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中养殖水体水质因子及原核与真核微生物的动态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系统中维持碳氮比为20︰1、水温(26.0±2.3)℃、pH7.2~7.8,24 h不间断供氧以形成生物絮团,监测培养过程中养殖水体总氮(TN)、总固体悬浮物(TSS)浓度、碱度的动态变化及分析生物絮团的营养组分,并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生物絮团的原核及真核微生物组成和动态变化。养殖水体TN变化范围为6.65~11.15 mg/L,第9天达到峰值(10.11±1.05)mg/L,第12天后和第0天时的TN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TSS浓度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419.67±11.5)mg/L,第15天后TSS稳定维持在244.67 mg/L;碱度变化范围为136.68~239.20 mg CaCO3/L,第6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为30%(干重)。生物絮团原核微生物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um)、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某些未知不可培养的细菌组成,蓝细菌(Cyanobacterium)只存在于生物絮团培养前期(第0、5、10天),产碱菌科细菌(Alcaligenaceae)存在于生物絮团形成的整个过程,且是第5、10、15天的优势菌。组成生物絮团的真核微生物隶属于原生动物门的斜叶虫属(Loxophyllum)、隐藻纲的隐鞭藻科(Cryptomonadaceae)及Goniomonas属、硅藻纲的双头菱形藻属(Nitzschia)。其中双头菱形藻属为絮团培养初始第0天到15天特有;斜叶虫属在絮团培养后期分布较多。结论认为,生物絮团系统在养殖的15 d左右达到稳定运行的状态,能有效调节养殖系统菌藻分布,控制养殖水质,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发展。

关键词: 生物絮团 PCR-DGGE 草鱼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总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隆牙鲆和普通牙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养殖的双单倍体(DH)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作为亲鱼,采用冷休克方法抑制第二极体排出,建立牙鲆克隆家系。以普通牙鲆的一个家系作为对照组,在同样饲养条件下进行培育。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2+龄鱼,克隆家系随机抽取5尾,体质量(1 398±88)g;普通群体随机抽取10尾,体质量(1 749±125)g。分别采集血液进行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克隆牙鲆的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数量(HGB)、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极显著低于普通牙鲆(P<0.01),而在其他血液生理指标上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克隆牙鲆在白球比(ALB/GLB)、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比值、谷草转氨酶(AST)3个指标上显著高于普通牙鲆(P<0.05),其中AST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CHO)、尿素氮(BUN)3项指标,克隆牙鲆极显著低于普通牙鲆(P<0.01)。克隆牙鲆血液生理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5.50%,普通牙鲆的则为9.21%,其中克隆牙鲆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的变异系数仅为1.52%。克隆牙鲆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平均为10.56%,普通牙鲆的则为27.23%,达到克隆牙鲆的2.58倍。结果证实,克隆牙鲆个体间的一致性较好,作为指标生物,效果优于普通牙鲆等海产鱼类。

