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洋环境对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影响的GIS时空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2012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Thynnus)围网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手段同期获取的海表温度、次表层和温跃层温度、叶绿素等海洋环境数据,分析了围网主要捕获品种渔获量、资源丰度与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目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量分布在10°N~10°S、140°E~180°E,中心渔场经度重心集中在150°E~165°E,大体走向是由西向东;纬度重心在1°N~3°S,呈现先南后北的走向。渔场主要适温在28~32℃,最适海表温度为29~31℃,次表层50 m,适温为26.84~29.47℃,100 m适温为24.71~28.57℃,温跃层上界深度在54.09~121.49 m,对应的海水温度为27.10~29.18℃;主要渔获产量集中在叶绿素质量浓度0.02~0.35 mg·m-3内,叶绿素质量浓度处于0.04~0.18mg·m-3时渔获产量出现频次最高,为渔场的最适叶绿素质量浓度范围。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金枪鱼围网 渔场重心 海表温度 次表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不同淀粉水平对团头鲂成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淀粉水平对团头鲂成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肌肉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161±2.7)g的团头鲂成鱼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淀粉17.1%、21.8%、26.4%、32.0%、36.3%和41.9%的等氮等脂饲料9周。结果发现,团头鲂成鱼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受饲料淀粉水平影响,但饲料添加适量淀粉能提高饲料和蛋白利用率,淀粉水平对肝脏和肠道中的总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不产生影响,却显著影响淀粉酶活性。肝体比、肝糖原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随饲料淀粉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血清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不受饲料淀粉水平的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过量淀粉显著降低了血清补体3和补体4含量。以蛋白质效率和饲料效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成鱼饲料中淀粉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34.1%和31.4%,但考虑到血清补体的活性,团头鲂成鱼日粮淀粉水平不应超过36.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磺胺甲噁唑在松浦镜鲤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消除规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以50 mg/kg(体质量)的剂量在口灌给药条件下,复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1∶5)在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体内的药动学与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单次给药后,甲氧苄啶在血浆和肌肉中的药时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在肝胰脏和肾中的药时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磺胺甲噁唑在血浆、肌肉、肝胰脏和肾中的药时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每天一次连续5 d给药后,甲氧苄啶于第15天开始低于0.05 mg/kg,磺胺甲噁唑于第9天开始低于0.10 mg/kg。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15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生长及高密度胁迫后生理响应变化的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富’、‘新吉富’、‘埃及尼罗’3种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品系之间生长与高密度胁迫反应的比较,探讨3种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点与应激后生理响应的变化规律。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饲养100 d后,吉富罗非鱼特定生长率最高,新吉富其次,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埃及尼罗罗非鱼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吉富罗非鱼(P<0.05)。吉富与新吉富罗非鱼的内脏比显著高于埃及尼罗(P<0.05);3种尼罗罗非鱼的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48 h的急性高密度(100 g/L)应激实验。应激48 h内,吉富与新吉富罗非鱼血清总蛋白、葡萄糖、谷草转氨酶、胆固醇与溶菌酶活力/水平以及肝HSP70mRNA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应激48 h后,埃及尼罗罗非鱼血清皮质醇水平与应激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吉富与新吉富罗非鱼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应激前(P<0.05);埃及尼罗罗非鱼血清溶菌酶活力与肝HSP70 mRNA水平在应激后48 h内始终高于应激前(P<0.05)。研究结果表明,短期高密度胁迫可提高3种尼罗罗非鱼血清葡萄糖与甘油三酯的利用,并诱发肝损伤。埃及尼罗罗非鱼的抗高密度应激能力高于吉富和新吉富罗非鱼。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生长性能 高密度 应缴 生理响应 血清生化 HSP70 m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鳃介导草鱼呼肠孤病毒免疫应答(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草鱼呼肠孤病毒腹腔注射草鱼,通过定量RT-PCR检测了12个抗病毒免疫相关基因在鳃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模式,以了解鳃对内源性病毒的免疫应答。模式识别受体基因CiTLR3、CiTLR7、CiTLR22、CiRIG-I、CiMDA5、CiLGP2、CiNOD1和CiNOD2,以及干扰素基因CiIFN-I的表达在注射病毒后12h、24h、48h及72h基本都上调。IgM基因的表达仅在72h上调。接头分子CiMyD88和CiIPS-1基因的表达在早期下调(6h),然后逐渐上升。为了证实病毒感染的可靠性,通过RT-PCR检测了病毒VP4基因。结果表明草鱼鳃在抗病毒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养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海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属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rs)、鲀亚目(Tetraodontoidei)、鲀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Takifugu),俗称河鲀、廷巴、腊头、龟鱼等,为近海底层食肉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1]。因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昂,在中国北方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形成养殖规模。目前国内外对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大头鳕胚胎发育过程
