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玉米不同部位秸秆腐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玉米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不同还田方式(覆盖、深埋)、不同还田环境(室内高温环境、生产田自然环境)条件下,不同秸秆长度(10 cm、20 cm、30 cm、40 cm)、不同植株部位(茎、叶、穗轴)秸秆的腐解规律及其相互影响作用,探索适宜当地生产和生态条件的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结果表明,玉米茎秆腐解过程总体呈"快-慢-快-慢"趋势,两年腐解率达62.10%~73.23%;玉米叶还田的腐解规律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第一个月腐解率达22.80%~40.78%。秸秆腐解速率显著受秸秆部位、还田环境、还田深度及秸秆长度影响,且各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对秸秆腐解速率影响显著(P<0.01)。不同部位秸秆腐解速率常数k差异较大。在本试验条件下,小秸秆深埋还田最有利于秸秆腐解。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腐解规律 还田深度 还田环境 交互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温处理对小豆苗期生理性状及叶绿素合成前体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低温和光照条件下小豆苗期的冷害发生机制及引起初生叶黄化和叶绿素合成的受阻位点,旨在为小豆耐寒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选择2个对温度和光照反应不同的日本小豆品种,利用人工气候室再现小豆苗期的低温障碍,研究低温遮光处理(昼夜10~13°C, 2%遮光) 18 d和28 d对小豆苗期H_2O_2、SOD、CAT、APX、叶绿素的影响;利用植物生长箱再现小豆苗期的黄化障碍,研究不同的低温处理长度(1 d、3 d、5 d、7 d;10°C, 50μmol m~(–2) s~(–1))和暗处理长度(25°C,黑暗1 d、3 d、5 d、7 d)对绿化后(24 h、25°C、62.5μmol m~(–2) s~(–1))叶绿素合成能力及受阻位点的影响。苗期小豆耐低温和不耐低温品种的最大差异是长期低温遮光处理的H_2O_2含量和SOD活性。长期低温遮光处理后不耐低温品种的H_2O_2含量是耐低温品种的约66倍,但随着绿化处理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直至8 h后消失。与低温处理相比,暗处理才是造成叶绿素合成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对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的研究表明,从ALA向Proto Ⅸ的转化可能受阻,最终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素含量下降。说明H_2O_2含量和SOD活性可能与小豆苗期耐冷性关系更密切。引起小豆苗期叶绿素合成受阻位点是Proto Ⅸ的转化。

关键词: 小豆 光温处理 抗氧化酶 叶绿素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低温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玉米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18℃条件下,利用赫奇逊滤纸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根据透明圈和滤纸降解情况筛选菌株,最终通过酶活分析和秸秆降解率确定目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与ITS基因序列分析对目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分离筛选高效低温秸秆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其产酶特性。结果表明,从小兴安岭山区土壤中分离到1株在低温下具有较强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真菌菌株C1,15 d内对秸秆的降解能力达55.6%,滤纸酶活和CMC酶活分别为18.4 U/mL和54.3 U/mL,初步鉴定菌株C1为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潜力。

关键词: 玉米 秸秆 纤维素降解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C-TOF-MS定性和定量评估5种木本油料种籽油的脂肪酸

食品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技术,分析评价5种木本油料种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油茶和榛子种籽油中富含油酸,亚油酸是沙棘和文冠果种籽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牡丹种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最高.沙棘种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为1.57:1,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1.56:1,符合功能性健康食用油的标准;牡丹种籽油是补充人体ω-3脂肪酸的优质食用油;油茶和榛子种籽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适合食品加工;文冠果种籽油含有3种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如神经酸等).本实验评价了5种木本油料油脂脂肪酸的组分,对指导企业生产生物活性油和人们的健康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木本油料油脂 脂肪酸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 定性 定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下外源ABA对开花期水稻叶鞘激素含量及抗寒生理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低温条件下外源ABA对水稻叶鞘内源激素含量和抗寒生理指标的调控效应,以水稻品种龙稻5(耐冷型品种)和龙粳11(冷敏型品种)为材料,于开花期喷施ABA后,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分别持续1,2,3,4,5 d)处理。结果表明,开花期低温可导致水稻花粉活力和结实率显著降低,冷敏型品种尤为严重,喷施ABA可有效抑制花粉活力和结实率的降低。低温处理可引起水稻叶鞘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提高,同时导致SOD、POD和CAT活性发生变化;外源ABA具有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作用,同时促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提高。研究证实外源ABA具有提高水稻抗冷的作用,对优化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抗冷方法,建立寒地水稻生产的抗冷技术体系,达到保产增产的目的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低温 外源ABA 水稻 开花期 内源激素 抗寒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xEnt分析我国羊草分布区的生物气候特征