关键词: 牙鲆 克隆家系 血液学指标 变异系数 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星斑川鲽精子冷冻保存与生理特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养殖群体中雄性个体较雌性小,产精液量低,限制了人工繁殖育苗和杂交育种开展等问题,本研究以性成熟的星斑川鲽为实验材料,对精子稀释液成分、稀释液渗透压、激活海水适宜温度和冷冻精液的适宜稀释比例等进行筛选,并用冷冻精液和鲜精分别与星斑川鲽卵进行受精和孵化实验,实验结果利用SPSS软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Student-Newman-Keul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Ts-2(37.65 g/L蔗糖+10.01 g/L KHCO3+1.21 g/L Tris碱)和SFs-4(60 g/L葡萄糖+10.01 g/L KHCO3+1.21 g/L Tris碱)冷冻保存的精子活力最高,分别为(56.67±5.78)%和(66.67±5.77)%。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omputer assisted sperm analysis,CASA)系统对星斑川鲽精子进行分析,测定了用Ts-2和SFs-4保存的冷冻精液中精子运动方式的各项参数。结果显示,测定的各项参数(曲线运动速度(curvilinear velocity,VCL)、直线运动速度(straight line velocity,VSL)、平均鞭打频率(beat cross frequency,BCF)、运动的直线性(linearity,LIN)和运动的前向性(straightness,STR)表明,利用SFs-4保存的精子各项运动参数明显高于Ts-2。利用蔗糖、KHCO3和Tris碱配制不同渗透压稀释液中,在渗透压为319.94 Pa时,精子活力最高,为(61.67±5.00)%,与鲜精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利用3~18℃海水激活精子,结果显示,当激活海水温度在12℃时精子活力最高,与鲜精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温度下显著低于鲜精活力(P<0.05)。将解冻后的精液稀释10~40倍,与星斑川鲽卵受精,结果显示,在稀释20倍后冷冻精液的受精率最高。本研究利用Ts-2+20%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和SFs-4+20%DMSO对星斑川鲽精子成功进行冷冻保存,为星斑川鲽精子冷冻保存、种质库的建立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 星斑川鲽 精子 冷冻保存 精子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原酸诱导凡纳滨对虾抗氧化功能及抵御低盐度胁迫的响应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健康、均匀,体质量为(6.74±0.08)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将360尾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含有0 mg/kg、100 mg/kg、200 mg/kg和400 mg/kg绿原酸的饲料28 d,随后将对虾从盐度为32的天然海水直接转移至盐度为10的海水中暴露72 h,测定对虾肝胰腺TAS、GPx、CAT活力和GPx、CA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天然海水养殖条件下,绿原酸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TAS、GPx活性无明显影响,但投喂含有绿原酸的饲料28d,对虾肝胰腺GPx、CAT和GPx、CA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0组(P<0.05),以D2组GPx活性和GPx、CAT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分别为164.29 U/mgprot和1.61、2.14倍。低盐度胁迫24 h,D0组对虾抗氧化反应表现在TAS、GPx活性和GPx基因表达水平较28 d显著升高(P<0.05),分别增加了31.30%、27.96%和170%,而绿原酸各组对虾肝胰腺TAS、GPx活性和GPx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0组(P<0.05),说明绿原酸可有效缓解低盐度胁迫下对虾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剧烈波动。低盐度胁迫72 h,绿原酸各组对虾肝胰腺TAS、GPx、CAT活性及CAT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D0组。上述结果表明绿原酸能够诱导凡纳滨对虾的抗氧化系统功能,在凡纳滨对虾抵抗低盐度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为开发绿色植物提取物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解决盐度胁迫对机体造成的氧化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绿原酸 凡纳滨对虾 抗氧化系统功能 盐度胁迫 肝胰腺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鳎亚目鱼类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为了中国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广大渔业工作者致力于高价值、优良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在中国北方,主要集中研究鲆鲽类海水鱼,如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促进了中国沿海养殖业的发展。2009年中国鲆鲽类总产量89 600 t,2011年其高达120 000 t,鲆鲽鱼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及分子育种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需要不断改良养殖鱼类的生产性状以提供更多优质的动物蛋白.鱼类的经济性状由多基因的数量性状位点所控制,其中大部分基因是微效的,但是少数基因可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于近10年来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主要进展,本文简要介绍和评述一些重要养殖鱼类在生长、抗病(逆)、性别等经济性状开展分子育种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状况,探讨组学和下一代测序技术在鱼类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和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潜力.这些研究有助于最终揭示鱼类经济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养殖鱼类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

关键词: 养殖鱼类 经济性状 数量性状位点 主效基因 分子标记 分子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多种来源重力异常编制中国海陆及邻区空间重力异常图及重力场解读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陆地实测空间重力异常数据、海洋船载测量空间重力异常数据、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数据、EGM2008地球重力模型数据等多种来源数据的性质和精度,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了编制1∶500万中国海陆空间重力异常图的数据使用方案和技术方法.在地形较为平坦、实测数据分布均匀的陆区,使用实测数据,在地形复杂,实测数据稀少以及没有实测数据的陆区或岛屿,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反推空间异常的方法合成平均空间重力数据,西藏地区的数据对比实验证明合成平均空间重力异常数据是一种有效的数据补充.利用三观测列方差分解法在南海地区对船载测量空间重力数据和美国SS系列及丹麦DNSC08GRA卫星重力数据进行了方差分解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卫星测高重力数据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数据精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海区空间重力数据使用原则是在船载重力测量数据校准下,全面使用卫星测高重力数据进行编图.海陆过渡区的异常处理应以EGM2008地球重力模型重力场为基准参考场,实现海陆异常平缓过渡,无缝连接.对中国海陆空间重力异常场进行了小波变换处理,对空间重力异常场进行了解读,勾画出三横四竖的一级重力梯级带及其所围限的8个一级重力异常区,并划分了二级重力异常区和梯级带,为块体构造学体系中大地构造格架的建立提供了地球物理证据.

