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含有蛋白、多肽、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磷脂、亚精胺、植酸、维生素E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平衡人体氨基酸、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调整雌激素水平等生理活性,在食品、保健品、药品及化妆品等行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大豆活性成分在生理功能、提取方法、种质筛选、分子生物学机制、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充分开发大豆活性成分的生理功能,选育专用型品种对于促进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展望,旨在提高对大豆活性成分重要价值的认识,充分开发利用大豆产品,为发展大豆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活性成分 蛋白 多肽 异黄酮 低聚糖 生理功能 提取方法


基于乡镇尺度的耕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测定研究
《环境工程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是实现耕地生产力、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松嫩平原黑土区明水县树人乡为研究区,在耕地景观地块几何中心设置采样点,选取代表耕地生态质量的地貌、土壤、水文等相关数据作为衡量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采用生态综合安全值测定的方法,对研究区采样点的耕地生态安全值进行测定,将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并将等级结果表达在空间上.研究结果表明:在169个采样点中,生态安全值在1.00~2.43的采样点有112个,处于2.43~2.96之间的采样点28个,处于2.96~3.19之间的采样点26个,处于3.19~4.00之间的采样点3个.生态安全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周边,中心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差.研究结果为合理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参考,对于指导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寒地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关联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直链淀粉含量是衡量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寒地水稻直链淀粉含量适中,口感较好,广受消费者喜爱。本研究利用267对SSR标记对158份寒地水稻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多态性扫描,分析群体遗传结构与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并使用TASSEL软件的MLM(mixed linear model)方法对直链淀粉含量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群体结构分析将参试材料分为3个群体;关联分析结果在水稻的第1、第3、第6、第7、第8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0个与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关联(p<0.01)的位点,分别为RM2615、RM1152、RM148、RM570、RM1164、RM1377、RM276、RM25、RM141和RM1360,贡献率最高的位点是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RM2615(32.07%);10个显著关联位点的27个等位变异中仅包括1个减效位点(RM2615-482 bp),其余均为增效位点,增效表型效应值最大的等位变异为RM1152-296 bp(0.050 1)。研究得到的与寒地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相关的SSR位点及其表型效应可为改良寒地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培育优质寒地水稻品种的分子辅助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粳稻品质指标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8个粳稻品种为试材,测定糙率等25项品质指标,运用差异性分析和相关分析探索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代表性品质指标。结果表明:25项指标中变异系数超过10%的共有10项。相关性分析共得到300个相关系数,其中在0.05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的为31个,在0.0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的为69个。因子分析提取了9个公因子,解释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0.78%。应用系统聚类方法将所有指标聚成8类,包括粳稻的淀粉特性、成熟度、营养品质、籽粒特性、蒸煮品质、粒型特征、颜色特征和碾磨品质。综合分析最终确定8项粳稻品质代表性指标,即消减值、长宽比、垩白度、蛋白质、糙米白度、直链淀粉、千粒重和整精米率。本文旨在为粳稻品质评价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 粳稻 品质指标 差异性 相关性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大庆的表现及其育种意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表型评价是鉴别高产、优质和抗逆性优良大豆资源的必要步骤。为更好利用东北大豆种质资源,2012-2014年在大庆农科院将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育种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重复内分组试验设计,对4类13个农艺、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大庆表现为:全生育期121 d(94~134 d)、蛋白质含量40.68%(36.66%~45.33%)、脂肪含量20.68%(15.77%~22.90%)、蛋脂总量61.36%(57.08%~65.45%)、百粒重17.48 g(9.69~28.42 g)、株高66 cm(33.1~96.2 cm)、主茎17节(9.76~24.00)、分枝1.25个(0.0~7.4)、倒伏1.4级(1.0~4.0)。(2)大庆地区适合熟期组(MG)为MG0和MGⅠ,更趋向于MGⅠ,两熟期组内品种的各性状平均值与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的总平均值相近。MG000~MG00组生育期较短,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气候资源,品质性状与MG0~MGⅠ相差不大;而株高、产量性状表现较MG0~MGⅠ偏低(如株高低约20 cm,地上部生物量低约1.2 t/hm2)。MGⅡ~MGⅢ品种则大多未能充分成熟,导致其他性状表达不正常。大庆地区未来大豆改良的主要方向是适合的熟期组(MG0~MGⅠ)、高产、高蛋白兼顾高脂肪含量,应重视耐逆性。从资源群体中优选出一批用以改良大庆大豆性状的不同熟期组亲本,为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熟期组 农艺品质性状 遗传变异 育种潜势