草地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东部草甸草原及干旱草原上的重要建群种之一。利用生物气候数据分析我国羊草的适生气候特征,客观反映我国羊草的地理分布范围及主导其分布的生物气候因子,能为我国羊草的分布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从我国数字植物标本馆获取204个羊草标本记录数据,并从WorldClim获取生物气候数据(1950—2000年),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羊草的地理分布,检测其生物气候主导因子及其适宜值。结果表明,冷季降雨量(bio19)对羊草分布的增益最大,干季降雨量(bio17)和最干月降水量(bio14)依次次之。同时羊草分布概率分别与冷季降雨量(bio19),干季降雨量(bio17)和最干月降水量(bio14)为单峰响应关系。较纬度和海拔因子,经度是影响我国羊草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 羊草 MaxEnt模型 生物气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贮玉米品质性状遗传变异及主成分分析

作物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青贮玉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和依附关系,对14份青贮玉米材料的22个品质性状检测分析,并进行一般描述统计、遗传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青贮玉米各品质性状中,脂肪、钾、木质素、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20、0.19、0.17和0.16,表明这些性状在品种遗传选育进程中有较大的改良空间;消化率及能量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0.03~0.08,表明这部分性状难以得到遗传改良;青贮玉米品质性状间相关性较大,适宜采用主成分分析保留品质性状的最重要方面.对测试的22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提取,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1.29%,分别代表了青贮玉米的饲用价值、微量元素及粗蛋白成分.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品质 遗传变异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以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熟期各2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设6个播种处理,明确不同播期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探索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玉米品种的播期,选择在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需要的替代品种.结果表明,哈尔滨当地品种最迟播种时间为5月6日,能够保证玉米正常成熟.在5月6日后中熟品种产量高于晚熟品种,产量均呈降低趋势.若前期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播种推迟至5月中旬左右时,应选择中熟品种代替晚熟品种,确保玉米产量安全.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甸白浆土稻秆氮利用效率及氮素调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进行施肥,以期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氮肥的优化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该文在白浆土上进行了秸秆氮利用试验、秸秆还田氮素优化施用试验、及氮素调控时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5N同位素示踪确定,秸秆氮对水稻植株氮素累积量贡献率为6.49%~7.48%,对茎叶氮素累积量的贡献率为3.26%~4.16%,对籽粒贡献率为8.67%~9.74%;秸秆氮素当年总利用率为6.51%~7.65%;调节碳/氮比有利于提高秸秆氮素利用率.大田试验证实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连续3a比常规施氮量减少10%,排水性好的田块有增产效果,3a平均增产6.17%,减氮20%以上产量低而且年际间不稳,减氮时期适合均衡减氮和基肥减氮,蘖肥和穗肥减氮减产极显著;排水性不良田不适合减氮,减氮导致减产.不同土壤秸秆还田后氮素调控有差异,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条件制定相应的氮素管理措施.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白浆土 秸秆还田 15N标记 氮利用率 氮素调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类作物特色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总结了近5年来我国麻类作物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分发利用的成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定位和挖掘及其分子机理解析的新发现,介绍了功能性叶用黄麻、强重金属吸附黄麻和药用工业大麻等特色资源的挖掘、创制和产业化创新应用现状和前景,期望麻类种质资源研究能更好地服务麻类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 麻类 特色资源 创新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