《海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驯化野生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作为亲鱼,通过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两种方法获得受精卵,自然受精卵通过虹吸法收集。受精卵孵化条件为水温6~8℃,盐度32~33,pH7.8~8.2,微充气。在奥林巴斯SZ61解剖镜下对大头鳕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并使用CCD图像传感器拍照,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大头鳕受精卵为圆球形端黄卵,弱黏性,无油球,卵膜上具龟裂结构,卵子直径0.95~1.12mm,n=30,卵黄均匀透明。类似于大部分硬骨鱼类,其胚胎发育可分为胚盘形成期、卵裂期、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在水温6~8℃,盐度32~33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约336h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孵化出膜。在大头鳕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4个不同于其他硬骨鱼类的地方:(1)发现早期分裂球具有不规则现象;(2)很多胚胎发育过程不出现柯氏囊,有柯氏囊的胚胎仅占10%左右,且出现晚,消失快;(3)胚胎孵化为仔鱼与发育进程关联性不大,孵化的仔鱼有3种主要形态;(4)胚胎各个时期都有较高死亡率,以原肠期最为严重。
关键词: 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 胚胎发育 柯氏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实验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初次性成熟、生殖季节、交配体制、交配行为、掘洞行为、护幼抚育行为等独特的生殖对策和行为特性展开研究。在克氏原螯虾主要繁殖季节进行野外自然采集成虾样本进行交配产卵等实验观察统计,每批次采集成虾样本为30尾以上,体质量在15~40 g。结果表明:1)克氏原鳌虾生长快速且性成熟早,当年个体经6~12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2)该虾属秋冬季产卵类型,但交配季节宽泛,繁殖期长,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均有交配现象。7月份(1龄、2龄,体质量22.4 g±2.56 g)交配率为20%,产卵率为0;8月份(1龄、2龄,体质量26.7 g±2.98 g)交配率为45%,产卵率为5%;9月份(1龄、2龄,体质量29.3 g±3.11 g)交配率达到60%以上,产卵率为10%;10月份(1龄、2龄,体质量30.9 g±3.39 g)交配率为75%以上,产卵率为35%,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交配季节主要集中在8?10月,产卵高峰期主要集中在10?12月。3)交配体制属于繁殖行为学中的乱交制,雌雄性比较为松散,存在普遍的重复交配现象。4)具有明显的穴居性,掘洞行为是克氏原螯虾一个显著突出的生态习性,繁殖季节掘洞强度显著增强,掘洞目的主要为雌虾产卵孵幼,其他季节的掘洞目的则是为躲避不良的生态环境,冬春季则几乎没有掘洞行为,即不同季节克氏原螯虾的掘洞有着不同的生态功能。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可为其开展人工繁殖和生产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选育家系抗鳗弧菌性能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家系选育技术开展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抗鳗弧菌病选育研究,从2010年构建的37个选育二代家系中选择成活率高的30个家系进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实验,开展对鳗弧菌的抗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抗鳗弧菌感染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30个家系中,鳗弧菌感染后,12个家系的存活率达到65%以上,其余家系的存活率则低于65%;通过bCOX回归分析,计算各家系的优势比,优势比最高的5个家系的存活率达到65%以上;对各家系的成活率、优势比和死亡历时差4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优势比最高且存活率达到65%以上的5个家系聚为一类。综合感染家系的高成活率、高优势比以及聚类分析的结果,选育出5个抗病力较强的优良家系。选育出的抗病力较强的家系可做为抗鳗弧菌选育的核心育种群体,为抗鳗弧菌病的传代选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单个家系中与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初步筛选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个人工授精获得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F2家系为材料,对其中80尾中国明对虾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选择19个稳定扩增的微卫星位点对每一个体进行扩增和基因分型,分析家系遗传信息。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微卫星位点与中国明对虾体长、全长、体质量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作微卫星分子标记与经济性状的方差分析,考察各微卫星位点对体长、全长、体质量3个经济性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体长、全长、体质量3个性状均呈正态分布(P>0.05);相关分析得到,19个微卫星位点中RS0683和FC019两个微卫星位点与体长、全长、体质量呈显著相关(P<0.05);同时对差异显著的位点进行不同基因型间经济性状的多重比较,RS0683标记座位AA基因型在体长、全长、体质量的表型效应上极显著高于AB、BB基因型(P<0.01),表明该标记位点基因型AA与3种经济性状正相关;FC019标记座位的AA基因型体长、全长、体质量显著低于AB、BC基因型(P<0.05),表明该标记位点基因型AA与3种经济性状呈负相关。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微卫星DNA标记 家系 生长性状 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