关键词: 空间重力异常 海陆联编 卫星测高重力 实测重力 合成空间重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基于竞选领导策略的改进粒子群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4 CSCD

摘要:针对标准粒子群算法由于粒子多样性的大量丧失而导致的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收敛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竞选领导策略的改进粒子群算法,该算法在全局最优粒子的领导能力丧失时,通过引进细菌觅食算法的趋化算子对精英粒子进行优化,然后选出更具领导能力的粒子作为新的领导粒子来带领种群跳出局部最优解,以增强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通过四个典型函数的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较好保留了标准粒子群算法快速收敛优点的前提下,有效地预防了早熟现象的产生,提高了收敛精度。

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算法 竞选领导 细菌觅食算法 Metropolis准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腹泻性贝毒污染状况分析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间,在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设16个采样点,每季度采样1次,共采集了19个贝类品种139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大亚湾春季的毒素阳性检出率最大,高达69.2%,珠江口仅为36%;就毒素超标率而言,大亚湾秋季最高,为66.7%,珠江口冬季最高,为36.8%;而夏季样品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最低,大亚湾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44.4%和22.2%,珠江口为7.7%和3.8%.对样品毒力值而言,毒力值为0.05 Mu/g的样品,两个区域各个季节都有检出,大亚湾冬季和春季样品检出率最大,均为38.5%,珠江口冬季最大,为26.3%;毒力值为0.1 Mu/g时,大亚湾在秋季和春季检出,分别为8.3%和15.4%;珠江口在秋季和冬季有检出,分别为4.7%和10.5%.采自大亚湾样品的最大毒力值在秋季,高达0.2Mu/g,珠江口则未检出.贝类对DSP的积累存在种间差异,泥蚶,褶牡蛎的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相对较高,其他较低.

关键词: 珠江口海域 大亚湾 腹泻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鲆优1号”牙鲆和亲本群体的表型及遗传性状变异分析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牙鲆是我国及大西洋沿岸天然捕捞和养殖的主导品种,对其遗传资源保护及养殖新品种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人工培育的牙鲆养殖新品种"鲆优1号"(ZJ)、其父本韩国牙鲆群体(KS)、母本F0750家系(JX)的18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利用SSPS程序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发现体长/体宽,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眼径/眼间距,侧线鳞和尾鳍条6个性状与父本或母本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做为鉴别"鲆优1号"的标志性表型性状。"鲆优1号"与母本无显著差异(p>0.05)性状占50%。与父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性状占33.33%。筛选了24个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KS、JX、ZJ和FJ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总共扩增出143个等位基因。4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大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ae),平均观测杂合度大于平均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PICa)分析显示:KS>JX>FJ>ZJ,说明人工选育导致了遗传杂合度的降低。24个微卫星位点在4个牙鲆群体中的遗传偏离指数(D)在-0.759 7到0.188 4之间,在KS、JX、ZJ和FJ群体中分别有10、16、11和17个位点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24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在0.076 7~0.258 6之间,平均为0.146 8,表明14.68%的变异来自种群间,85.32%的变异来自种群内。Neis遗传距离显著,KS和FJ遗传距离最近(0.282 5),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753 9);ZJ与JX遗传距离最大(0.420 5),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656 7)。本文研究表明:"鲆优1号"具有明显的表型和遗传特征,与父母本及反交群体比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种内和种群间遗传分化,为"鲆优1号"的种质鉴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牙鲆 鲆优1号 表型性状 卫微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