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时序分析与因素分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渔获量规模、作业方式结构、作业方式能耗强度和燃油排放系数等因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对2006~2011年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时序分析基础上,利用LMDI方法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结果表明: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26.66万t;拖网、刺网两种作业方式产生的温室气体占相应年份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重最大,约占80%,且温室效应最强。渔获量规模效应是驱动我国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因素。建议通过采取"捕捞配额"或实施较长期的禁渔休渔制度来降低渔获量总量,不仅有利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可以通过建立海洋捕捞生态补偿制度的方式来调整作业方式结构向低温室气体排放转变。
关键词: 海洋经济 海洋渔业 捕捞 温室气体 时序分析 因素分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优鲈1号”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的分析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鲈1号"是经多年选育获得的生长性状改良的养殖新品种,与非选育大口黑鲈相比,生长速度提高了17.8%~25.3%。为了研究具有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经聚合后对生长性状的改良起的贡献作用大小,本研究从大口黑鲈"优鲈1号"与非选育大口黑鲈群体中各随机挑选140 ind,应用STR基因分型技术检测8个生长相关分子标记在这两个群体中的分布情况。8个生长标记中有4个微卫星位点,分别为JZL60、JZL67、MisaTpw76和MisaTpw117,其余4个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分别位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pituitary 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1,POU1F1)和生长抑素前体(preprosomatostatin,PSSIII)基因上。结果表明,"优鲈1号"与非选育群体中优势基因型的数量为1~6个,两个群体含有的平均数量分别为2.606、2.312,表明人工选育在一定程度上聚合了优势基因型,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生长性状相关标记的聚合及辅助选育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短串联重复序列 基因聚合 优势基因型 基因分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
《质谱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时测定水产品中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的方法。样品用甲基叔丁基醚和乙酸乙酯提取,C18固相萃取柱净化,甲醇洗脱,以0.02%氨水-甲醇为流动相,XBridge RP-18色谱柱分离后,在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其中孕激素、雄激素和苯甲酸雌二醇采用正离子扫描;雌激素采用负离子扫描,内标法定量。方法检出限为0.5~2μg/kg(S/N≥3)。27种激素在2μg/kg和10μg/kg添加水平下,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3%~15%和2.3%~8.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3.0%~120%和79.0%~108%。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适用于水产品中27种性激素的定量与确证分析。
关键词: 雌激素 孕激素 雄激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驯化下4种不同品系罗非鱼血清皮质醇与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4种不同品系罗非鱼,分别为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尼罗非鱼(O.niloticus×O.aureus)、红罗非鱼(O.nilotica♂×O.mossambica♀)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aus)。在26℃水温下饲养3周后,选取规格基本一致的罗非鱼(体质量50.73 g±4.23 g)进行低温驯化实验。水温以3℃/d的速度从26℃降至8℃,分别于水温为26℃、20℃、14℃和8℃时进行采样,比较不同驯化阶段4种不同品系罗非鱼血清皮质醇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26℃时的免疫指标相比,水温降至8℃时,吉富与红罗非鱼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然而血清C3、C4、IgM以及头肾C型溶菌酶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清中高皮质醇水平对鱼体的免疫产生了抑制作用。水温为8℃时,奥尼罗非鱼血清皮质醇、IgM和补体C3以及头肾抗菌肽mRNA水平显著升高;奥利亚血清皮质醇、C4和IgM以及头肾C型溶菌酶mRNA水平与26℃时相比无显著差异,然而血清溶菌酶与C3水平降低。驯化实验结束后,比较了4种不同品系罗非鱼在8℃水温下48 h内的累积死亡率。吉富与红罗非鱼组累积死亡率较高,分别达到43.3%和40.0%;奥尼罗非鱼其次,为23.3%;奥利亚罗非鱼最低,为20.0%。较高的血清IgM和头肾溶菌酶和抗菌肽mRNA水平可能有助于提高奥尼和奥利亚罗非鱼的抗低温应激能力,增加低温时的成活率。本研究通过分析4种品系罗非鱼不同驯化阶段血清皮质醇和免疫相关指标,探讨不同品系罗非鱼在低温驯化过程中的免疫保护机制,旨在为下一步抗低温新品系罗非鱼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黄鱼生物学特征与资源数量的演变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年代的衰退低谷期、转而又发展到90年代初期的恢复期乃至此后的稳定丰厚期;年龄结构由50年代的10龄以上缩短到80年代的1~5龄、并继续缩小至90年代以来的1~3龄,世代周期缩短;以1龄鱼为初届性成熟年龄比例由50年代的少量(5%)扩大到80年代的中等(40%)、进一步演变到21世纪初以来的大量(74%~100%);个体绝对繁殖力从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显著提高,90年代以来无显著变化;生长参数K随资源丰厚与衰退而相应地减缓与加速,具有可逆的表型特征。小黄鱼资源数量和生物学性状的变动机理表明过度捕捞可导致开发性鱼类种群衰退,但鱼类种群为抗御过度捕捞而诱导生命史特征演变,并在适宜的渔业管理措施下有望实现鱼类种群恢复;性成熟提前和繁殖力提高是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针对性成熟和繁殖力的演变进化程度已接近极限或达最大潜力,如不控制捕捞强度,小黄鱼渔业面临着崩溃的风险。
