔差异并无显著性,P0代的产卵量和卵膜径大于F1至F4代。结论各代的生长差异可能与饲养条件有关,原代产卵量较大与其亲本个体较大有关;世代更替过程中封闭群保持了较高的生长和繁殖性能,未发现随世代更替而出现逐渐增大或者减小的现象,符合实验动物封闭群的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沼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方法获得了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Prx)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cDNA全长878 bp,包括72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59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212 bp的3′末端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98个氨基酸。氨基酸相似度比对显示,所分离的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包括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区域"FYPLDFTFVCPTEI"和"GEVCPA"。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过氧化物还原酶聚在一起,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在青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由低到高依次为肠道、心脏、卵巢、肌肉、鳃、肝胰腺。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青虾在低氧胁迫和复氧条件下肝胰腺中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mRNA的时空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在低氧胁迫12~24 h和复氧6h出现了3次明显上调,由此推测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参与低氧应激分子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青虾低氧应激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日本沼虾 过氧化物还原酶 基因克隆 低氧胁迫 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鳜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其效果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所用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2~3龄,体质量1 000~1 500 g;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1~2龄,体质量300~500 g。于繁殖季节选取成熟度好的亲鱼以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马来酸地欧酮(DOM)进行催产。通过筛选D-15、D-17、Ringer液和M-Hank’s液4种稀释液和二甲基亚砜(DMSO)、甘油(Gly)、乙二醇(EG)、1,2-丙二醇(PG)和二甲基甲酰胺(DMF)5种抗冻剂,发现DMSO和D-17分别是优选的抗冻剂和稀释液。以D-17作为斑鳜精子的稀释液,按照1︰3(精液︰稀释液)体积比稀释,添加10%体积的DMSO作为抗冻剂,按照三步冷冻法超低温冷冻保存,37℃水浴解冻的斑鳜精子,经CASA分析精子活率为(83.26±18.20)%,SCGE检测表明70%以上的精子核DNA不会发生损伤;FCM分析表明26.74%的解冻精子有完整的细胞膜且线粒体功能正常;用冷冻复苏斑鳜精子与翘嘴鳜精卵进行人工授精,最高受精率(39.6±6.5)%,温度24~28℃孵化时间38 h,孵化后的鱼苗发育正常,开口1周以后的鱼苗全长(1.346±0.255)cm,体高(0.438±0.103)cm,体质量(0.045±0.020)g。鲜精受精鱼苗和冻精受精鱼苗在开口后1周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认为D-17+10%DMSO可用于斑鳜精液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本研究将有助于斑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冷冻保存的斑鳜精液在翘嘴鳜(♀)×斑鳜(♂)杂交中的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生长激素体外重组表达及活性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生长激素(GH)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得到其全长552个碱基成熟肽序列。利用RT-PCR方法将扩增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上,实现了GH成熟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融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为26 k Da,在IPTG诱导4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细菌总蛋白的41.5%,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GH融合蛋白可特异性地被6×His抗体识别。诱导表达后的菌液沉淀经纯化和复性后,获得大小为26 k Da的纯化GH融合蛋白。以ELISA方法检测纯化后的GH融合蛋白显示其具有免疫学活性。本研究为认识半滑舌鳎生长轴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密度对褐鳟(Salmo trutta)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褐鳟(Salmo trutta)商业品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养殖密度梯度,对处于稚鱼期的褐鳟进行常规生长指标差异测定,综合分析养殖密度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养殖密度组,每个试验槽分别放养400、600、800、1 000、1 200尾,每组3个重复。经过49 d的养殖试验,褐鳟稚鱼体重从0.14 g长到1 g,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褐鳟稚鱼的生长指标明显不同,其中最终体重、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及增重率均随着养殖密度增大而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日增重由(0.018±0.001)g下降为(0.013±0.001)g,降幅明显;净增重却随着养殖密度增大而上升,各养殖密度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这可能是由于高密度组种群个体基数较大。各密度组褐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但生长离散却没有加剧且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养殖密度对褐鳟稚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南部悬浮颗粒物脂肪酸组成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锋号"科考船在2012年2月22日—3月20日调查期间,对南海南部海域0 m、75 m和150 m层水体悬浮颗粒物进行了脂肪酸(FA)组成的研究。FA含量在表层、75 m层和150 m层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9—15.65μg/L,10.45-14.45μg/L和9.65—16.45μg/L。FA与叶绿素a的比值垂向变化非常大,在表层和150 m层都大于70,而在75 m层小于30(除A7)。悬浮颗粒物的FA组成以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C16:0和C18:0,其次是C12:0,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C14:1n3、C16:1n7和C16:1n9,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C18:2n6和C22:2n6。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与C16:0、C18:0、C20:0等正相关,可认为第一主成分主要表征浮游植物和碎屑,而第二主成分所表征的可能与浮游动物等有关的信息。悬浮颗粒物的脂肪酸标记物中,C16:1n7/C16:0和∑C16:1/∑F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同时C16:1n7/C16:0与∑C18/∑FA呈显著负相关,将C16:1n7/C16:0和C16:1/∑FA结合起来适宜于指示硅藻类的组成,∑C18/∑FA可用来指示甲藻类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水平-垂直分布空间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印度洋热带海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适宜渔获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分析黄鳍金枪鱼适宜的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范围,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印度洋热带海域16°C和距海洋表层水温8°C(Δ8°C)的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了16°C和Δ8°C等温线深度值和下界深度差,并结合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绘制了16°C和Δ8°C等温线深度与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CPUE时空分布和高渔获率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关系。结果表明,高值CPUE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6°C等温线,在东北季风期间,高值CPUE出现的地方深度值大多小于200m;西南季风期间,在15°—25°S深度可到达250m,在130—190m深度全年有高值CPUE集中出现,深度值超过300m的地方CPUE普遍较小。Δ8°C等温线,高值CPUE出现的地方深度值大多小于175m,主要在100—170m;西南季风期间,在15oS以南区域,150—300m深度,也有高值CPUE区域出现,全年深度值超过300m的地方CPUE普遍较小。全年在15oS以北纬向区域,高渔获率的垂直分布深度更加集中,在西南季风期间尤其明显。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最适次表层环境因子分布,16°C等温线120—209m;Δ8°C等温线80—159m;与下界深度差:16°C等温线0—59m;海表以下8°C等温线50—119m。文章初步得出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适宜的水平、垂直深度值分布区间,结果可以辅助寻找中心渔场位置,同时指导投钩深度,为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