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大豆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有机肥在大豆生产中的最适用量,于2016-2017年采用小区试验,施用自主发酵有机肥,用量为2.5,7.5,15.0,22.5,30.0 t·hm~(-2)的5个水平,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及其与化肥混施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植株长势考查结果表明:有机肥料肥效释放缓慢,在苗期植株长势弱于常规施肥处理,在盛花期促进根、根瘤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有机肥用量在15~30 t·hm~(-2)时干物质积累量与常规施肥处理间达显著差异,有机肥用量为2.5~7.5 t·hm~(-2)时配施50%常规施肥与单施有机肥处理相比促进了植株生长,但干物质积累量仍低于常规施肥水平。测产结果表明:有机肥单施最适用量为15~22.5 t·hm~(-2),较常规施肥增产2%~4%,有机肥化肥配施最适用量为有机肥15 t·hm~(-2)配施50%常规施肥,其产量高于单施处理,较常规施肥增产2.63%,差异显著;从经济效益值来看,有机肥施用量越高,肥料成本越高,效益值越低。因此,从提高产量、保证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有机肥最佳用量为15 t·hm~(-2)配施50%常规施肥。


外源乙烯对长春花生理水平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植物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药用植物长春花中含有100多种萜类吲哚生物碱(TIAs),其中具有抗肿瘤功效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受到关注。为了研究外源乙烯处理对长春花生长情况、生理状态和萜类吲哚生物碱合成的整体影响,本文以长春花幼苗为实验材料,使用外源乙烯处理后对比了不同生长条件下长春花的生物量积累、根茎伸长、光合参数以及生物碱含量等指标,分析了生物碱合成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处理使长春花乙稀释放量上升,乙烯信号响应因子erf基因表达量提高。乙烯利抑制长春花幼苗生物量积累、根纵向生长,促进茎秆横向加粗生长,由非气孔因素导致净光合速率(P_n)和气孔导度(G_s)下降。外源乙烯促进异胡豆苷(STR)、长春质碱(CAT)、文多灵(VIN)和长春碱(VINB)积累,并且促进长春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str和CrPRX上调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生长指标、光合参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长春质碱、文多灵、长春碱与茎秆直径(SD)显著正相关(P<0.05),与生物量(B)、株高(H)、根长(RL)、净光合速率(P_n)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文为研究外源乙烯调控长春花生物碱积累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心土层施磷对大豆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黑钙土心土层磷的高效利用机制,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对心土层土进行磷培肥,研究不同施磷量0 kg·hm~(-2)(T_0)、30 kg·hm~(-2)(T_1)、60 kg·hm~(-2)(T_2)、120 kg·hm~(-2)(T_3)、240 kg·hm~(-2)(T_4)对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施入量的增加,对大豆生育期的各项指标影响呈现单峰曲线变化,但峰值出现的处理略有不同。(1)施磷30~240 kg·hm~(-2)与不施磷(对照)相比能够促进大豆苗期的株高增长、干物质质量增加,即T_1>T_2>T_3>T_4>T_0;SPAD值增大,其中T_2>T_3>T_4>T_1>T_0,且T_1、T_2处理与T_0之间差异显著,但施磷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大豆结荚期株高、SPAD值曲线峰值从T_1处理变为T_2处理,但干物质质量的峰值不变,仍为T_1处理,施磷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根瘤的影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根瘤数减少,而施磷量T_1~T_3的处理与T_0或T_4处理差异显著,但峰值T_1与T_2、T_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根系指标的影响,峰值出现T_2处理,其趋势同根瘤一致;对光合参数的影响,其中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的曲线峰值出现在T_2处理,而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的曲线峰值为T_1处理,峰值的处理与T_0、T_4处理差异显著;(3)大豆成熟期施磷处理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所提高,表现为第1年T_1、T_2处理和第2年的T_2、T_3处理分别与T_0处理相比差异显著,综合分析得出推荐施肥量为T_2处理即磷施用量为60 kg·hm~(-2)。研究表明,心土层土壤施用磷肥可提高大豆产量,但施磷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大豆产量增加,初步得出了较为合理的推荐施肥量,对指导黑钙土大豆科学施用磷肥具有重要的意义。


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的技术模式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该文应用自主研发的秸秆集条还田机械,与五铧犁同步耕作,实现秸秆集条侧施深还田,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研究,设置正常翻耕(对照CK),秸秆耕层还田,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3个处理,连续3 a试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翻耕相比,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没有降低出苗率,秸秆耕层还田玉米出苗率降低3.3%~3.5%,差异显著(P<0.05);与正常翻耕和秸秆集条深还处理相比,秸秆耕层还田的玉米苗期株高降低3.1~4.5 cm,茎粗降低2.3~2.5 mm,干物质量降低15.8%~17.2%,成熟期株高降低13.3~17.9 cm,茎粗降低3.1~4.0 mm,干物质量降低8.0%~10.8%,根系总量和总根长降低,正常翻耕和秸秆集中还田间无差异;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与正常翻耕相比,随还田年限增加,产量有增加趋势,耕层还田连续3 a表现明显减产,差异显著。秸秆集中还田可以克服秸秆耕层还田存在的问题,而且不减产,可以使秸秆有效归还到土壤中。