关键词: 小黄鱼 年龄结构 生长参数K 繁殖力 性成熟 资源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仿刺参养殖区泥样中灿烂弧菌拮抗菌的快速筛选及其保护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培养基和泥样加热方法,从红岛仿刺参养殖区泥样中分离出27株可培养细菌,对其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海泥中可培养细菌多分布于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占总菌数的71.4%),其中包括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弧菌属(Vibrio)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等;80℃加热处理20min,海泥中可培养细菌多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人工浸泡感染实验发现,泥样中灿烂弧菌LJ08(Vibrio splendidus)对仿刺参幼参具有致病性。泥样中分离获得的可培养细菌经安全性、抑菌活性和毒性检测,筛选出对灿烂弧菌LJ08有明显抑菌作用的LJ03、LJ04和LJ06并用其进行人工拮抗实验。统计分析显示,添加LJ03和LJ06拮抗组的累计排脏率分别为(36.11±4.81)%和(2.78±4.81)%,与仅添加灿烂弧菌LJ08的阳性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LJ03和LJ06具有很好保护仿刺参幼参的作用,尤其LJ06对仿刺参幼参的排脏保护率达104.7%。作为拮抗灿烂弧菌的潜在有益菌,LJ06在仿刺参养殖中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235钢在海洋铁细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路电位、电化学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研究了海洋铁细菌作用下Q235钢的腐蚀行为与腐蚀机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分析结果表明有大量的杆状铁细菌附在Q235钢铁表面。在海洋微生物的影响下,Q235钢的开路电位变小,腐蚀倾向与腐蚀率变大。EIS结果表明在海洋铁细菌作用下Q235钢的交流阻抗模值减少,而且大大降低了Q235钢的极化电阻和表面膜的电阻。微生物的附着促进了钢材表面的溶解,使其表面氧化膜层消失,进而形成了疏松不致密的生物膜层,从而加速了其腐蚀进程。
关键词: 微生物腐蚀 Q235钢 海水 铁细菌 电化学阻抗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栖动物的性别决定研究新进展
《四川动物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栖动物的不同科或属,乃至同一物种不同的地理种群内具有两种不同的性别决定系统,这种系统发生分布特征显示两栖动物的性别决定系统经历了多次转换。同型性染色体在许多两栖动物中存在,"高频转换"假说和"fountain-of-youth"假说是其形成的两种可能机制。激素在两栖动物性别决定早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我们还重点介绍了两栖动物中迄今唯一确认的性别决定基因(DM-W基因)。该综述将增进对两栖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多样性及其起源的认识,并为濒危两栖动物的物种保护和种群恢复以及养殖群体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两栖动物 性别决定系统 同型性染色体 性别决定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鳢(斑鳢♀×乌鳢♂)弹状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能在临床上快速、准确检测杂交鳢弹状病毒(HSHRV)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HSHRV-C1207 G蛋白的全长序列,构建重组质粒,作为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根据HSHRV-C1207 G蛋白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43 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以标准品为模板建立HSHRV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可重复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标准曲线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斜率为-3.290;荧光定量PCR最低可以检测到10个病毒核酸分子拷贝,而传统PCR方法最低可检测到1×103个拷贝;38个平行样品重复性实验组内变异系数为0.84%;对其他6种水产养殖常见病毒均无扩增反应。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21份患病鳢样品进行检测,其中18份为阳性,与细胞分离和电镜观察结果相同;以传统PCR方法检测同样的样品,仅13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较好的用于临床HSHRV的检测,对病毒病原定量检测与杂交鳢弹状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杂交鳢 弹状病毒 G蛋白 TaqMan real-time PCR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